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一场跨越时空、美美与共的文化盛宴“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舍隆重启幕。
作为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系列的第三个大展,“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特展”由上海博物馆和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研究院联合主办,得到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及其文化处的倾力相助,是上海博物馆有史以来首次打造的东西方绘画艺术对比展,也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强阵容的达·芬奇作品真迹展。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多年来,上海博物馆作为“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世界”的重要窗口,与包括意大利在内的众多国际文博机构开展了广泛而又务实的交流合作。此次策划“对话达·芬奇”特展,是希望在东西方艺术的平等对话中,以包容的姿态看待世界各国的文明,相互借鉴所长;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深厚底蕴呈现出来,进一步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自得琴社现场表演。
在开幕首日举办的“博物馆奇妙夜”活动中,自得琴社演奏的《茉莉花》、《醉渔唱晚》两首民乐曲目典雅悠扬。值得一提的是,《茉莉花》是一首享誉世界的中国江南民歌。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他的代表作《图兰朵》中对《茉莉花》重新编曲,东方韵味拨动了西方观众的心弦,成就了中西方文化就交流的一段佳话。古琴曲《醉渔唱晚》曲谱最早见于明代,并传承至今,作品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山水人文精神,在山水之间悟得宇宙自然之妙。
意大利著名歌唱家Riccardo GATTO(上图)现场带来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的经典曲目《今夜星光灿烂》和威尔第歌剧《弄臣》中的经典曲目《女人善变》。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丰富,中西文化间的碰撞,往往会诞生令人惊讶的奇妙火花。1920年,中国著名音乐家青主将北宋豪放派诗人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意用音乐手法加以表现,成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张峰“中西合璧”的演唱,让这曲《大江东去》和莫扎特《唐璜》选曲《大家来痛饮狂欢》相得益彰。
昆曲艺术家张军和昆曲演员王文惠表演《牡丹亭·惊梦》。
女高音歌唱家黄英和意大利著名歌唱家Riccardo GATTO演唱《饮酒歌》。
昆曲艺术家张军和昆曲演员王文惠一起为观众带来《牡丹亭·惊梦》选曲“山桃红”。中国女高音歌唱家黄英和意大利著名歌唱家Riccardo GATTO先生的男女声二重唱《饮酒歌》将整场演出气氛推向高潮,演出进入尾声,美妙的歌声久久回荡在上博。
《头发飘逸的女子》 达·芬奇。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摄
《腿》米开朗基罗。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摄
《男孩与羔羊》卢伊尼。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摄
达·芬奇存世的绘画真迹屈指可数,且绝大多数作品为不可移动或者禁止出境,故在国内难得一见。本次展览中包括达·芬奇笔下最具神秘感的油画真迹《头发飘逸的女子》、首次来华的《大西洋古抄本》11幅珍贵手稿,此外,还有同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的2幅珍贵素描、达·芬奇弟子波塔费奥、梅尔齐及卢伊尼的肖像绘画作品,在上海博物馆集体亮相。
《秋风纨扇图》明 唐寅
《垂虹桥图页》明 沈周 。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摄
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表示,上博拿出了从五代到明朝500年间的18幅绘画珍品参与对话,包括鲜少露面的五代《闸口盘车图》、南宋梁楷《白描道君像图》及“明四家”唐伯虎代表作《秋风纨扇图》等。主要从两个维度考量:一个是时间相近性,选择和达·芬奇处于同一时代的艺术家,呈现十五世纪东西方两大艺术重镇吴门地区与佛罗伦萨地区的文化差异与共识。另一个是相同的绘画题材,中西方画家的表现手法与风格有何异同。
别具匠心的展厅现场。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摄
此外,展览的展陈设计令人耳目一新。设计者将展厅划分为多个空间,这些空间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连通。达·芬奇领衔的18幅西方艺术作品位于主轴线上,18幅中国的绘画作品则以半包围形式围绕其展开叙事。透过一扇花窗、一道拱门,中西方绘画遥相呼应,突出“对话”,也增加“曲径通幽”的意境之美。展厅的设计打破以往的固定参观路线,空间上营造一种更加多元的参观动向,观众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展厅内的拱门、花窗都可穿越,也能够跨越区隔参观东西方艺术,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营造一种时光轴的感觉。高清低反玻璃的应用让摄影爱好者和打卡博主大呼过瘾。
(除属名外,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原标题《上博“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盛大启幕》)
编辑 李斌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张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