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遇见
罗立国
2020-08-20 09:01

卖掉全部的家当,换了两张半机票。2003年,穿越非典的紧张气息,我们一家三口来到深圳。那一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3年。那一年,我30岁。

闯深圳的理由很简单,不想自生自灭,不想放弃“诗和远方”。

故乡离我们越来越远,深圳离我们越来越近。当飞机着陆的瞬间,全部的器官似乎都在萌生着问号,这是一种开始吗?

没来到深圳之前,可能有太多的人怀揣几套方案,甚至准备好了打道回府的各种理由和准备。可是一旦来了才知道,你回不去了,仿佛置身磁场,深圳裹着你走。目标就在眼前,只要奋斗就能实现,实现了,还会有更高的目标向你招手。

和千千万万闯深圳的人一样,没有适应和调整的时间,来深圳的第二天我就开始工作了,在汽车修理厂做管理。能不能管理,管理的怎样,一切未知,只有试了才能知道。不吃螃蟹,连被刺痛的滋味都没有。

到了车间,首先接触的是一群老兵,这群老兵是基建工程兵,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时从部队直接转业到深圳的,是深圳地地道道建设者。他们当时是汽修厂的主力,我开始融入其中,一起摸爬滚打。

一切都是陌生的。黏糊糊的空气抢着风头来渲染奋斗的热度。听着从未听过的广东话,虽然听不懂,但是并不痛苦。甚至只有遇见异样,更能体会选择深圳的正确。

老杨和其他军哥哥一样,没有什么架子,他是我在车间最先结识的。老杨个头不高,有点微胖,脖子上戴着一条“金链子”,又粗又亮。从“金链子”的光感中你瞬间会联想到,深圳人有钱!甚至还会接着想下去:有钱为什么还脚踏实地干这些又苦又累的活呢?我想,这里面折射着深圳人的务实敬业精神。

和老杨不是一见如故,但后来我们相处得很好,我亲切地称他杨哥。

在这片创业的热土上,每天都升腾着激情。鼓励成功,包容失败。我和杨哥共事3年后,他自己去创业了,如今发展得很好。

吃饭快,走路快,做事快……时间精确到分到秒,深圳速度都是自然而然地生成。在这里,某个场景,某个瞬间都会让速度和梦想结合起来。

深圳每一天都在变着。

晚上下班遇见的路面坑洼,次日清晨就会还你不敢相信的平坦。你的相机在同样的位置,用同样的角度拍出的照片,可能就今非昔比。楼宇似乎是催生的,绿地似乎是天降的。奋斗是忘我的,敬业是高度的。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科学发展淋漓尽致。

深圳人看似彼此陌生,每当有了交集,瞬间彼此“熟悉”。大家身上都贴着同样的标签,都是奋斗者,都是追梦者,都是服务者,都是创新者。大家都在践行着一种引领性的规则和文明。

不熟悉的人与人见了面,基本首先问对方老家是哪里的。老家是哪里的并不重要,抛出此问,确是一个温暖的开头。大家心里都清楚,来了就是深圳人。

有时候大家彼此探讨,回老家还适应吗?答案各有千秋,更多的是“闲下来就会思念故乡,回到故乡就会牵挂起深圳”。

已记不清第一次登莲花山的时间了。

多年来,只要有登山的机会,我就会首选莲花山,每次登莲花山就必至山顶。在山顶广场的题字墙前驻足久留,凝视小平同志的亲笔题词。一遍,两遍,三遍……站在山顶上去环视深圳,去陶醉“大鹏展翅”的气度和张力,去感悟小渔村变成大都市的恢弘篇章,去相信“双区”决定的意义和深圳经济特区的未来。

如今,深圳经济特区已建立40周年,我也来深圳17年了。高度决定视野,在方向、选择、奋斗和结果面前,我感谢遇见!

编辑 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