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湾区 092期 | 叶问:咏春拳的一代宗师

晶报APP
2023-10-27 09:07
摘要

叶问作为咏春拳的一代宗师,他的“江湖地位”毫不逊于津门大侠霍元甲,然而由于叶问为人极为低调,与世无争。对于一般人而言,“叶问”还是个较为陌生的名字,直到他鼎鼎大名的徒弟李小龙活跃于国际影坛,叶问的故事才不断被搬上银幕。但电影和史实毕竟有太多的距离,许多戏剧化的情节是编剧的想象。

叶问作为咏春拳的一代宗师,他的“江湖地位”毫不逊于津门大侠霍元甲,然而由于叶问为人极为低调,与世无争。对于一般人而言,“叶问”还是个较为陌生的名字,直到他鼎鼎大名的徒弟李小龙活跃于国际影坛,叶问的故事才不断被搬上银幕。但电影和史实毕竟有太多的距离,许多戏剧化的情节是编剧的想象。

■蔡登山

叶问(1893—1972),本名叶继问,广东佛山人。佛山是清代岭南一带的武学中心,洪拳名家黄飞鸿、咏春拳王梁赞、“铁血捕头”冯少清等都出自佛山。叶家祖居佛山福贤路“桑园”,占地甚广,大屋连绵达数条街道。

叶问

叶问在家族中排行第二,七岁时便拜咏春拳王梁赞的高足“找钱华”(即陈华顺,因他入门前以钱银找换业为主,人称“找钱华”)为师学习咏春拳。

咏春拳是“南拳”之一,也是少林嫡传武功之一,相传起源于清朝中晚期,由武术大师五梅师太创立,后传广东人严二及严咏春父女。严咏春少而聪颖,行动矫捷,磊落有丈夫气,她对这种拳术加以改革,因此名为咏春拳。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它基本上只有三套拳法,非常简单直接。咏春拳立足于实战,长处在贴身近攻,它拳快而防守紧密,攻守兼备并且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小,可以用最小的力量发挥出最好的攻击效果,是南拳中最具实用性和技击性的拳法之一。

当时陈华顺年事已高,故叶问以“华公”称之,而陈华顺对此年幼弟子也极为疼爱,自收叶问为徒后不再接受任何人拜门学技,因此叶问可说是陈华顺的关门弟子。陈华顺教叶问咏春拳时,他的大弟子吴仲素常常在一旁协助,将咏春拳奥妙逐一指点。当时华公收费比较高昂,学技弟子每月约付白银数两之多,实非一般普通家庭所能负担,故陈华顺教拳数十年,门下弟子也仅得十余人而已,所以当时乃有人称咏春拳为“少爷拳”,其意仅有富裕的王孙公子才能学得此拳。六年后,陈华顺染病不起,临终前特意嘱咐吴仲素要好好照顾叶问。受师父所托,吴仲素对师弟尽心照顾。叶问谨记师训,努力再跟师兄吴仲素苦学三年。

到十六岁那年,叶问便赴香港求学外文,就读圣士提反学校,在学校里,英美学生经常欺负中国学生。叶问个子矮小,相貌清秀,更成了他们欺负的对象,谁知叶问奋起反击,把外国学生打得抱头鼠窜。渐渐地,叶问的功夫便声名在外了。一日,有位老者找到叶问要求“讲手”(比试武艺),叶问毫不犹豫便应战了。但是,这次他使出浑身解数,均被老者于轻描淡写间一一化解,而叶问竟然连对方的招式也无法看清。叶问沮丧地坐在地上,这时老者开口问道:“你是找钱华的徒弟吗?”叶问大为吃惊。老者说:“我叫梁璧。”叶问如梦方醒,原来他是师公咏春拳王梁赞的儿子。从此叶问便在香港跟随师叔梁璧继续学习咏春功夫。

叶问

一九一三年,二十岁的叶问告别梁璧,返回佛山,据后来成为他徒孙的梁挺说:“那时,他的武技已经突飞猛进,甚至连很多师兄亦非其敌。据说,除了吴促素因与他形同师徒,明白他这个秘密外,有些人误以为他曾学过别派武技回来挫败同门师兄弟,是以将他当作‘叛徒’看待。殊不知,他们的师父找钱华本身武功虽然超卓,但终究碍于学识问题,难以将自己所知的精妙之处尽量传授给下一代。因为咏春拳是一门看似极精简而实则包含了极复杂精奥哲学的武学,故此梁璧本身的武功虽然未必敌得过他的师兄找钱华,却偏能调教出武技卓越的叶问来,便是这个道理。”

回到佛山的叶问长期从事军警教拳和私人教拳工作,他广泛结识佛山武术大家,经常与武术界各门交流切磋,又不断得到高人指点,使咏春拳技能臻入化境,被誉为“梁赞第二”。据叶问的外甥卢文锦说:“按佛山人的风俗习惯,每年都举行‘秋色’游行盛会,游行队伍比现在的元宵佳节更为热闹。在民国初年的一次佛山‘秋色’游行中,叶问与其表妹共观游行表演,有一当地的军阀手下排长对其表妹极不礼貌。当时叶问身穿长衫、薄底唐鞋,王孙公子打扮,加上体型并不高大,望似可欺,对方更加色胆包天,认为有恃无恐,上前对女眷毛手毛脚,意图非礼。叶问实时挺身制止,直指对方非是,但对方却仍恃势欺人,向叶问挥拳进迫,叶问则以咏春拳摊手消去对方来势,转身迫步打出抱牌掌法,对方当即应声倒地。此军阀排长哪肯就此罢休?及时起身拔出在腰间的左轮配枪,企图大开杀戒。当时叶问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握住对方枪管,以大拇指力量直压枪中的转轮,竟然把左轮手枪的转轮压弯曲,使其无法发射,也停止了这一场要命的危险打斗。”

叶问廿余岁时曾因避政乱到日本神户兄长之家暂住,再回佛山后无所事事,平日只爱和二师兄研习武功,常在姚才开设的鸦片烟馆中和一群富家子弟交往,和同习咏春的姚才、阮奇山时有较量武技,亦接受其它门派挑战,在佛山始有武名。其间和名门闺女张永成结婚,诞下儿女。这是一九二〇到三〇年代的事。

抗战爆发后叶问曾加入国民政府的花捐局(向妓女收税的部门)工作。

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佛山,佛山经济衰退,民不聊生。当时,叶问生活十分艰难,幸赖好友周清泉不时接济,才得以渡过难关。至于佛山沦陷期间叶问的事迹则有多种传说,他的后人否认他曾在一九四〇年到贵州参加国府的军事训练班、返回佛山做情报工作之说。只认为他在佛山打工养家、生活艰苦。

叶问的功夫被日本宪兵队闻悉,希望他能去担任宪兵队的武术教练,被叶问断然拒绝。他说:“一个人的民族气节比什么都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是绝对不能含糊的。”宪兵队遂多次指派高手与叶问比武。这些所谓的比武都是在日军的枪口下进行的。很多人劝叶问认输算了,但叶问将生死置之度外,把那些高手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听说日军准备采取进一步行动,叶问便到外地隐居起来。

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间,为报答周清泉接济之恩,叶问到佛山富商周雨耕与周清泉父子在永安路一三九号的“联倡”花纱店,传授咏春拳予人称“六仔”的周光裕及外甥周伦佳。其间,在对面的糖面店工作的郭富经过大半年的请求,叶问也终于答应传授武功。当时在佛山所授的咏春拳,从小念头开始,黐手、散式及桩拳,即陈华顺式的咏春拳(吴仲素所传)。因此郭富、陈志新、吕应、周细等学习咏春拳,这些人成为叶问的第一批门徒。

叶问与众徒弟合影

一九四五年,受战争影响,郭富打工的糖面铺关闭,郭富失业,只好回到平洲乡下,与师傅不辞而别。当叶问发现自己喜欢的徒弟离开佛山后,就亲自到郭富的乡下平洲夏教找他,于是就在郭富家的祖屋,叶问和郭富一起练拳,手把手教郭富,郭富则更加用心练武。在此后的近两年时间里,叶问经常步行几十里路来到夏教,继续向郭富传授咏春拳术,并将自己的所有拳谱、药书让郭富翻抄记录了一遍。卢文锦说:“抗战胜利后,舅父叶问仍没有设馆授徒,任职于南海县警察局,担任除暴安良工作,并曾亲手侦破佛山沙塘坊之大劫案,并在升平戏院内力擒劫匪。一九四九年前,并奉派任广州市南区巡逻队队长之职。”

一九四九年,五十六岁的叶问经澳门来到香港,来港之初,得到好友港九饭店职工总会秘书李民(天培)的介绍,先安顿在深水埗大南街之港九饭店职工总会寄居。当时梁相本为该会主席,梁相自幼习武,于工余在会馆授拳,教授蔡李佛、龙形摩桥。梁相得知叶问曾习武而与其讲手过招,因而拜服于其咏春功夫,成为在港首名弟子,之后有二弟子骆耀,亲外甥卢文锦、徐尚田、前下属招允等几位弟子。到一九五四年,来饭店工会内求技者日渐增加,据卢文锦说:“舅父叶问便离开饭店工会,在九龙深水埗海坛街租屋设馆。可能是咏春拳一向习惯内传的结果,叶问的咏春拳馆,也不设置任何招牌,更不登报广告,只是由早期弟子本身感受口传或介绍亲朋好友。我与早期师兄弟仍坚随学技,当时叶问为便利香港本岛爱学咏春拳人士的方便,每周抽空两三个晚上,在上环某工会及湾仔大王庙……等地,亲自指导新进学者。以后求学习咏春拳的人数日有增加,海坛街内的武馆场地窄小,叶问一再把教授场地由海坛街迁到九龙油麻地利达街、李郑屋村、九龙兴业大厦等,但仍然没有刊登广告,著名的影星李小龙便由好友介绍之下,于一九五六年在利达街拜入叶问门下。”

叶问与李小龙师徒合影

叶问来到香港后一直与家人保持联络,以安排家人日后来港定居。妻子及儿女亦曾于一九五〇年到香港领取身份证后返回佛山,可惜中英同时于一九五一年元旦宣布封锁香港边境,叶问夫妻从此再也没有机会重逢,两个儿子叶准和叶正直到一九六二年才赴香港定居,而他的妻子张永成早于一九六〇年病逝于佛山。

一九六二年,得悉两个儿子来港,又在一群弟子关怀之下,叶问决心戒掉鸦片烟,并迁到大埔道兴业大厦。两个儿子晚间居于父亲教拳处,日间出外工作,当时相处并不和睦。邓生探长得到师父王柱(梁相大弟子,“咏春四虎”中的短脚虎)引见执弟子礼,令到当时观塘的警务人员诸如彭锦发和萧煜民等下属亦加入学习咏春拳。

叶问指导李小龙

这时叶问的生活较为好转,邓生、彭锦发和蓝贤发等警察子弟发起成立联谊会,在会中教拳,待经费自给自足之余,部分赠与叶问用作退休生活。邓生认为咏春拳是值得发扬的实用武术,故倡议组织及规划整理咏春拳的内容,并且联络师公梁相及各位师叔公辈会面,希望能成立联谊会,并且选择年轻、有现代教育根基、可以代表咏春派的新一辈教练,意图推广与青少年和学生们。但因为利益和辈份的问题,选择谁主理总教一职,困难重重。

叶问于一九六五年迁到二子叶正位于通菜街的居所(有传是邓生的物业,叶准结婚迁入,称要付出租金),实际上已封馆不再授徒。这时只教相熟好友。

梁挺十三岁始师拜叶问大弟子修习咏春拳,当时咏春有“四虎”,即王柱(短脚虎)、郭强(长脚虎)、郑北(笑面虎)和郑福(玉面虎)。郑福于一九六八年介绍梁挺予叶问,据梁挺说:“当时我只有十四岁,是经舅父郑福介绍去他的师傅处学艺”。当场拜见师公叶问,并且呈上礼数讨师公欢心。

以“问公”称呼叶问的梁挺称:“问公系我师公。”后因梁挺技艺超群并大力传扬咏春拳,被叶问宗师收授为“封门弟子”,更将咏春体育会原班徒交托梁挺任教,直至离世。但后因梁挺颠覆原传统教授咏春拳的方式,曾被同门一度定义为“咏春叛徒”。但后来梁挺所创立的“梁挺咏春”,对咏春拳的发展与传扬,尽受热爱中国武术文化的各国军警、拳王、武术冠军及影视明星等各界的追随,渐渐地其它众门人、派系等认同甚至追捧,因此一致认定咏春拳为“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传于叶问,盛于梁挺”!

叶问打木桩

梁挺说:“有人说:叶问有‘四不教’──无钱的不教,因为学不起;有钱的不教,因为他希望多敛一点钱财;聪明的不教,因为怕他学得太快了;愚笨的也不教,因为反正教也好不到哪里去。”其实这都是不对的,都是蜚短流长的说法。梁挺又说:“叶师在当时虽已退隐林泉,但仍不减对武术的兴趣。意到时,会自动地抓着你大谈一阵子,或者像个‘老顽童’般突然出手或起脚打你。如果你不够精灵的话,可要错过这个大好的偷艺机会了!不过,叶老的脾气很怪,也很情绪化,他似乎不大喜欢别人向他发问,除非是你有办法诱导他‘自动地’教你,否则想他老人家开开金口可要比看太阳由西边出更难。很多人说他‘四不教’,大概与此极有关系──试想那些‘有钱’的,自以为比其他师兄弟多交了学费,问他,结果得到的是敷衍式的答案,于是连没钱的也不敢去问了。有些自恃聪明的,以为问得很有技巧,岂不知叶老‘怕被人问’的性格根本与问的技巧无关,结果肯定又是触潮;而‘笨’的问起来,叶老当然更不屑一顾了。”

叶问晚年最大的心愿便是集合同门组织成立一个联会以发扬咏春拳。一九六六年起倡议,一九六八年以咏春联谊会名义向香港警务处注册成立社团,于弥敦道成立,后迁往旺角水渠道的自置会址。咏春联谊会其实是邓生所拟议的,他恐怕师公叶问年老生计无依,为了解决问公的退休生活而成立。

晚年的叶问

一九七二年,咏春联谊会全体同仁于油麻地弥敦道平安酒楼庆祝叶问七十一岁大寿。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日,叶问于旺角通菜街居所内,坐在一张沙发上安详离世。

葬礼在九龙殡仪馆举行,遗体葬于粉岭。逝世前一个半月,叶问于同一地点拍下一些示范片,现今依然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亦成为导演王家卫拍摄电影《一代宗师》的起源之一。

咏春联谊会一九七四年更名咏春体育会,正式注册成为非牟利的有限公司。

叶问(右)于咏春体育会

咏春拳是近代新兴及流行的中国武术。叶问于一九五〇年代将咏春拳从中国内地带到香港,在港授拳长达二十二年,使得咏春拳学习者高达约二十万众,其门下弟子在海外设馆传技者,也遍及各大洲。一九七〇年代起,叶问亲授徒孙梁挺师傅率先将咏春拳介绍到德国,从此咏春拳在欧洲及北美洲发展。而叶准和叶正继承父业,致力于向海外推广咏春拳,目前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有咏春拳会三千多家。使得一向被认为不肯广收门徒的“少爷拳”,传遍世界各个角落。

■作者简介

蔡登山

台湾著名文史作家,曾任电影公司营销部总经理及出版社副总编辑,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之间,达三十余年。1993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任制片人及编剧,四年间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乾、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

著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鲁迅爱过的人》《张爱玲色戒》《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声色晚清》《一生两世》《多少往事堪重数》《情义与隙末》等数十本作品。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APP)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