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田威
现代“南泥湾”的拓荒者
我于1981年6月从湛江地委调到深圳市委宣传部工作。当时的深圳还是一个十分落后的边陲农业县,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更没有什么高楼大厦。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原来在蔡屋围农业生产大队旁边一个山坡上有一个很普通的院落,是宝安县委、政府(当时还叫“革命委员会”)机关,县改制市后,就变成了深圳市委、市政府机关。我们深圳市委宣传部的部长、副部长和十几个干部,就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大热天连电风扇也没有。
1981年底,市委、市政府机关搬到上埗岭上新建的办公楼。党政机关都在这座还没有电梯更没有空调、高6层的大楼里。干部宿舍建在办公楼后面的通心岭上。最初只有5栋6层的水泥砖结构宿舍楼,一套房要住几个(户)干部。我从新园招待所入住通心岭宿舍时连床板也没有,只好向“老宝安”的同事借用。宿舍区还经常断电断水,周围的道路都是崎岖的沙土小路,几公里内没有市场。
我们住在通心岭宿舍区的机关干部都是从外地调来的,为解决吃菜难的问题,大家就利用早晚和节假日时间,到宿舍周围开荒种菜。因此,有人把通心岭称作现代“南泥湾”。
那时候,下午下了班,回家扛起锄头、挑起水桶就下地,见到的是许多市直机关的同事在忙碌。一眼望去,瓜黄菜绿,挑的挑,锄的锄,真有“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感觉。
是的,我们这些拓荒者坚信,在深圳经济特区播下的种子,一定会结出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
12年机关岁月,令人难忘
我在深圳市委宣传部工作12年多,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令人感叹。有几件事情,更是令人难忘。
政府出钱收购蚊孽幼虫的“笑话”。1982年春节后,中央号召全国在3月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文明礼貌月”活动。深圳市委积极响应,还专门成立市委文明办,从宣传、文化、商业、卫生、公安等部门和警备区抽调10多名干部集中办公,抓好文明礼貌教育和治理“脏乱差”工作。我被任命为市文明办专职副主任。
很多人至今还记得40年前,深圳流传着“南头苍蝇、深圳蚊”的口头禅。
南头镇过去原是宝安县的老县城,解放初期,蛇口、福永、松岗及至东莞一带的渔民把南头镇当作最主要的水产集市,加上卫生设施和管理跟不上,导致南头的苍蝇特别多,老百姓叫苦不迭。
深圳原本只是宝安县城,周围除了农村就是水沟、稻田,蚊虫很多。城市建设刚全面铺开的时候,深圳变成一个大工地,很多地方淤积污水,成为蚊虫滋生地,春夏雨季,蚊子更是猖獗起来。老百姓晚上必须钻在蚊帐里才能睡觉。据说,一位北京来的领导到深圳特区考察,住在新园招待所,第二天早上对深圳市领导半开玩笑地说:“怎么还说深圳没有钱?昨晚在蚊帐外随便抓一把就‘上千元(蚊)’哩。” (粤语“元”与“蚊”谐音)
为此,市委决定“文明礼貌月”活动要从3月进行到4月,重点治脏,消灭蚊蝇。号令一出,机关、工厂、学校、街道、农村纷纷积极行动,打一场消灭蚊蝇的“人民战争”。
深圳市卫生防疫站提出了一个“釜底抽薪”消灭蚊子的建议:政府拿出点钱收购蚊孽幼虫以消灭蚊子滋生源。市爱卫办的负责同志说:“有的人用蚊帐布做一张小网,到积水塘里一天就能捞到好几斤去喂鸡、喂金鱼。”我和与会的人听了,无不瞠目结舌。经过讨论,大家都认为办法可行,并且根据当时市场情况,决定每斤蚊孽幼虫收购价格为8元人民币(当时普通职工工资每月只有几十元)。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后,市文明办很快就向全市发出“收购蚊孽幼虫”的通知,得到了许多市民的积极响应。也有许多外地人把它当笑话,说竟然有政府出钱收购蚊孽幼虫。
结果,不到10天时间,深圳市防疫站就收购到205斤蚊子幼虫,全部集中进行药杀。据统计,每斤蚊子幼虫大约33万条,205斤就是6765万条,如按当时全市30万人口计算,单这一项就为每一位市民消灭了220多只蚊子。当然,收购和消灭蚊子幼虫只是一方面,全民动员,不断清除江河、水渠、池塘的污染,市民们注重环境卫生,才是更重要的。80年代中后期,许多深圳居民区晚上已可以不挂蚊帐睡觉。
《世纪行》响遍神州
1990年,深圳市委宣传部在中宣部的支持下,主持摄制电视政论片《世纪行——四项基本原则纵横谈》。我作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积极参加《世纪行》的摄制工作,并担任总编辑。该片用改革开放观点宣传四项基本原则,以生动感人的解说词和画面、动听的音乐,力图从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上,澄清当时国内外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误解。1990年5月,《世纪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试映,8月底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之后,《世纪行》又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各地电视台反复播出,受到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欢迎。
1991年5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为《世纪行》题词:“人民创造历史的颂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明证”。李鹏、李先念、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也分别为《世纪行》题词,加以肯定和赞扬。
春天的故事至今传。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重要谈话。我作为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欣然受命跟随小平同志并记录、整理他的谈话稿,圆满完成任务,得到组织肯定。当时,我作为邓小平谈话的记录人,又是党委宣传部门的负责人,既深知小平同志谈话的重要意义,更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老人家的重要谈话精神宣传报道出去。
那一年的春天,在市委的领导下,我积极推动、参与组织《深圳特区报》和深圳电视台创作和发表宣传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一系列文章和节目。《深圳特区报》于2月中下旬连续发表“猴年新春八评”,3月26日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4月,深圳电视台播出电视纪录片《邓小平同志在深圳》。这些宣传报道,轰动海内外,对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2年1月,人民出版社为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出版了我的著作《邓小平南方谈话真情实录——记录人的记述》,成为当年的畅销书,该书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海外大量发行。
躬行报业,从舢板到巨舰
1993年,我被市委调派到深圳特区报社任社长、总编辑。
诞生在深圳“南泥湾”通心岭的《深圳特区报》,草创时仅仅是两间铁皮房。市委宣传部的干部几乎倾巢而出,参加《深圳特区报》的试刊和创刊。为了办好市委机关报,市委、市政府勒紧裤腰带拨款建设了高9层的报社办公楼,购买了进口彩色印刷机。11年过去,经过几任深圳报人的努力,《深圳特区报》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是经济实力却相对落后,面临许多困难:旧办公楼狭窄拥挤,已经用了10年的印刷机严重老化,干部职工福利待遇比较低,200多职工没有住房……
我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以报兴业,以业强报”的思路。一方面认真办好党报,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服务社会上贴近老百姓、贴近市场;一方面带领干部职工大胆改革,进行二次创业。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深圳特区报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决定,推进深圳特区报社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改革。
由于改革,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感,调动各种积极性,使党报越办越好,中央和省委、市委都满意,广大读者欢迎,发行量大幅度增长;
由于改革,不但减轻深圳市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给政府缴纳大量税收,被市政府连年褒奖为“深圳市守法纳税大户”;
由于改革,报社不花政府一分钱,就解决了干部职工的住房、劳动保险等福利难题,还自筹资金建设了“5A级”现代化报业大厦、现代化印务大楼,购置先进印刷机和其他先进采编设备,创造了上百亿的国有资产。
1997年6月29日,由深圳特区报社自筹资金投资兴建的、象征新闻巨舰的深圳特区报业大厦落成,成为深圳市的地标性建筑,当时被誉为“中国报业第一楼”。1999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盛典上,载着深圳特区报业大厦模型的彩车,代表中国经济特区的城市形象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
1999年,深圳特区报业集团挂牌成立。1999年,深圳特区报业集团控股和全面经营《香港商报》。
深圳市审计局于2002年9月至10月,对吴松营自1993年8月至2002年6月担任深圳特区报社社长、法人代表期间的经济责任状况进行审计。结果(深审行征[2002]9号)清楚表明:截至2002年6月30日,深圳特区报社拥有资产总额13.7150亿元,比1993年(下同)增长760.53%,平均每年增长27%;净资产8.1179亿元,增长436.75%,年平均增长48.87%;实现净利润6.489亿元,上交政府各种税金4.7137亿元。
2002年9月30日,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和深圳商报社合并成立深圳报业集团。我被市委任命为深圳报业集团的社长、党组书记,带领一班人从大局出发,妥善处理合并过程中的各种人、财、物复杂问题。报业集团不但坚持了正确舆论导向,而且在发行、广告等经营管理方面取得良好成绩。广告收入和经济实力排名全国报业前列,真正从“舢板”变成了“巨舰”。
2005年,我从报业集团工作岗位上退休。至今,那10多年的报业改革航程,仍然历历在目。
(2020年8月)
编辑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