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横琴规划》)、《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前海规划》),对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开发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据悉,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作为依托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建设的广东省重点智库,12月28日组织领域内权威专家与研究团队召开专家解读座谈会,对《横琴规划》、《前海规划》中的重点内容、亮点以及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度解读和分析。
肖金成:《前海规划》更强调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肖金成认为,《横琴规划》和《前海规划》虽然各有侧重,但都被国家寄予厚望,进行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试验。《横琴规划》通过境内关外、“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监管方式来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动横琴和澳门的产业发展,而《前海规划》则更强调服务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尤其是金融领域的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前海相对于我国其他大部分自贸试验区来说,面积较大,企业数量众多,此次《前海规划》出台后有望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开展跨境金融业务等方面实现进一步突破。《前海规划》的另一个亮点,是对前海的行政区和经济区的职能作明确划分,有利于双方权责的明晰,避免行政壁垒导致的市场分割。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深化行政区和经济区财政体制改革是值得探讨的议题。
王晓红: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要义是推进制度型开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高级研究员王晓红认为,第一,两个规划都体现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定位,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第二,两个规划都突出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要义是推进制度型开放。具体而言,即前海横琴如何发挥香港和澳门自由贸易港的优势,对接CPTPP等高标准的国际规则,推动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的制度型开放。第三,两个规划很好地回答了前海、横琴要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高水平开放的优势,提升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服务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结构性转型升级。
赵福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政策和制度创新亮点在于“五个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赵福军从总体发展规划的基本框架与政策、两个合作区性质、两个合作区的发展定位与特色、政策和制度创新亮点四大方面对《横琴规划》《前海规划》进行详细对比分析。他认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政策和制度创新亮点在于“五个高”: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高标准建设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建设高端创新基地;面向国际建设高品质生活圈;对接CPTPP和DEPA等高标准经贸规则。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则突出政策和制度创新亮点的“五个新高”: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业;完善国际化高水平医疗服务;构建内地与澳门互利合作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塑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对标CPTPP和DEPA,探索开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压力测试。
刘忠朴:《前海规划》给人“深圳未来在前海“的鲜明感觉
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职委员刘忠朴认为,《前海规划》8章32节,内容十分丰富。一是对前海的四大战略定位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改革创新实验平台、对外开放门户枢纽、融合发展引领区、高质量发展高地这四大定位是前海发展的指南针。二是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非常清晰明确,其中2025年的三个方面14项量化指标,耳目一新、印像深刻。三是指出实施的路径和工作任务,有很强的操作性。《前海规划》提出6大实施路径和24项工作任务。四是对《前海规划》的落地实施提出4条保障措施。《前海规划》既符合深圳实际,又具有前瞻眼光,是一个有内容、有水平、有质量的规划。通过学习和领悟《前海规划》使人有一个鲜明的感觉,深圳的未来在前海。
李善民:两个规划都进行富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规划设计和制度安排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理事长李善民指出,该院长期关注和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问题。《横琴规划》和《前海规划》都进行富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规划设计和制度安排。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蓝图里,横琴对接澳门,前海对接香港,南沙面向国际。前海、横琴发挥各自的优势产业,分别去推动与港澳规则、规制、标准的全面衔接;港澳发挥“超级联系人”的作用,链接东盟国家、欧美发达国家、葡语系国家的资源至三大平台,逐步建设“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首选地,实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大湾区内的合聚,形成世界经济新增长极。这条发展思路在实践中越来越来清晰,在两个规划中也明确体现。
符正平:两个规划分量更足、提法更务实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符正平认为,两份总体发展规划相比较前两年的《横琴方案》和《前海方案》而言,分量更足,提法也更务实,对横琴前海未来的发展作明确部署。从自贸试验区的角度,横琴前海也同属于广东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尤其是要牢牢把握推动现代服务业制度创新这个抓手,推动服务业深层次、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压力测试的功能,探索制度型开放。
李胜兰:《前海规划》首提“深港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定位,体现在三个“一体化”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李胜兰认为,《前海规划》有五大亮点:一是首次提出“深港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定位,具体体现在三个“一体化”,即规则机制一体化衔接、基础设施一体化联通、民生领域一体化融通;二是强调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六大产业的发展方向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相吻合;三是空间布局的新提法——“一心一带双港五区”,突破传统行政区的范围和边界;四是创新提出用足用好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五是强调国际化,要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史欣向:粤港澳大湾区新现代产业“高地”将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孕育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史欣向指出,《横琴规划》除前言外总计十章,包含未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的各个方面,可谓无微不至,充分考虑横琴的现实情况,其政策设计意图非常明确,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澳门的国际资源优势来弥补横琴的短板。加之,《横琴规划》还考虑横琴与珠海协同发展,与珠江西岸联大发展的政策供给,有理由相信,粤港澳大湾区新的现代产业“高地”将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孕育出来。
董淳锷:《横琴规划》有利于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董淳锷副认为,《横琴规划》提出推动琴澳一体化发展的一揽子政策,进一步拓展粤澳合作的内涵,是指导横琴粤澳深合作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发展的新的重要依据。一是有利于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加快建设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家园,为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提供战略空间。二是有利于健全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构建内地与澳门互利合作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动力引擎。三是有利于深入完善粤澳合作开发横琴模式的新模式,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提供生动示范。
林江:横琴发展不能只在现有框架内进行,粤澳合作应有香港参与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认为,前海和横琴的优势在于开放,《横琴规划》和《前海规划》为两地如何开放指明方向,这两个规划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特殊性。自贸区要通过对比分析找到自身优势,进而明确自身定位,挖掘和释放发展潜力。同时,横琴的发展不能只在现有的框架内进行,粤澳合作应要有香港的参与,港澳深度融合发展才能让这两个特别行政区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徐世长:两个发展规划都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个根本遵循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研究员徐世长认为,两个规划的出台,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高水平融合发展提供战略重点和方向指引。第一,从政策稳定性与预期稳定性角度为大湾区金融战略持续推进注入强心剂;第二,从跨境金融合作层面看,深港、琴澳的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更加深入,基础性的金融制度安排更加巩固;第三,两个方案更加凸显香港和澳门金融市场的内生优势,依托国际化平台赋能前沿性引领性产业创新,对大湾区金融行业的制度型开放提供场景和机遇。另外,两个发展规划都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个根本遵循,充分体现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核心要义,从国家金融安全的层面彰显大湾区金融改革的逻辑必然和战略支撑。
黄抒田:体现前海从“行政权力收放导向”向“治理现代化导向”的转变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研究员黄抒田指出,此次《前海规划》把“创新机制探索区域治理新模式”单列一章,表明前海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构建人民满意且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治理体制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突破创新的决心与担当。尤其是规划中“明确行政区和经济区职责分工”、“加大事权下放力度”、“深化合作区管理机构改革”、“完善社会治理格局”等方面的内容很有针对性,对当前的一些难点堵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体现前海从“行政权力收放导向”向“治理现代化导向”的转变。
刘金玲:以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机制将琴澳之间设为“一线”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博士后刘金玲认为,《横琴规划》提出创新完善推动琴澳一体化发展的方案,以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机制,将横琴与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设为“一线”,横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其他地区之间设为“二线”。同时,以更开放的政策措施促进“六大要素”(人流、物流、信息流、科技流、资金流、数据流)自由流动,聚焦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和“现代金融产业”,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并且,加快建立一个“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家园。
佃杰:立足前海,逐步实现深港深度融合发展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博士后佃杰指出,《横琴规划》进一步明确澳门和横琴将携手构建“四新产业+琴澳平台+共商共建共管共享体制”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具体而言,合作区立足横琴片区,面向澳门,聚焦“四新”战略定位,大力发展“四新产业”,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加持下促进特色产业增量提质,不断推进琴澳一体化发展走向纵深。《前海规划》赋予前海“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的新定位,要求坚持依托香港、服务香港,为香港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具体而言,合作区立足前海片区,面向香港,着眼于金融业、会展业和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利用合作区的先行先试优势,推动深港两地规则、规制、标准衔接,逐步实现深港深度融合发展。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供图)
编辑 贺佳艺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