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宪先生慨然捐赠文物 46件铜胎掐丝珐琅器入藏上海博物馆

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2023-09-27 11:50
摘要

9月26日,上海博物馆举办张宗宪文物捐赠仪式。张宗宪先生此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铜胎掐丝珐琅器32套共46件,精品佳作众多,极大地充实了上海博物馆的馆藏与展陈。

9月26日,上海博物馆举办张宗宪文物捐赠仪式。张宗宪先生此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铜胎掐丝珐琅器32套共46件,精品佳作众多,极大地充实了上海博物馆的馆藏与展陈。

明嘉靖掐丝珐琅及錾胎珐琅莲塘盆景一对。

清乾隆掐丝珐琅龙凤纹瓶。

清乾隆掐丝珐琅宝塔香炉一对。

张宗宪先生是当今世界上收藏明清宫廷掐丝珐琅器的重要私人藏家。他籍贯江苏常州,1927年出生于上海。祖父张楫如是江南竹刻名家,父亲张仲英经营“聚珍斋”,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名的古玩商号。张宗宪先生自上世纪50年代在香港创办“永元行”以来,以其传奇经历成为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在中国及世界古代艺术品收藏界和拍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更助力推动香港成为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

张宗宪先生此次捐赠的珐琅器中精品多,不乏清康熙、乾隆时期造办处珐琅作的作品,充分展示了清代宫廷珐琅器的华贵风格;数量多,制作年代跨度较大,较全面展现了掐丝珐琅的历史与发展过程;器形多,包括陈设用品、生活用品、文房用品等多种器类。

明早期掐丝珐琅觚,仿青铜觚造型,花形饱满,胎体厚重,釉质纯正,具有早期掐丝珐琅器的特色。

清乾隆掐丝珐琅蝴蝶纹屏风一对,屏风掐丝均匀流畅,釉质纯净,纹饰秀雅脱俗,为乾隆时期珐琅器的典型作品。

体量硕大的清乾隆掐丝珐琅花鸟纹象足熏炉一对,纹饰与宫廷器物相异,具有地方特色,为扬州制品,是目前所知,存世掐丝珐琅熏炉中最大的一对,颇为珍贵。

清掐丝珐琅及雕刻珐琅象尊一对。

清乾隆掐丝珐琅八吉祥碗。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张宗宪先生一直与上海博物馆保持密切联系,长期关心博物馆的发展,此次慨然捐赠的珐琅器珍品,既是这种深厚情谊的见证,也极大地支持和充实了上海博物馆的馆藏与展陈。未来,这批珐琅器将在上海博物馆得到良好的保护、研究,并在展陈中绽放异彩。

张宗宪先生在捐赠活动现场表示,“我与上博之间有很深厚的感情,当年我鼓励我妹妹张永珍博士捐赠文物给上博,这次把自己的珍贵收藏捐给上博,包括了全世界仅有的孤品,因为我出生地是上海,我一定要捐到上海,捐给上海博物馆,今后我还要捐,希望我捐第二次的时候,你们都能再次来到这里。”



关于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是金属胎珐琅器的两大品类之一(另一大类为画珐琅),其制法是将各色珐琅料填施于用铜丝盘出的花纹框格内,再焊接在铜质胎体上,经焙烧、打磨、镀金等工序成器。掐丝珐琅工艺大约是在十三世纪中叶从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的,此后发展为明清宫廷工艺品的典型代表品种,并在清乾隆时期达到鼎盛。

掐丝珐琅器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在古代主要由宫廷制作和组织生产,供皇室享用。清代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又一高峰,“景泰蓝”一词即较早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清宫内务府设有造办处,初期置于皇宫内廷养心殿,负责制作供皇家使用及陈设的各色器物,珐琅作是下设作坊之一。乾隆时期的景泰蓝工艺得到空前发展,当时除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外,还有广州、扬州、九江等重要生产基地,制品呈现出不同的地方风格。



(原标题《张宗宪先生慨然捐赠文物  46件铜胎掐丝珐琅器入藏上博》)

见习编辑 薛锦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高原 三审 张露锋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