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海”到“上岸”!看疍家人幸福蝶变
读特融媒体记者 黄力雯
2023-10-31 21:06

不在田畴不在墟,一家三代水为居。在广州南沙,曾经生活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一年四季居住在船上,祖祖辈辈以打渔为生。人们将这些生于江海,居于舟船的“入海”者称为“疍家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推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疍家人陆续上岸定居,彻底告别了“风雨飘摇”的苦日子,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金秋十月,广州南沙迎来了收获时节。由中建二局二公司承建的广州南沙美丽渔场正上演一幕幕好“丰”景,鲜鲩欢腾跳跃,巴掌大的青蟹填满了箩筐……渔民们收获的喜悦溢于言表。近年来,随着休闲渔业的不断发展,“上岸”后的疍家人将更多精力投入渔业餐饮、生态观光、水产交易等与旅游业适配的项目中去,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靠技能吃饭”的华丽转身。

南沙美丽渔场项目

互联网铺在“鱼塘上”,新型打药机变身“新农具”, “汗水渔业”正朝着“智慧渔业”加速转变,越来越多的疍家人回到岸上,操控机器干活。这片“丰”景里,载满高科技和高效率,也载满人们的幸福生活和希望。走在广州万顷沙镇附近的水乡路上,早已看不到疍家人昔日渔船云集的风光,只见道路两旁是建起的小楼房,远近闻名的海鲜市场和备受好评的餐馆成为当地特色招牌。“今年年初,在属地政府的帮扶下,我和家人一起从事休闲渔业的生意,不用再出海靠天吃饭,而且人均每月能有8000元的收入,收入有了很好保障。”疍家人张健说道。

南沙美丽渔场航拍

今年年初,随着广东省相关对点帮扶工作的全面铺开,为疍家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宜居环境,也让他们的钱包鼓了起来。“现在政策好了,政府为村里做了绿化,心里别提多高兴。”万顷沙镇红海村的疍家人王雪艳说道。她口中提到的绿化便是红海村红海路景观绿化提升工程,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生态工程,由属地国企投资帮扶,并派遣专业团队参与实施。

南沙美丽渔场项目航拍

南沙水域缸瓦沙岸线河网密布、水系发达,但在城市和村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违章建筑、非法捕捞等破坏了区域水环境的现象,河道变得脏乱差。今年3月份,区政府联合施工企业共同推动基层水域治理。一时之间,数艘挖泥船同步作业,50千米的河道逐步完成疏浚清淤,沿岸配套碧道绵延铺开,呈现出一幅“绿水绕岸头,栈桥通幽处”的生态画卷,不断改善当地的宜居环境。

南沙水域缸瓦沙岸线治理项目航拍图

曾经,疍家人以船为家,以渔为生,他们常年漂泊海上,形成了有别于陆地的文化习俗。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疍家人曾经对于城市生活的守望将逐渐变为现实。而今,漂泊的水上人群逐渐“上岸”,对疍歌与疍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作为新的时代命题,等待我们解答。为了创建承载疍家人独特文化的载体,位于南沙万顷沙镇的渔舟唱晚项目融合了场地文脉和场地资源,创新布局嘉鱼汇、疍家风、水乡里三大主题场景,使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达到完美结合,带动人居环境提升和产业发展,实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愿景。

自8月份以来,项目建设团队陆续进场,紧锣密鼓地投入到渔舟唱晚项目的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了能更好彰显疍家文化,建设团队刚一开始就和设计较起了劲,在遵循“渔舟水乡,打造现代独特渔涌风情”理念的基础上,他们将目光紧盯在植被绿化、亮化照明、IP形象应用、创意装置的一系列设计细节上,进行数次修改,确保宜人生态与疍家文化底色被原味保留。

“我们将当地疍家人的文化符号、特色IP等元素融入项目实施过程中,围绕道路、围栏、绿化景观等优化改造,以提升项目的整体环境,最终实现农文旅互融一体化发展。”该项目负责人于浩介绍道。

疍家人不但“上得岸,住得下”,而且“能发展”,年轻的“疍家人”奋发向上,干劲十足。如今,疍家人的脚下不再摇晃,流传千年的疍歌却在岸边依然曲调高亢嘹亮、婉转缠绵,传颂着这个古老族群生生不息的沧桑与辽远。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田语壮

(作者:读特融媒体记者 黄力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