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奥诺拉·卡林顿:操纵怪诞意象的“女巫”|深港书评·天下文学
晶报APP
2023-10-13 08:49

■付杰

从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来看,莉奥诺拉·卡林顿显然是被称为“传奇女性”的那一类人,虽生于富裕之家,但自小叛逆不羁,少女时代就先后被两所修道院学校开除。20岁的时候与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马克斯·恩斯特上演一出私奔大戏,将自己的人生也活成了一种冲破传统、跨越设定的行为艺术。经历重大变故后,她最终去往美国和墨西哥,继续从事艺术创作,直至2011年才与世长辞,如此高寿也让她成为了超现实主义运动最后的幸存者和见证者,或者说,她本身已经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活化石”。

除了艺术家身份,卡林顿还是一位作家,在坚持艺术创作的同时,她很早就开始了文学写作,代表作有《魔角》《椭圆女士》《在深渊》等。最近国内终于将她这三部作品引进,我们在瞻仰她的绘画作品之外,也可一睹其文学作品之魅力。对卡林顿的绘画稍有了解便可看出,她的小说与绘画尽管没有直接关联,却具有潜藏的互文性,在内在精神气质上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又殊途同归。

刨除艺术家的身份,即使仅就这三部作品而论,卡林顿也可被独立视为一位成功的作家,她的作品风格独特,自成一派,与其说她是一位小说家,倒不如说她是一位法力广大的“女巫”。她以“具有讽刺性的巫术”(富恩特斯语),操纵着恢恑憰怪的意象,编织了离经叛道的故事,这也让她的小说散发出“莫名其妙”的魅力。

▲莉奥诺拉·卡林顿(Leonora Carrington1917—2011):墨西哥艺术家、作家,超现实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1917年,卡林顿出生于一个富裕的英国家庭,少女时代先后被两所修道院学校开除;1937年,与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马克斯·恩斯特私奔,成为巴黎艺术圈的宠儿;1940年,恩斯特遭纳粹逮捕,卡林顿精神濒临崩溃,被送往精神病院;从医院逃走后,卡林顿辗转去了美国和墨西哥,继续从事艺术创作,直至去世。

《魔角》:向服从和虚伪发起的挑战

《魔角》是卡林顿唯一的长篇小说,为诺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所推崇。这部小说似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真空中的蛮荒故事,在古怪、诡异、荒诞、魔幻的调性下,却又内嵌于一种难以言明的合理性,犹如若干互不兼容的事物,拼接在一起却又显现出完美协调的比例。

卡林顿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这部小说也逸脱于现实主义的国度,翱翔于超现实主义的天空。也即,《魔角》没有遵循小说写作的基本法,而是采用了去中心化的叙事模式,在常规的线性时间下,这些碎片化的情节略显突兀地衔接与过渡,反而使得小说自然生成了一种奇特的魅力,如此不合逻辑却又浑然天成。

《魔角》

〔墨西哥〕莉奥诺拉·卡林顿 著

付裕 译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导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8月

在导读中,托卡尔丘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切入这部小说,卡林顿当然是一位女性主义者,也曾旗帜鲜明地主张道:“我希望我们大多数人都能明白,女性不应该要求权利。因为权利从一开始就在那里。它们必须被重新夺回,包括原本属于我们的,被侵犯、窃取或破坏的神话。”本书为女性主角,又有对男权秩序的反抗,自然可以从女性主义角度阐释。但我认为这种解读有些取巧和惫懒,相比之下,我更认同托卡尔丘克对本书所下的“古怪”定义:“我们必须做古怪之事,在所有人都在做这件事的世界,我们必须做那件事。当整个中心都在吵吵嚷嚷地建立自身秩序,我们就要待在边缘——我们绝不让自己卷入中心,我们会忽视并超越它。”“因此,古怪被定义为一种自发、欢乐的反叛,反对一切既定秩序,反对一切被视为正常和不言自明的东西。这是向服从和虚伪发起的挑战。”

是的,这是向服从和虚伪发起的挑战。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反复想起的是米洛斯·福曼的经典影片《飞越疯人院》。玛丽安·莱瑟比就像疯人院中的迈克·墨菲,她反对一切不合理的规定,对养老院的秩序发起挑战,试图推翻科层的钳制与体制的桎梏,由必然通向自由,由他者回归自我。

而小说最后的世界末日景象,则显示了无论是外部与表面,还是内里与实质,这个世界已经坍塌了,原来的一切正在失效和崩解。这部小说尽管混淆了过去与现在、虚构与现实,但明智的读者(或者看清现状的群体)还是会更加明晰两者的分界。

《椭圆女士》:一场怪诞离奇的梦

卡林顿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作家,如果说她的艺术可以用超现实主义来概括的话,那么她的小说则很难归入任何文学流派,或者说,某种程度上她开创了一种尚未得到命名的文学风格。若非要为卡林顿的小说总结出一些关键词,似乎可以归结为荒诞、诡谲、神秘、有趣,除了长篇小说《魔角》,这些特征在她的短篇小说集《椭圆女士》中有更为淋漓尽致的体现。

《椭圆女士》

〔墨西哥〕莉奥诺拉·卡林顿 著

郁梦非 李思璟 郑楠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8月

作为一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卡林顿也将这种艺术流派的精神倾注到文学创作之中,让这些小说也具有疯癫、谵妄的特质。这些小说魔幻却不现实,主人公有时为人类,有时为动物,有时则是介于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奇怪生物,如《第七匹马》中的赫瓦莉诺。在卡林顿的弥达斯之手下,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了自由意志,驰骋于任意打开的时空,如变装的鬣狗、移动的柏树、快乐的尸体、沙质的骆驼。小说中的超现实主义情节,更具有某种奇异的魔力,如溺死的月亮、落地的手指、跟踪人的影子等。

正如希拉·海蒂所评价的,“卡林顿的故事乐观且虚无、美丽且怪诞、温柔且残忍。她从不满足于简单或老套的事物,不满足于能被缩短和简化后放进幸运饼干里的人生哲学。”的确,不要试图从卡林顿的小说中提取意义,这些小说好似纯粹的虚无,虚无中又内含一个坚实且自足的宇宙;也不要试图挖掘主题,卡林顿的小说没有表达反战思想、女性诉求或者现代都市人群的异化,但这些小说又有不规则的棱角,折射出参差绚烂的色彩,在巨大的留白中,不同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趣味。

或许可以这样说,这些小说就像是卡林顿做过的一场场怪诞离奇的梦,梦醒之后,她凭借稀薄的记忆将这些梦落地为文字,进而形成了一篇篇光怪陆离的故事。而梦是没有规律的,也是不讲逻辑的,作为读者,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去阅读,去感受,而非去理解,去分析。

《在深渊》:被“卡住”的世界

不同于《魔角》和《椭圆女士》,《在深渊》是卡林顿的回忆录。既然是回忆录,我们本期待看到卡林顿对其人生的简缩记录和总结;读完才知道,她只是截取了一个生动的断面,讲述了她在西班牙桑坦德一座疗养院的痛苦经历。特立独行的卡林顿,连回忆录都“不走寻常路”,尽管取材于其真实的人生经历,但在她非凡的叙述下,这部回忆录中的文学性超过了纪实性;或者说,我们完全可以把这部回忆录当作一部怪诞、有趣的小说来读。

卡林顿曾因精神疾病在疗养院接受治疗,回忆录主要讲述的就是她在疗养院的遭遇,她似乎被送到了一个与人类社会隔绝的世界,这里的一切都透露着不正常的气氛。其实疯癫的何止是卡林顿,疗养院、西班牙、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在惨烈的战争中塌陷和瓦解。

《在深渊》

〔墨西哥〕莉奥诺拉·卡林顿 著

郑楠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8月

所谓“在深渊”,其中的“深渊”具体是指什么呢?从表面意义理解,“深渊”是指疗养院中的阿瓦霍馆,其在西班牙语中有“在下方”的意思,也与本书英文名“Down Below”相对应。而在卡林顿看来,“深渊”不只是一种能指,还有更为抽象化的所指:“地球、真实世界、天堂、伊甸园、耶路撒冷”(尤其是耶路撒冷)。但在看清了疗养院的运行本质以及掌控这所疗养院的莫拉雷斯父子的真实面目之后,卡林顿才意识到这所疗养院只不过是“囚禁精神失常者的馆宅”,它加深了病人的失控,而非疗愈精神的崩溃。

卡林顿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这部回忆录同样带有超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或者说是超现实主义文学结出的一枚硕果。犹如病入膏肓的癔症,卡林顿在回忆录中插入了太多的“谵妄”和“呓语”。在以纪实为旨趣的回忆录中,卡林顿却混淆了现象与幻想、真实与虚构、先验与超验,呈现了二战阴影下的混乱图景——或者说——被“卡住”的世界。

进一步讲,卡林顿的疯癫就是一场生动而又残酷的行为艺术,以自我献祭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决绝的超现实主义实验,也用疗养院的“规训与惩罚”刺穿“疯癫与文明”的界限原来是如此容易被打通。而癫狂正是这部回忆录的基调,奠定这个基调的当然是陷入疯狂之中的艺术家本人。因为疯狂,所以不会感到愤怒,而她理应感到愤怒;因为疯狂,也不会察觉到恐怖,而读者却有明显的感知。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APP)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