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晚,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陶然学苑家庭教育讲座在南科大附属实验学校举办。南科大人文社科学院院长陈跃红教授受邀,为家长们带来题为《静待花开:世界教育大趋势与孩子培养》的主题讲座。南科大教育集团总校长汤佳宏担任主持,来自南科大教育集团各成员校的家长和部分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讲座,近500名家长观看了线上直播。
陈跃红,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人文科学中心主任,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中心顾问。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本科教育改革战略小组召集人,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副院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5)。
“慢一点”——内卷时代我们的新选择
在教育日益“内卷”的怪圈中,家长能否放慢步伐,给孩子一些空间,给自己一些时间,给老师一些选择?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抓住“变”与“不变”,把握未来教育发展趋势?……讲座中,陈跃红教授与家长们展开深入探讨。
第一阶段,陈跃红教授从成长经历说起,分享了自身的成长经历,讲述了所遇到的真实故事。他来自贵州乌蒙山区,24岁进入大学,34岁考研究生,进入北京大学,50岁成为教授。在普通人看来,仿佛每一步都比别人晚一些,但陈教授看来,却是每个人人生应有的节奏。有的家长把人生当百米赛跑,恨不得孩子明天就成为天才;有的家长把教育孩子当马拉松,把所有东西学一遍,一年级一直跑到高中。陈教授的建议是,人生应该做选择,既不是百米冲刺,也不是马拉松,应该用竞走的心态培养孩子、应对人生——“不快不慢,一直走下去,走很长很长,这才是生命的态度。”
60岁出头时,陈跃红教授受邀来到南科大建设人文学科。五年后,南科大的文科以科技人文为特色在深圳立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用竞走的心态你会发现,当你走到一定程度,往前往往没有人了。你不是天才,只是把时间大大延长了。”陈跃红表示,曾有人说学中文没什么前途,但教育就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进的,如果只看眼前,会一直在惊慌失措的状态中迷失自我。“把人生放进一个长时段里去考虑,你会发现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在讲座中,陈教授还分享了他在北京大学工作期间遇到的一些 “状元”:辍学、心理问题、毕业即失业等问题,在“状元”这个群体中并非个例,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值得所有人思考。家长都想把孩子变成他们想变成的人,但是拔苗助长,最后可能指向失败。他诚恳地提醒:“真正全面发展的孩子,很多不是家长扶植的。家长应该在教育中,思考自己的角色和作用,给孩子更多的选择和空间。 ”
看清趋势——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二阶段,陈跃红教授结合国内外社会发展、教育发展趋势,为家长提供了不少专业建议。
“从古希腊至今,教育产生了多次巨大变革。在文艺复兴前的西方,文科是最为重要的学科,直至工业革命后,理工科逐渐为社会所推崇。可见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需求是根据社会科学技术演进而发展的。当今的大学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产物,学科越加细化,而培养人格成长的学科却越来越不受重视,但这个局面不会持续下去。”陈跃红提出,时代在变化,颠覆性的科技正在推动教育变革。我们一直以来所信奉的“东亚模式”——大学是储存知识的图书馆,而孩子通过学习变成知识的储存库,这一教育模式正在受到冲击。
陈跃红认为,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和结构生物学正在深度影响教育。特别是今年以来,ChatGPT 4.0和各种AI正在改变学校作为知识储存库的传统教育模式。曾经需要穷尽一生才能研究的莎士比亚文学,在Chat GPT4.0里,只需要一次简单的输入便可获得答案。生有涯而知无涯,没有必要无止境地往大脑里装东西,应该往大脑里装什么?其答案是无法通过一个软件就得到的东西。
所有的成功都有阶段性。就像培养孩子,所有的方向都是阶段性试错。每个阶段、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点,社会和教育都在不断变化之中。陈跃红认为,家长能做的,只是给孩子设计一个大的发展方向,具体做什么应由孩子决定。
“那么,我们应当让孩子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以应对充满不确定的未来?”陈跃红给予中肯建议,“应当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提问能力是一个孩子未来能否发展成才的重要起点;应该培养孩子质疑和批判思维,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建立自主和自信的人格,因为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
陈教授提出,“我们必须看清趋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学校提供的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教给孩子如何面对未来的世界,是作为家长、作为学校应该共同研究的问题。”
文明社会的负效应——日益增加的青少年心理问题
讲座中,陈跃红教授多次与家长互动交流,精彩深刻又不失幽默的回答赢得了阵阵掌声。“为什么在家庭条件、家庭关系都比较好的家庭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有家长提问。
陈教授回应,当今孩子的心理问题可能与时代特征有关。在经济、资讯相对发达的社会,很多孩子开始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文明社会的“负效应”。当文明走到一定程度,人们看到文明走向的结果时,可能会失望——比如金钱、权力,随后出现无意义感,这可能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一些孩子出现某些问题,可能是由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所缺失,如完全没有跟不同阶层交往、没有体验过不同的劳动和生活方式。对此,陈跃红建议,去特定环境进行“吃苦教育”也许能弥补某些缺失。但究竟这些孩子缺乏了什么,导致他们在文明和富裕的条件下出现心理问题,这个话题还值得继续研究。
讲座最后,南科大教育集团总校长汤佳宏寄语家长和老师,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静待花开,尊重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给予耐心,做出正确选择。而“如何把握教育发展趋势、顺势而为?”“如何改变教育来适应未来发展方向?”这是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思考的问题。
据介绍,为加强家校联系,推进家校共育、协同育人模式,南科大教育集团家长学校——陶然学苑于2021年4月正式成立,至今已举办四期家庭教育专题讲座。该系列活动通过邀请南科大知名教授、国内知名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积极探索有效的现代家校共育策略,并依托高校资源,创新开展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职工家长对孩子的共育工作,打造家校共育新格局。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