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坪山,首听郎朗95分钟版《哥德堡变奏曲》

辜晓进
2020-08-17 09:03
摘要

14日音乐会后,我当着一众领导和嘉宾面问郎朗:“您今晚演奏的,是不是目前全球最长时间的《哥德堡变奏曲》?”他笑着点头说是,并确认了我测量的时间长度。

郎朗在演奏(刘旭东 摄)

坪山大剧院(直播截屏)

14日音乐会后,我当着一众领导和嘉宾面问郎朗:“您今晚演奏的,是不是目前全球最长时间的《哥德堡变奏曲》?”他笑着点头说是,并确认了我测量的时间长度。

演出期间,我注意看表(幸亏戴了手表,手机都被封死不能看),《哥德堡变奏曲》一气呵成,演出时长约95分钟,远超我事先的预估。加上暖场曲和加演曲目,整个音乐会约130分钟,中间无休息,演奏家消耗很大。但此刻的郎朗,依然神清气爽,情绪饱满,尽管他后来说有点饿(音乐家演出前大都不吃饭的)。郎朗:等了很多年,现在终于敢碰它了作为郎朗《哥德堡变奏曲》全球巡演的中国首站深圳的主办方,坪山大剧院为此次演出下足了功夫。坪山是深圳一个新区,近年在文化建设方面动静很大。此次不仅通过多个在线平台持续推广,一周前还组织了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导赏讲座,昨天下午更是在微博、抖音等20多个平台同步预热直播长达3个半小时。我则有幸一再获邀,既承担了上周的《哥德堡变奏曲》赏析讲座,又作为嘉宾与“九星视频”直播团队美丽亲和的主持人张雅楠共同主持了昨天的预热直播(我们这已是第三次合作)。郎朗本人的号召力和郎朗版《哥德堡变奏曲》的中国首演,加上上述推广活动,使得这场音乐会的门票在开票后不久就全部售罄。本月12日,国家将演出观众密度的限制由30%放宽到50%,剧院随即增补发售,不到两天再次一抢而光,只剩寥寥数张票价为2080元的A级票。很多观众来自深圳以外的地区,有的来自遥远的北方。从昨日下午随机采访到的观众看,还有多位归国不久的海外留学生。昨天的预热直播内容挺多,郎朗当然是重头戏,但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他身着自己喜爱的棕红色便西装于下午5点多钟现身,在大剧院总经理的陪同下参观了坪山大剧院,一直来到景观甚好的顶楼天台,那里已为他摆放了一台5英尺的施坦威钢琴。郎朗欣然落座,在蓝天白云下即兴弹了一段,神情逸兴遄飞。

郎朗来到坪山大剧院(刘旭东 摄)

郎朗登上大剧院视野开阔的天台(刘旭东 摄)

郎朗在大剧院天台演奏(刘旭东 摄)

他随后来到二楼的演奏大厅,参加计划中的“开琴”仪式。坪山大剧院新购置并已调好的7英尺施坦威名琴,今天是第一次被公开演奏,演奏者又是世界一流的钢琴演奏家郎朗,意义也非同小可。此次演出的最终拍板者和幕后领导者、中共坪山区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吴筠女士和一些提前赶来的观众都参加了仪式。郎朗弹奏了《哥德堡变奏曲》的一个片段,然后是三位学钢琴的观众代表各自弹奏一段(都是浪漫时期作品,其中两位选了肖邦作品),郎朗一一给予点评。

他再次经过直播台并向我俩挥手致意时,已是傍晚约6点许,一批媒体记者在我们正前方,正等候在宽敞的票房大堂。郎朗在接受采访时披露了一些我认为很重要的信息。可惜因为我还在直播中,无法记录,只能凭记忆复原一下。郎朗说,他过去不怎么碰巴赫,特别是他的《哥德堡变奏曲》,是觉得自己的积淀还不够,还没有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很多擅长浪漫主义作品的钢琴大师也不碰《哥德堡变奏曲》。巴伦博伊姆、席夫等也是较晚时候才弹此曲的。浪漫主义作品往往只有一二个主题,演奏者可以跟着情绪往下走。而巴赫作品,像《哥德堡变奏曲》,主题很多。脑子要非常清醒才能把握好它的结构。我现在年岁大一些了,我理解了更多东西,也向一些国际钢琴大师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我决定弹《哥德堡变奏曲》了。我为此等了很多年,现在终于敢碰它了。这两年我也一直在苦练和思考。弹好这个曲子,对我的思维也是很好的锻炼。我在处理其他乐曲,甚至处理日常事务,都会有一种布局和均衡的考虑。对我是个里程碑,我的《哥德堡变奏曲》唱片已经录制完成,今年9月4日将发行。哇,信息量够大的。

郎朗在票房大厅接受采访(直播截屏)

坪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吴筠与郎朗在开琴仪式上(直播截屏)

郎朗对观众代表弹琴点评后交谈(刘旭东 摄)

郎朗在开琴仪式上为钢琴开锁(直播截屏)

郎朗版《哥德堡变奏曲》的时长处理在上次导赏讲座中,我曾对郎朗昨晚音乐会的时长做过预测,估计会是80分钟左右的版本,即便超过也不会超过85分钟。主要依据是,古尔德在录制自己第二个版本(也是绝版)时,将速度放慢下来,由第一版的38分钟延长至51分钟。我觉得51分钟的版本速度似更加接近巴赫的原意,虽然标有速度、强度等详细要求的手稿迄今未找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巴赫此曲给演奏家的二次创作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此后录制该作品的钢琴家们,包括中国钢琴家朱晓玫,大都采用了与古尔德绝版相近的速度,我想郎朗也不会例外。其中,朱晓玫的速度和时长与古尔德绝版最为接近。但还有更长时间的版本。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美国钢琴家图莱克(Rosalyn Tureck)女士,2003年去世的老前辈,古尔德眼里唯一对自己产生过影响的当代钢琴家。她从1947年起,多次录制《哥德堡变奏曲》,最后一个版本是1998年DG录制的90分钟版本。这是她毕生研究巴赫作品的一个结晶,其中不仅速度有所放慢,而且按乐谱上所有重复记号完成了重复演奏——这才是时长拓展的主要原因。受她的影响,郎朗昨天提到的巴伦博伊姆和席夫在录制该作品时,也都全部遵循了重复要求,只不过速度都比图莱克快很多,甚至也比古尔德绝版快,时长都在80分钟左右。巴伦博伊姆和席夫是21世纪录制《哥德堡变奏曲》的代表性钢琴家,80分钟版于是渐成潮流。加上一场独奏会应有的规模,所以我此前预测郎朗演奏《哥德堡变奏曲》也会是80分钟左右。结果却出乎我意料。昨晚郎朗演奏此曲的用时至少有95分钟,所以我说是世界上最长时间的版本。但是否因此就可判断昨晚的音乐会节奏较慢甚至有点冗长呢?完全不是!郎朗将这部作品做了个性化的设计和处理,加大了缓与急、静与动的对比。以此曲开头的萨拉班德舞曲为例,郎朗的速度比巴伦博伊姆、席夫、朱晓玫等都略慢,而与古尔德第二版相近,但由于将最后一段十几个小节做了重复处理,时间就比古尔德长了1分多钟(大约6分钟)。而中间很多快速而有炫技色彩的变奏段落,郎朗都激流奔涌,毫不含糊,速度不输上述任何钢琴家。此曲有几个慢板变奏,例如最慢而用时最长的第25变奏。古尔德第二版演奏这一变奏的时长是6分3秒。朱晓玫第一个版本(2007年版,后于2014年发行DVD版,但我还是喜欢CD版)用时6分43秒。昨晚郎朗将这个变奏大大扩充,不仅实现全部应有的重复,而且将速度放缓,时长10分多钟。这个处理非常感人,大赞,容后详述。第21变奏也有类似情况。

郎朗在演奏中(刘旭东 摄)

带有郎朗印记的此曲,有望列为最好版本之一昨晚的音乐会,郎朗换上藏青色西装亮相,以舒曼的《阿拉伯风格曲》开场,用时10分钟。奏完退出,再次上场,坐定,静默十数秒,《哥德堡变奏曲》那人们熟悉的主题便缓缓流出。此曲是巴赫于创作巅峰期(1741年)受好友、酷爱音乐的俄罗斯驻德累斯顿大使凯瑟琳伯爵的委托,为其年轻的音乐演奏家约翰·哥德堡创作的,目的是要哥德堡演奏给他听,帮助苦于失眠的他入睡。而哥德堡也是巴赫的学生,所以巴赫欣然应允。他将自己16年前写给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德琳娜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和引子,创作了30个变奏,成为史上最复杂、最恢弘、最华丽的变奏曲,迄今无人超越。此曲自古尔德第二个录音之后,明显升温,进入本世纪后更加热门,从1928年鲁多尔夫录制第一张唱片到2018年,全球已有近200张唱片问世,其中本世纪的录音就占了一半。朱晓玫是录制此曲的中国第一人,她也大大提升了国内对此曲的追捧热度。在她之后,尚无其他中国钢琴家触碰此曲,除了郎朗。郎朗首先演奏的,正是这首萨拉班德舞曲,也是一种咏叹调。这是《哥德堡变奏曲》辨识度最高的标志性旋律,然而100个人有100种处理方式。郎朗的琴声饱满凝重而若有所思,优美的旋律延绵不绝。未重复前的结尾音后的短暂停顿,他和台下听众都屏住了呼吸,然后音乐反复,再次从容到达这里,于最静处结束。郎朗的演奏,令人信服地强化了这段重复的合理性(古尔德、朱晓玫等版本都没重复)。

郎朗在演奏中(刘旭东 摄)

在很多快速乃至有点炫技的变奏段落,郎朗强大的技术优势得以尽情发挥,但他又有所克制,做到了热烈而不张扬。例如难度较大的第14变奏,郎朗举重若轻,右手急促的颤音灵动欢快,左手的分解和弦奔跑不息,使之成为全曲感染力最强的快速复调段落之一。第20和第28变奏,郎朗无论面对双手反向分解和弦还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旋律线切换以及中音部大量颤音衬托下的高音部快速三度跳跃等挑战,郎朗都排山倒海般轻松跨越。其间表现出的大气磅礴与辉煌绚丽,是我从巴伦博伊姆和朱晓玫等的录音中未曾感受到的。也许有人会说,巴赫作品不用这样吧?但我觉得这正是带有郎朗基因的个性解读,独特而不可多得。最令人感动的是第25变奏,这也是用小调写成的一首独立性较强的优美段落。郎朗显然对这个段落的布局和情绪做了精心设计。他有意放慢了速度,并通过强弱、乐句间的呼吸、对音乐走向的控制等,力图细分出更多层次,让有些伤感的旋律在空中渐渐弥漫,同时也让宁静的气场发散外溢,由此给人带来更丰富的遐想空间。而且让我有点惊异的是,郎朗演奏这段几乎完全不用踏板(事实上他很多段落都放弃了踏板),音符的断续,音量的对比,哪怕银针落地都能听见的最弱处,全靠他那高度敏感的触键控制。这段变奏虽然全曲最慢也最安静,却达到了一个高潮。这里也必须提到坪山大剧院的音响效果。虽然去年来观看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时对现场音响非常满意,但那毕竟是“插电”的音乐。昨晚的钢琴独奏,声音简直好到极致,钢琴每个细节,均“毫发毕现”,清晰敏锐而不带冗余回响。郎朗对此也赞不绝口,连说“声音太好了!”出人意料地在如此重负之后,郎朗还慷慨奉上返场曲目:深圳委约一位美国作曲家写的《深爱》。我是第一次听到此曲,感觉清新脱俗,旋律优美而充满动感。郎朗说以此曲献给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

直播开始前(刘旭东 摄)

直播中(直播截屏)

九星视频的团队在紧张工作中(直播截屏)

直播控制室(工作人员提供)

荣幸获赠郎朗签名CD和钢琴书(刘旭东 摄)

编辑 董雯静

(作者:辜晓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