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大学2023年度校友大会暨校友“双招双引”洽谈会在深圳举行。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严纯华,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国生,副校长曹红、陈熙萌,齐聚深圳,与深圳市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兰大一起抵深的,还有甘肃部分地市代表团。
一切都说明,此次活动并非一次简单的校友聚会,同时也是一次产学研对接会、校地合作会、“引才引智”交流会、招商引资会推介会,更是一所“双一流”高校与一座“先锋城市”相向而行、共谋发展的未来大会。
在深期间,围绕各界关切话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接受了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
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深圳特区报记者 苗威 温涛 摄
谈趋势:“让传统学科跟未来更紧密融合”
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迄今114年的办学历程“在艰难岁月中诞生、在国家图强中发展、在共和国旗帜下壮大、在改革开放中前行、在新时代奋力腾飞”,创造了“兰大现象”。目前,兰州大学拥有14个理工农类学院、12个人文社科学院、7个医类学院,以及一系列实体性科研机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等。这所百年名校即将在2024年迎来自己115周岁的生日。
兰州大学。
严纯华说:“兰州大学加速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学校规划:力争到2025年,整体实力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2030年,学校总体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本世界中叶,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迈进。”
“近年来,兰州大学的发展主要从人才培育入手,同时,在学科专业以及学院架构上进行了改革,包括新建一系列新学院和新的实体性研究机构,以充分发挥兰大在基础学科方面的优势,同时也能把国家战略需求、区域发展需要与学校的基础研究、发展方向紧密结合起来。”严纯华介绍,兰大近年新建了生态学院、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威尔士学院等,把传统学科的应用需求跟未来更紧密地融合到一起,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得更加全面。
2021年兰州大学深圳研究院成立,虽时间较短但起步迅猛,其在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资源环境、核科学、生物医药、草业、地理等领域的学科优势不断凸显。研究院建设生物医药与生物材料、特殊功能新材料与能源化学、数字与脑接科技三大创新研发平台,与行业领军企业、新兴技术企业合作成立6个应用科技研发载体,还建立了4个服务支撑载体。据透露,兰大计划与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兰州大学深圳研究院生物医药与生物材料创新中心,且有望于2024年投入建设。“我们在深圳打下了一个产学研链接的‘支点’。”严纯华说。
“实际上,我们和深圳的合作刚刚起步,成绩可能等到10年、20年之后才能来评判。一所大学,一定是在温润之中体现自己的文化和精神、持续地彰显贡献价值。”严纯华表示,作为兰大设立在大湾区桥头堡的“前哨”,扎根深圳虚拟大学园的兰大研究院既是学校扎根大湾区打造创新型科技成果转化与科学研究的平台,又为大湾区高科技企业提供了科技源动力,可以更加坚实地、更为精准快速地对接人才和科技的应用市场。当下,以“深圳所需”结合“兰大所能”,还可以推动学校教育结合市场前沿,实现对大学教育的改变、影响和优化。
谈融合:“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兰州大学需要深圳,也需要把深圳当成一个前沿阵地和一个落脚点,更好地把学校与东南沿海城市的需求结合到一起。”严纯华介绍,一直以来,兰大教师与深圳各相关行业、领域有着长期稳定合作;兰大学子也将这里作为他们择业、创业的重要落脚点。正因如此,在过去几十年,伴随深圳发展,兰大校友在深圳取得了优秀成绩,无论是在服务社会、科技创新,还是企业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严纯华表示,从招生和就业上看,深圳都并非规模最大的,但深圳输送的学子质量都很好,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对自身的未来设计显得更加成熟,能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更好地实现知识重构、技能提升、人格完善——这种拥有理想且有执行力的学生,自然会受到大学的欢迎。同时,过去五年里,共有1282名毕业生前往深圳就业、创业,如,比亚迪、华为等企业就汇聚了不少兰大校友。
他介绍,目前,学校已在深圳拥有近万名精英校友,分布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疗为主的高科技领域和金融、医学领域,且校友企业中有多家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及创业企业。充分显示出这里是一个汇聚智慧、赋能企业成长的地方,同样也说明,兰大学科建设与深圳当地产业发展高度契合,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例如,学校与华为通过“科研与产业应用+实习与人才输送”的双向奔赴,实现了多赢、共赢。“深圳研究院只是一个平台、一个基地、一个窗口,今后,我们不仅要把研究院做实,更要汇聚深圳校友力量共同推动深圳发展。”
记者了解到,兰州大学近年来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发展战略中,推动“双一流”建设与深圳“双区”建设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2019年以来,兰大积极参与深圳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组织科研人员在基因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化学化工、大数据存储、集成电路、核药等领域开展合作,累计签约68项、项目经费超过2000万元。与此同时,以文科为主的战略咨询和社会服务合作项目也超过20项,涉及政府决策、绩效评估、行业规划、企业战略、法律咨询、人文调查等。
谈期待:“坚定不移‘在西北办好一流大学’”
严纯华回应,之所以选择在深圳举办2023年度校友大会,看重的一是深圳独到的眼光,二是深圳的城市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深圳所创造的奇迹,让兰大有足够理由信任这座城市,在未来建设中充分发挥兰大的学科优势,与深圳产生更多化学反应。既然学校的教师、学生对深圳有关注、有需求,大学就必须顺势而为,甚至“领势而为”“引势而为”。
严纯华提出,“因为大学是文化引领、精神支撑、科技传播和再造的一个途径。所以,作为高等教育单位,要想真正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真正让自己成为一所‘双一流’学校,在深圳可以获取更多‘产学研用’的合作机会,这是我们大家的一个共识。希望通过我们的知识、人才、技术,创造兰大面对深圳以及以深圳为据点的大湾区、乃至整个世界的一个‘界面’,将深圳发展之‘快’,与兰大百年之‘厚’结合到一起,寻找‘速度’和‘厚度’之间的一个完美结合点。”
2024年,即将迎来115周年校庆。严纯华表示,“校庆对兰大而言,更重要的是回顾、反思,是对自身的探索和批判——这是对学校深层次改革和发展问题的思索。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跟百姓、社会一起成长,而且还要引领成长,体现高等教育的引领性、支撑性、基础性,在西部经济待发达地区把一所优秀大学办得更优秀,也时刻期待着早日把‘待’字去掉。”
谈人才流动:“‘人才西北汇’的格局业已形成”
“有网友说,兰大的人才流失严重,甚至能再造一所同样规模和水平的兰大了;也有网友说,兰大是中国最委屈的大学,您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严纯华幽默地表示,我们北方人常说“听蝲蝲蛄叫还不种地了!”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发展路径,我们希望西北变江南、兰州变深圳,但这需要时间、更需要我们的努力,因为兰州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独特的战略定位——对于大学来说,假如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就要化委屈为力量,把力量用到教育、学生训练、服务上面。与其争辩“兰大是不是委屈”,不如先下地把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耕深、施肥,让所有的“植物”就能扎根、发枝。
严纯华表示,兰大以基础研究见长,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且一直积极以“稳、培、引、用”打造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高地,在外界仍在关注“孔雀东南飞”的同时,“人才西北汇”的格局业已形成。2020年以来,学校全职引进人才423人;新增院士7人,其中兰大教授当选院士2人、兼职5人,院士人数达到23人;新增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人选81人、省级人才项目人选186人。
他认为,“人才流动”是一个必然趋势,也正得益于“人才流动”才成就了改革开放的深圳——深圳能够吸引人才,让人人都有机会,“引才、留才”成果来之不易。那么,对兰大的启发就是,需要提供给青年知识分子、教师职工更好的服务,让科学家、教师能够享有更体面的生活,而除了工资收入以外,“体面”更是一种尊重,是让教师感受到他很重要,才能扎实地留下人才。严纯华坦言,在这其中,自己的“角色”是一名教过书、做过科研的高校教师,也是一名服务者,但自己首先是个学习者,要不断学习兰州大学,领会兰大文化和人文精神。
谈展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记者从此次校友大会上获悉,自今年3月兰大启动“双招双引”系列活动以来,实现了校友资源与区域资源的充分耦合、双向赋能,截至目前,各类项目累计签约总规模已达50亿元。在深圳期间,还举行了相关项目启动仪式、签约仪式。严纯华提出,“兰大要做的是,一起把招商引资做实、让签约项目落地、推动落地合作结出硕果,让每一步都扎扎实实。”
兰州大学。
在采访最后,严纯华充分肯定,深圳是一个走在前沿的国际化城市,所做出的选择一定经过了详细、全面且前瞻的论证,这对于兰大而言是具有启发性的。当下,学校要基于现实,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真正把产业链做大做强做长,放大高等教育的价值。我们要深入思考、持续寻找相互之间的契合点,探索“学科、专业、技能、成果”如何才能围绕深圳“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布局,做好文章。例如,在核科学、化学、新材料、医学、生物制药、中医药产业等众多领域,兰大既有前端的原材料制造,也有装备制造的科学基础和技术能力,而材料到了深圳企业手中,一定能成“器”、做成“装备”,为此,在“先进制造”或“数智”、能源等诸多领域,双方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
严纯华进一步展望,未来在与深圳的合作、发展中,要充分发挥兰大在区域经济发展、政府绩效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企业发展战略咨询、敦煌文化研究、社会治理研究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优势,将理论研究优势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兰州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在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建设学科,以及磁学、核学、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多肽药物等方面的研发优势,优化整合优势科研力量,加强与深圳的产学研成果转化合作,助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还要加强人才培养和输送合作,更要加强校友联络支撑服务深圳发展。
(部分图片由兰州大学提供)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张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