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黑科技”亮相中国海博会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文 周红声/图
2023-11-23 22:1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1月23日,记者在位于深圳会展中心(福田)的2023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看到和了解到不少海洋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科技。

中国海洋经济亮点颇多,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热度不减。11月23日,记者在位于深圳会展中心(福田)的2023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看到和了解到不少海洋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科技。

例如,有填补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空白的CCS示范工程项目;有用于储存和转化风电能源、已经应用于岛屿、航母等海上项目的制氢系统设备;还有专门为了保护生态,用于监测碳通量的观测塔等。

当天,2023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论坛也在本届中国海博会上如期召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主任彭伟表示,我国海洋能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取得不少新突破。近十年来,海洋能资金累计投入超过12亿元,支持了116个项目实施,涌现出数十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应用前景好的新技术、新装置,创造了多项“全国首次”。

植树1400万棵、停开13000辆小汽车

记者在一号馆看到,此次,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被搬来了中国海博会上,为深圳市民展现了“岸碳入海”等诸多“双碳”、环保高科技。

展台工作人员介绍,CCS⽰范⼯程具有二氧化碳捕集、回注、封存的完整技术体系和成套装备,可将油⽥伴⽣的⾼含二氧化碳⽓体经过捕集、脱⽔、压缩、回注到海底咸水层进⾏永久封存。我国这口回注井投产后,所在区域的海上钻井平台在开采油气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将被采集,规模化向海底地层注入,在一个仿佛倒扣的“巨碗”下实现长期、稳定封存。预计封存二氧化碳总量超15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目前已累计安全运行3800小时,累计注入二氧化碳40000吨,相当于停开13000辆小汽车。

而这家技术的生产基地就在深圳。作为我国年产能2000万吨级以上油田中唯一一家国家级“绿色工厂”,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始终以提供优质清洁能源为己任,今年前7个月,南海东部油田累计实施节能降碳项目79个,在恩平15-1平台投用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在珠海高栏终端建成首个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实现措施减碳量3.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植树28万棵,绿色低碳成效显著。

制氢技术取得突破,碳通量监测保护生态

“现在用风制氢的技术已经应用在海洋领域了。”在淳华氢能展台,记者又被几台白色的PEM水电解制氢系统装置所吸引。淳华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骆永光介绍,氢能可以把剩余的、用不完的可再生风电等绿色能源储存起来,尤其是在没有电网的情况下,而在需要的时候又能将氢能转变成电能。

据了解,目前全球水电解制氢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每年10万吨,未来几年内,全球水电解制氢市场规模有望达到每年60万吨。到2050年全球氢能将在终端消费量中占所有能源的25%,可以减少6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而中国在全球制氢技术方面是领先的。” 骆永光说,今年自己是第二次参加中国海博会,此次来到深圳,不仅看到了海洋领域的新技术、新装备,还看到了深圳具有的国际化视野。

记者注意到,此次在本届中国海博会上带来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企业不止一家,并且深圳企业居多。氢辉能源(深圳)有限公司也带来了已经全面国产化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关键材料及部件。其自主开发的80-100微米增强型质子交换膜及膜电极等制氢技术已达到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并与国内外多家企业合作。

深圳市朗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重点布局双碳业务领域,在推进海岸带生态系统碳通量监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展台人员告诉记者,从去年至今,朗诚科技通过在深圳大鹏东涌、福田、宝安海上田园等红树林生态系统重点区域共建设了3套海岸带碳通量观测塔,以海洋碳通量监测为切入点,全面覆盖监测多项二氧化碳指标、多项辐射指标,以及降雨、风速等天气指标,深入开展数据比对与分析评估,探索建立碳监测评估技术方法体系。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关越 三审 王越胜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文 周红声/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