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长何德华:粤港澳大湾区是创新高地 希望在深圳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2023-09-13 18:22
收录于专题:大学大师
摘要

9月9日至10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第十五届中国毕业典礼在深圳举行。校长何德华出席,并为毕业生颁发证书。

9月9日至10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第十五届中国毕业典礼在深圳举行。校长何德华出席,并为毕业生颁发证书。今年4月24日,原任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常务副校长的何德华正式担任南大第五任校长。当天活动是何德华首次以南大校长身份参加南大中国毕业典礼。

“多年来,新加坡和中国持续扩大在贸易、研究和教育方面的合作。随着双边关系的顺利发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受益其中。校方新设立‘南大新中知识枢纽’,为新中两国的科研、创业和教育搭建桥梁,实现互学互鉴的愿景。此外,我们也乐见更多中国学生到新加坡学习,并且有更多南大学生到中国学习交流,促进两国年轻人的交流和协助他们拓展新视野。”活动结束后,何德华接受采访时表示。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于1991年正式成立,以令人惊讶的速度迅速崛起,已在各项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前茅,并多年蝉联全球年轻大学榜首。作为一所年轻的大学,南大为何能缔造这样的“加速度”?南大有何发展“秘诀”可供深圳的高校参考学习?

何德华表示,南大的迅猛发展首先源于内部的干劲,“像一个年轻人一样,充满了创业的激情”,创校之初的方向是十分明晰而坚决的,那就非常重视科研和教育,这使得学校不断产生创新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同时,何德华也十分强调学校的多元文化。在他看来,一所大学想要办好,首先要“不拘一格招人才”,要把引才的目光投向世界各地。“南大开放、包容的氛围,让世界各地的人才不仅愿意来,而且能在这里舒服地生活、扎根,这是非常重要的”,何德华说。

此外,南大在课程设置上也很有特色,重视学科交叉和实践应用。南大的本科教育从2021年开始探索跨学科的学习,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合作、探索,解决问题。另外,学校还十分重视实践,2021年后入学的本科生,都必须完成一个学期的实习才能够毕业。这使得南大培养的毕业生都具有较为出色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科研还是就业,都如鱼得水,社会口碑的提升使得学校的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谈及南大未来发展的愿景,何德华表示,希望进一步提升南大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合作,同时在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比如环境、医药、人口等方面,做出可以造福人类的重大贡献。

“我在美国生活多年,在我看来,旧金山湾区固然有一些优势,比如人才多元化,企业的类型也非常丰富,但是要说政府支持,那还得是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建设方面,他们远远跟不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这使得他们的发展受到制约。”何德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重点就是要“招揽全世界的人才”,他也希望南大可以利用自己多元化的平台,通过合作的方式,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人才支撑。

何德华一行此次来深圳,紧锣密鼓地参观了很多企业,“深圳速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悉,南大已与中国许多知名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包括总部位于深圳的微众银行。这些公司与南大教学和科研人员合作,通过与业界相关的项目,在不同的领域进行研究及转化,成为能改善生活的创新方案。何德华透露,南大还有望与深圳大学在培养人才、创新创业方面展开合作。

“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有非常成熟的产业链,能迅速将科研转化为产品。而南大有很多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如果能把这些成果转化环节放到深圳、粤港澳大湾区,这是非常好的”,何德华表示,南大在广州知识城设立的“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获得了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大力支持,致力于将研究、创新和创业融为一体。以后,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合作项目在大湾区落地,双方联手打造更多的创新平台。

南大在中国有3.6万名校友,该校有很多课程以中文授课。所以,何德华非常重视南大与中国的合作,他特别提出了“南大新中知识枢纽”的概念,希望能进一步推动新加坡和中国互学互鉴,共同发展。

何德华表示,他的第一个计划是让南大成为中新双边关系中的一个主要平台。第二个计划是扩大南大在中国的足迹,希望更多中国学生到南大学习,也希望南大的学生能来中国各地学习和实习,培养了解两国文化的“双文化人才”。第三个计划则是加强中国校友与南大的联系,欢迎中国校友重返校园参与终身教育。为此,南大还将为每位中国校友提供1600新元(约合8600元人民币)的课程补助津贴。

“在南大的校友构成中,除了新加坡本土学生外,中国的留学生最多。中国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表现十分出色。我希望‘南大新中知识枢纽’可以推动两国在教育上的合作,更能在成果转化、产业转移、社会服务等方面展开深入的合作,携手共进。”何德华说。

(图片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提供)

(原标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长何德华:粤港澳大湾区是创新高地 希望在深圳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编辑 葛墨含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刘一平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