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下午的深圳图书馆报告厅内,两层楼座无虚席,过道上也站满了读者。吸引大家慕名而来的正是“大家的声音”2023 深圳读书论坛人文精神专场——“风雨人生话东坡”。活动中,主讲人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莫砺锋用轻松幽默的语言,从6个方面带领读者走近真实的苏东坡,了解其“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背后的人生豁达和无往而不胜的精神状态。
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高风亮节的政治家、勤政爱民的地方官、快乐的天才、平易近人的大名人、热爱生活的普通人、一生风雨的贬逐客。”“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活动中,莫砺锋将苏轼66年的人生历程进行了“切片分析”,从曲折的仕途到豁达的态度,从勤奋爱民的政绩到受人爱戴的口碑,短短2个小时里,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满的苏东坡“站”在了大家面前。“描写苏轼的作品有很多,但莫砺锋口中的他更让人印象深刻,想不爱都难。”市民韩女士说。
“44岁的苏轼在被逮捕的途中经过太湖,萌生了投湖自杀的念头。试想一下,如果此时的他结束了生命,会带来哪些‘负面清单’:约1600篇古文、1500首诗、200首宋词、450个中医药方,无数句格言、名画、书法都会消失。当然,苏堤和东坡肉也不会出现。”莫砺锋说道,“因此,这个人的伟大不言而喻。他的一生,他的行为对当代、对传统文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莫砺锋看来,苏东坡是高风亮节的政治家,因其观点通达平正,发表政见从真理出发,不刻意讨好谁,也不故意反对谁,所以在北宋后期的政坛上不停地被贬。苏东坡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地方官,他政绩卓著:遇到黄河泛滥,作为地方长官的他几天几夜奔赴抗洪一线,次年又兴修水利,加固堤防;修建“苏堤”,整治西湖,保护百姓的淡水源。虽屡遭被贬,但苏东坡是“一位快乐的天才”。这不仅表现在他文艺造诣颇深,还表现在他的兴趣广泛,涉猎各个学科,比如,他曾在广州设计自来水。更重要的是,他阅尽沧桑,却在作品中留给后人愉快对待生活的精神状态。
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苏东坡的名气不单单存于后世,在当时他也是众人追捧的对象。但其豁达的性格,决定了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名人。”莫砺锋说。
“在他生活的年代北宋后期,苏东坡便闻名天下,年轻人写的作品都希望得到他的指点。他性格平易近人,交朋友从不讲对方身份,‘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其书法作品不光送给官员,还送给平民。”莫砺锋对读者说。苏东坡还是一位热爱生活的普通人,对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他都是兴致勃勃的,过得有滋有味。比如,在《苏东坡文集》里记载有“东坡鱼羹”“东坡菜羹”,鱼就是普普通通的鲫鱼、鲤鱼。他所欣赏的东西,物质原料不是特别珍贵。他善于从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甚至艰苦的物质条件里发现幸福,发现美感,发现诗意,既欣赏杭州的西湖,也赞叹山东诸城的小丘陵,接受原来从来没有碰到的东西。
就是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一生坎坷。所以,莫砺锋又称苏东坡是一位一生风雨的贬逐客。
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苏东坡在很长时间都处于逆境中,怎么活下去,他给了我们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保持旷达。但仅有旷达是不够的,还得具备坚韧的精神,对人生有坚定的信念。具备这些,任何风雨都可以扛过去。我想,苏东坡正是带着这种精神状态从黄州、惠州、儋州三个流放地走过来,把人生的低谷变成了人生的高峰。《定风波》这首词,实际上写的就是一种风雨人生的态度。黄州时期是苏东坡的书法艺术大有长进的时期,也是其诗词突飞猛进的时期,比如写下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海南岛的儋州,他也写了三本诗词著作。”莫砺锋表示。
“我是东坡的狂热粉丝,特别崇拜他,所以,当读到他在黄州开荒种地的诗、词、文章时,我就很心酸,很遗憾。如果有穿越的本领,我想穿越到北宋去给东坡当志愿者,用我纯熟的种稻技巧帮他种水稻,解决全家温饱问题。”莫砺锋说。
“人生在世,谁能不碰到挫折。物质待遇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拥有宽容的心态,潇洒的心态,热爱人生的心态。”莫砺锋表示。
保持精神上的坚定、旷达,以满腔热情拥抱人生,这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一份精神遗产。
见习编辑 孔盼成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田语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