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观察 | “度”量不惑深圳②:深圳锐度

深政观察
2020-08-17 23:12
摘要

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深圳企业,获得通信制造业的技术话语权,正是深圳科技创新不断锐意进取的写照

锐,偏旁从金。

意指锋芒,是为锋尖。

作为先锋城市,锐度代表着深圳的气质。

在产业层面,锐度是研发的攀登;

在城市层面,锐度是创新的引领;

在竞争层面,锐度是破局的冲锋。

锐度深圳,一往无前。

1

在国家战略中,深圳一直是锐意前行的探路者。

去年8月公布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画出了深圳未来30年的发展路线图:

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创新城市,强国范例,全球标杆。

纵览三步走,创新是核心。

2

成为全球创新之城,深圳的崛起独树一帜。

定义全球城市,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叫卓越城市。卓越城市不是纽约、伦敦这样的经济金融中心,也不是巴黎、东京这样的行政文化中心,而是旧金山、西雅图这样的科技创新明星。

深圳的故事,便是卓越城市的样本。从加工起步,到制造立身,到创造扬名。深圳在全球版图上成为不可或缺的城市节点,根基便是创新。

2006年08月2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刊出《深圳的诞生与再度辉煌》一文。作者称:深圳今天面对的转型问题,整个中国经济也将会遇到;深圳目前正在做着中国也必须做的事情;深圳的转型或许“将再次给整个中国提供答案”。转型是什么?文章的说法是:建立一个新型的、依靠高科技发展战略!

10年之后的2015年,《商业周刊中文版》在第一期封面直截了当地标注:请叫我深谷。“深谷”的对标,便是“硅谷”。文章坦言,“深谷”和“硅谷”相似,拥有大企业,创造科技富翁,而且在气质上形成了共同的创新精神,从而拥有了其他地区难以超越的隐性制度优势。

2017年4月8日的《经济学人》)杂志,发表题为《深圳已成为创新温室》的万言特别报道,给了深圳一个比硅谷更为传神的美名——“硅洲”(Silicon Delta)。文章一开头,就以“皇冠上的明珠:欢迎到硅洲”来呼唤人们聚焦深圳。

3

最新公布的《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榜单,诞生了一个新鲜词——HAT。

意为“帽子”的英文单词“HAT”,各取华为(Huawei)、平安(Ping An)、腾讯(Tencent)的一个英文字母。HAT被视为深圳乃至中国科技创新的代表:华为是通信设备的榜首,平安是金融科技的代表,腾讯是互联网的巨头。

2017年,是HAT同台亮相世界500强的第一年。2008年上榜的平安,是深圳首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此后,华为在2012年首度上榜,腾讯在2017年首度上榜。相较于去年排名,平安上升8位,华为上升12位,腾讯上升40位。平安和华为,位列世界前五十,腾讯跻身前两百。

这便是深圳科技的锐度。三家企业不仅是产业的引领者,更是创新的组织者。HAT“创新帽”,已经位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产业的金字塔尖。华为、腾讯、平安的系列开发者大会,对行业的重要性比肩微软、英特尔和谷歌。

今年4月7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2019年度国际专利申请榜,7家深圳企业闯入“50强”。华为连续三年居首,腾讯排名43位,首次上榜的平安科技位列第8位。国际专利申请榜体现企业的创新能力,HAT的出彩意味着“创新帽”经得起国际检验。

4

2018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团审议时指出:“这些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观察深圳的GDP增长曲线,会发现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保持着同步增长。

2011年,深圳首度迈进“万亿元城市俱乐部”;此前,深圳高新技术产值在2010年首度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176亿元。

2017年,深圳的GDP是2.24万亿元;2019年,深圳的GDP是2.69万。与此相对应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17年达到21378.78亿元,2019年则是26277.98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深圳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漫山遍野”的良性格局。

在头部的HAT之下,深圳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万家。在5G通信、基因测序、3D显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超材料、柔性显示等领域,深圳的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沿。

2G、3G时代是追跑、跟跑,4G时代是并跑,5G时代是领跑。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深圳企业,获得通信制造业的技术话语权,正是深圳科技创新不断锐意进取的写照。锐度何来?2018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首度超过100亿元,占GDP比重已经比肩以色列。

4月公布的深圳知识产权白皮书,提供了观察深圳锐度的切入口:2019年,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授权量增速、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PCT国际专利申请量5项核心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

5

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取经,兄弟省市前些年一直会有这样的问题:华为、腾讯是怎样培育出来的?深圳老领导的回答近乎一致:不是培养出来的,是自然生长出来的。深圳科技创新的成功源于制度创新。

深圳科技创新的最大特色,就是始终以企业为主体,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解释这一特色,坊间有着“6个90%”之说,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生于改革,源于开放,成于创新”,这是企业成长的“深圳基因”,也是城市发展的“深圳基因”。有着改革开放的先发条件,企业在竞争中必须用创新确定优势;同样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政府一直用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华为为什么诞生在深圳?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一直强调的“准生证”,是深圳市政府在1987年颁布的《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

此后的1988年,成为深圳第一个企业年。腾讯为什么在深圳起飞?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总会提到1999年。拿着改了66个版本的商业计划书,腾讯在第一届高交会上赢得风投的青睐。正是从深圳开始的风投概念,补齐了成果产业化的资金链。

作为改革开放重要的方法论,深圳经济特区的崛起是制度创新的结果;坚持市场化导向,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同样是制度创新结果。有力的企业,有为的政府,有效的市场,共同奠定了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基础。

没有制度创新的激励,就没有科技创新的今天。知名媒体人秦朔撰文直言:深圳几十年的历史再次证明了经济发展中颠扑不破的道理,也证明只要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国就能创造出可堪媲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奇迹。

6

2019年,深圳迎来“双区驱动”,也进入“科创双中心”建设的新阶段。年初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大湾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8月中央发布的先行示范区文件,明确要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今年3月,科技部、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发文,首次正式提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继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之后,深圳成为中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科创双中心”,就是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中心重应用,偏产业;科学中心重基础,偏研究。

落笔“科创双中心”,深圳近几年全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尤其是基础研究,是创新的筑基工程,是创新的源头跑道。2018年 11月,深圳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办法获市委常委会原则通过,鼓励自由探索式研究,鼓励0到1的创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市本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增长近一倍,其中30%以上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版图日渐清晰:以深港河套地区为核心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启动建设,这里将成为科学中心的门户区;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则是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重点布局科学设施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三大集群”;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汇聚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聚焦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成为科学中心的突破区。

未来的深圳,不仅是企业家之城,同样会是科学家之城。

【策划】米鹏民

【撰文】钱飞鸣

编辑 关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