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创业成为新“蓝海”,微博红人纷纷“流量变现”,微信公号成就一批创业达人……近年来,以“微”“短”“快”为特征的微经济走进中国人生活。
所谓微经济,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多元主体基于已经发展成熟的平台经济、通过小微创新实现的一种新业态。微经济的核心在于微创新,囊括了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微健身、微旅游等多种形式,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碎片化、便捷化、个性化的“微需求”日益增长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更加精细化、个性化、实用化的“微经济”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微经济愈发红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微”处寻找改变。以微电影、短视频为例,日前发布的《中国微电影短视频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超过长视频6.39亿的用户规模,占网民整体的75.8%。许多年轻人走出舒适圈,抛弃传统思维,让兴趣成为职业,加入到这一新业态中。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报告》就显示,2019年,新登记注册青年创业者达到446.7万人,增长4%;大学生创业者74.1万人,增长9%。
微经济发展态势迅猛,与其自身特点与整体环境分不开。它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广泛性,技术革新快、市场反应灵敏,没有传统的进入壁垒。由于灵活自由、投入成本少、门槛要求低,而且符合现阶段消费趋势和全新社会生活方式,更具创造性和挑战性,微经济吸引了大批从业者的加入。此外,大众创新氛围日渐浓厚,各平台都在加大力度支持微经济的发展,种种活力迸发、向好发展的信号也让微经济呈现出巨大潜力,逐步成为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补充。可以说,微经济里有“大宝藏”。
当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微经济的发展壮大必然面临诸多挑战,起步阶段也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对创业者来说,内容创作、流量变现都是难点,即便与运营机构签约也会因缺乏行业标准而在权益保障、利益分配等方面处于劣势。对整个新业态而言,短视频、微商、微博推广等微经济也存在良莠不齐、内容低俗、恶意营销、侵犯消费者权益等诸多乱象。而社会对新业态就业依然持有“不务正业”的陈旧观念和误解,从业者劳动权益保障不足,也会影响从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微经济代表着一种信息化、智能化、模块化的发展趋势,做好“微经济”这篇大文章尤为重要。相关政策要持续发力,及时跟踪推动解决新业态的“堵点”和“痛点”,在激发创新和有效监管之间找到平衡点。日前,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鼓励大力发展微经济。此外,《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等多个文件,也就劳动保障、监管规则等方面提出了意见。相信在政策的助力下,随着技术越来越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规范,微经济将迎来更大机遇,进一步推动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的建设与发展,给中国经济注入澎湃活力。
编辑 许舜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