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光明区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离不开一批光明教育人的不懈努力。
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光明区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部主任、研究员陈雨亭博士积极投身于光明区基础教育改革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年多来,她研制并实施了系列“区域校本教研”项目,建立了区级名师名校长培养体系。其中,“名校长培育”计划更是取得了斐然成果,为光明区培养了一批有能力、敢创新的名校长;她还研制了《光明区“科技·生态·幸福”系列基地校创建方案》,为学校的特色建设作出指引;并在2022、2023年两次组织召开“深派教育高质量展示交流活动”,引起了广泛反响,真正做到“深派教育,光明表达”,为推动光明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创新性贡献。
陈雨亭
遇见光明,点燃激情
“总有一些相遇,
是命中注定,
我与你相遇在时光的河流里,
再无叹息。”
2021年4月,陈雨亭正式加入了光明区教科院,初到光明的她被周遭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所鼓舞,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来到光明仿佛是命中注定,于是写下了上面这段诗句。
然而这样的“命中注定”,在旁人看来可能会感到并不能理解。
因为早在这之前,陈雨亭已在天津工作15年,作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负责人,她曾获评“天津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诸多荣誉,早已是天津教育界有名的专家,其提出的“县域校本教研”探索,建设“区域—学校”高质量校本教研互动机制也推进得十分成功,加上“正厅级单位”、“正高级待遇”……这些光环的簇拥下,似乎并没有“折腾”的理由。但陈雨亭从没有因为这些成绩而停下探索的脚步,永远对教育事业充满激情的她总是说:“我就是想把我做过的这些换个地方再做一遍。”
充满激情的人总是很容易和充满激情的事业产生共振。
“来这里一同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吧!”就在来光明的半年前,朋友推送给陈雨亭的一则光明区的宣传视频,引发了她的浓厚兴趣。“看到这个视频之后,我就好奇上网搜了一下光明区,发现光明正在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其中许多规划和理念在我看来都非常新颖,很让人向往。”
多年来,陈雨亭进行的“县域校本教研”探索,正是旨在通过机制建设,在传统的学科教研基础上,增加一条聚焦校本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指导的通道,使区县级校本教研不仅能直接干预和指导校本教研,而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区县学科教研和课题研究,从而形成一种区县教研单位面向每一所学校提供教研支持的工作状态。
“我过去做的一些区级项目,比如说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的‘美丽学校’项目,虽然效果非常好,但我一直觉得这是条件成熟且理想情境下的实施结果,如果在一个正在冉冉升起的科学城里进行全新的尝试,又会有怎样的效果呢?”抱着这样的一个探索目的,陈雨亭感到自己的创业激情被彻底点燃,于是不顾亲友们的质疑,离开工作多年的城市,毅然决定来到光明。
“我当时就带了一个箱子,背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就来了。”说到这里,陈雨亭脸上露出了潇洒的笑容。然而,当初她刚到光明区教科院时,还是被简陋的办公环境“吓了一跳”——彼时,光明教科院还是临时办公地点,坐落在一个小村子里,陈雨亭的宿舍下面就是一户村里人家的院子,每天凌晨4点多便会传来鸡鸣犬吠,在她办公室不远处有一条铁路,每次高铁经过时,连打电话也听不清。
“要说没有心理落差那是假的。”陈雨亭回忆道,那段时间虽然条件确实艰苦了些,但教科院里一群可爱的同事们却让她感觉到被善意包围,对光明也就有了特别的归属感。“当时我们好几个同事住在宿舍里,经常一起通宵达旦地做项目方案,交流探讨,互相帮着完善方案。”看到大家都这么有工作激情,陈雨亭说,那就是创业奋斗的快乐,她自己也在光明感受到了深圳建设初期的那种创业者精神。
于是,适应环境后的陈雨亭迅速理清思路,开始着手为光明教育“破题”。
深耕光明,探索创新
一流的科学城需要一流的教育。
那么什么才是与一流科学城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又要如何打造?在光明区教科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彭红玉的带领下,陈雨亭通过两年多的努力与探索,正尝试给出答案。
“作为深圳市最年轻的行政区,光明区的教育现状有它的特点。”陈雨亭说道。一方面,自2018年成立行政区、2019年成立教育局以来,光明区大力加强学校建设,大幅增加公办学位供给;另一方面,大量引进高校优秀毕业生,整个教师队伍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2021年光明区教师平均年龄为31.5岁。光明教育发展现状与区域发展战略定位还存在较大差距,急需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陈雨亭工作室成立仪式
“当时首先面临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制定青年教师的基本功考核标准。”陈雨亭告诉记者,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彭红玉院长带着自己和光明区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部副主任黎亚军博士一起研究,对光明区的40多所学校一对一反馈青年教师在基本功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并一对一辅导学校该怎么做好校本教研应对,引领学校以校本教研为抓手,高效地培养起优秀的教师队伍。
陈雨亭认为,要打造一流的基础教育,不仅要培养新教师、青年教师,更要培养名师名校长。名师是区级教师队伍群体的关键少数,名师的遴选条件、培养方案、考核评价标准不仅关系到名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更体现着区级层面整体教师队伍建设举措的价值导向。
两年来,陈雨亭日夜兼程,设计并实施了区级名师培养的系列方案,包括《光明区名师发展三年培养方案》、《光明区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光明区名师考核方案》等,均已与市内外同行进行了交流。
其中《光明区名师发展三年培养方案》“立足本岗、三年递进”整体设计区级名师名校长成长周期,提出在三年培养周期内,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围绕名师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分类分段梯次推进培训;《光明区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则试图以名师工作室(微团队)的建设为抓手,整体构建“新秀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博士”等层层递进的名师学习共同体。
同时,陈雨亭还积极推进实施名校长与名校共发展培育行动,培育了光明小学邓华香等七位校长,对学校办学理念和实践基础、策略、路径和创新点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关起门来搞不好教育,我们培育出来好学又肯干的校长,更要让他们跟全国的名校长同频共振。”陈雨亭说。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光明区教科院于2022年6月高标准承办“深派教育高质量发展展示交流活动”,邀请省内外校长、教师共同探索深派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活动中,光明小学邓华香校长、公明中英文学校陈志锋等展示并分享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充分展示了光明教育的先行示范样例,为光明教育走向全国舞台迈出了坚实一步。
目前,光明区已基本建成了“任务导向,岗位创新,评价引领”的区级名师名校长培养体系。“两年来我不知道跑了多少趟这些学校,并与校长、老师们交流,看着他们成长,我感觉我也在与光明共成长。”陈雨亭不禁感言到。
为了助力光明区打造高品质学校,陈雨亭十分重视学校的特色建设,她主持设计与实施系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研制了《光明区“科技·生态·幸福”系列基地校创建方案》,成为光明区教科院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创新举措。
与“自上而下”示范基地校的一般做法不同,陈雨亭提出“自下而上”的遴选机制,即由学校自主申报示范基地,光明分院进行一对一专题辅导,然后组织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6类共计29个“科技·生态·幸福”示范基地校,分别为学科教研基地、教师发展基地、高中教育特色化发展基地、义务教育品牌课程基地、信息化和学科融合示范基地和科研发展基地。
目前,光明区教科院已组织开展多轮次的专题辅导活动,各个基地学校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基地建设方案。“这就相当于我们做了一把大伞,在这个伞下面挂了好多种果子,让学校自己决定最想摘哪一颗,以此引领学校特色发展。”陈雨亭说。
爱上光明,期待未来
得益于光明区优厚的高层次人才的配套政策,陈雨亭成功地申请到了位于光明中心区的人才房,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提升,对此她大为点赞。
近年来,光明区在持续探索推进人才住房保障工作方面,拿出了实实在在的福利,实绩可圈可点。从2016年至2022年光明区已累计配租人才住房14478套,2023年光明区将进一步增加住房供给,计划面向各类人才供应人才住房不少于5000套。目前,光明区还将结合人才社区、美好街区的打造和创建,增量提质优化服务配套,打造光明特色“住有宜居”新标杆。
如今,搬到新住处的陈雨亭,在工作之余很喜欢沿着附近的新城公园的绿道散步,感受光明的绿意盎然。“走一圈40分钟,春夏秋冬各个季节我走了无数遍,有时候周末我一天能去两次。”她说,每次工作累了,只要走上一圈绿道便会感觉身心放松,“看着各种鲜花随着季节轮换次第绽放,每一次来公园都是全新的感觉,有时我甚至恍惚间觉得自己走在家乡的小路上。”陈雨亭还表示,光明区日渐提升的人居环境完美地融合了自然与都市之美,对人才来说很有吸引力,“把科学家的家建在公园里,光明真的做到了,我现在真的非常喜欢这里。”
在光明两年多的时间里,陈雨亭用“肉眼可见”来描述城区面貌蝶变的速度,“如今的光明一天一个样,这种变化让我觉得未来很值得期待。到光明的学校走一走,不管走到哪都会看到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老师,有活力又好学,他们就是光明教育的未来。再过几年,你会在光明看到和世界一流科学城相称的一流基础教育,我们一流的教研队伍、校长队伍、教师队伍你都会看得见,对此我充满信心!”
编辑 刘思凡 二审 汪新林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