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深大湾区论坛暨首届鹏城群学论坛日前在深圳大学举行。来自国内高校和机构的50余位专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大湾区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畅谈社会治理,共话社会学发展。
论坛现场
开幕式上,深圳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永成,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黄斌欢分别代表主办方向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同时寄语首届“鹏城群学”论坛,希望学者们能够以此平台为契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在主论坛环节,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社会变迁研究会副会长蔡禾表示,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出发分析社会结构,可以划分出雇主阶层和雇员阶层两大主体阶层,以及中间阶层。社会学的社会结构研究要考察作为小业主的中间阶层的重生、发展和对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影响,发掘中间阶层概念的当代分析价值。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王天夫认为,深刻的社会变迁往往伴随着社会知识的创新。没有思想与理论,就没有清晰的学科发展前景和学科话语权。面对数字时代社会变迁的历史机遇,应当积极投入数字社会的研究中。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成伯清对社会学视野中的价值观与现代化进行了探讨。他表示,要构建多元对话,超越“文明的冲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文军表示,信任像空气一样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不可或缺性,公共信任治理迫在眉睫,公共信任治理的推进需要以时代为观照,以不确定性为导向,以公共生活为实践基础,不仅要从公众参与和公共性培育入手,提高都市公共信任机制的承载能力,还要通过推进共同体和组织化建设,再造都市公共信任机制的主体联结,更为深层的是需要通过增强公共信任机制韧性,推动公共信任机制的形态转变,形成建立在不确定性基础之上的新型公共信任机制。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院长徐延辉深入分析了居民获得感的来源和影响因素,她认为,社会质量是影响城市居民获得感的重要因素,经济保障、住房保障和就业保障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个体获得感的提升。她建议,要改善民生,提升社会经济保障水平;提升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团结;推动社会向开放包容发展;提升个体的社会参与能力,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梁玉成探讨了GPTs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当GPTs成为普通人获得专业见解的工具时,智能社会的社会去中心化的分化会进一步加剧,社会隔离会进一步强化,最终将以多样性的减少恢复社会整合。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胡安宁对家国同构进行了阐释,他表示,家国同构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概念。经验层面上的家国同构、传统文本层面上的家国同构以及制度层面上的家国同构,共同构成了家国同构观念的不同面向。
参加论坛的部分嘉宾合影留念。
此次论坛由深圳大学主办,由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和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联合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学研究》《学术月刊》《南开学报》等学术期刊的编辑参加了论坛。
该论坛作为深圳大学社会学系“鹏城群学”品牌系列活动之一,将与鹏城群学讲坛、鹏城群学青年学术沙龙等一道,为深圳社会学发展打造专家学者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
(主办方供图)
编辑 温静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桂桐 三审 张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