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名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堪称知名度第一。这幅收藏于卢浮宫的作品,塑造了近乎完美的女性典雅形象,每年有600万人去卢浮宫看它的真颜。蒙娜丽莎的微笑也堪称最神秘的名画,有人曾这样分析:如果直视她的嘴巴,会觉得她没怎么笑,然而当看着她的眼睛,感觉到她脸颊的阴影时,又会觉得她在微笑。所以有研究人员利用微表情理论得出结论,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象征,《蒙娜丽莎》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又有着神性的奇妙。渐隐法的使用,实现了含蓄的艺术效果,更增添了画作的神采。19世纪的英国批评家派特曾说:“《蒙娜丽莎》比环绕她的岩石年纪还要老,她像吸血鬼似的死去很多次,所以知道世界上许多重大的秘密,她也能潜进深海带走她所生活过的日子。”
《蒙娜丽莎》的传奇不仅于此,它还曾有过一次失窃事件。1911年8月22日,当人们走进卢浮宫后,发现原先悬挂《蒙娜丽莎》的墙面上只剩下四根铁钉。其实在之前的8月21日,博物馆已有雇员发现画作不见了,但却误以为是摄影师拿去拍照。当时《蒙娜丽莎》虽然已经享誉世界,但名气远不及如今这么大。也正是这场失窃案,让它的名气变得更大。
人们都在猜测盗贼到底是谁,连毕加索都躺了枪。这是因为毕加索之前曾经买过别人从卢浮宫偷出来的东西。如果找个导演来演绎《蒙娜丽莎》被盗的剧情,想必会是偷天换日惊天魔盗的级别,但这起失窃案绝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极具技术含量。窃贼是一个意大利人,而且偷窃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爱国。他认为《蒙娜丽莎》是意大利的国宝,怎么可以放在法国的博物馆里,所以决定将之偷回意大利。
偷盗过程也很简单。他在卢浮宫做过一段时间粉刷匠,熟悉情况后,头一天扮作游客潜入卢浮宫,藏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穿上粉刷匠工装将画带走。期间有人曾见过他离开,但一身工装并未招致怀疑。这也可以看出,卢浮宫当年的保安管理十分松懈,跟现在完全没法比。
搞笑的是,在《蒙娜丽莎》失窃后,卢浮宫的入场人数剧增,只为了看看失窃后的空白墙面。
技术的落后也让这场失窃案无法顺利告破,偷画的人在展柜上留下了指纹,但当时的技术无法通过指纹追查。直到1913年,窃贼自己忍不住了,因为他认为私藏此画起不到爱国效果,于是致信一位画商,打算将之出售。俩人一接头,画商断定这幅画是真的,随即报警,窃贼落网,并被判处七个月监禁。
《蒙娜丽莎》之所以在法国,并非因为掠夺,而是达芬奇本人将之送给了法国国王。
这位窃贼后来还曾参军,一战后退伍,结婚生子。一生以“爱国者”自居的他,并未留在祖国终老,而是选择搬去法国生活,从事装裱和画框制作。至于《蒙娜丽莎》,从此成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直至今天。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