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年稔岁: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东方卫视诗书画
2020-08-17 07:58

如果说“山水之乐”承载了文人们对于灵魂自由的追求,那么“田园之乐”就是文人们回归最质朴的生活本身,用心来感受世间烟火气的选择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诗人陆游的脚步,去往山西村,来感受一下农家稔岁庆丰年的热闹氛围。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创作这首《游山西村》的时候,正罢官闲居在家乡山阴,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

又是初春时节,应友人之约,陆游动身前往山西村。这个地方怎么走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个村子有点不好找,一路过来,看着重叠起伏的山峦和宛转曲折的水流,一度以为前方无路可走,可是没想到,在柳暗花明的地方又出现了一处村庄,可以说是既惊喜又意外。

来到村子里之后,先是一顿热气腾腾的农家宴。宴席上有什么呢?“足鸡豚”这三个字足以说明宴席的丰盛。鸡肉猪肉管够,当然还少不了一样东西,那就是酒。

主人说了:您不要嫌弃我们自家在腊月里酿造的酒浑浊,不够醇厚,这可是我们农家人的最爱。

首联就将农家丰收之年的喜悦氛围描写出来了。颈联开始写农村的重要风俗活动——春社。

在这一天要祭拜社公,也就是土地神,还要祭拜五谷神,来祈求丰收。

随着春社的临近,穿着简朴的人们也已经开始吹箫打鼓进行演练,淳朴的古风在这个地方仍然存留了下来。

眼前的这一切,让作者不禁感慨,以后如果还能趁着大好月色出游,我一定还会拄着拐杖来轻敲你的家门。

这好像是临别时对于主人多情挽留的回应,也是对于今天在山西村一整天美好经历的莫大肯定。

也可以看出来,这个经历了山重水复才得以找到的小山村,已经成了作者心中的牵挂了。

告别了山西村的友人,我们也不妨跟着明代画家李士达的脚步,走进他的《岁朝村庆图》,看看在丰收之年的春节有什么不一样的热闹。

“岁朝”指的就是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后世也诞生了一种专属于春节的绘画形式——《岁朝图》。

这种绘画题材最先兴起于宋代宫廷。绘画风格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多以“岁朝清供图”命名,主要以花卉、盆景、古玩等春节风物入画,充满了文人雅趣。

比如我们之前欣赏过的北宋画家赵昌的《岁朝图》就属于这类。

▲《岁朝图》 北宋 赵昌

绢本设色 103.8cm×51.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种则是表现春节期间人们欢聚一堂除旧迎新的场景。

今天这幅《岁朝村庆图》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风俗画。画面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明代农村的春节习俗。

▲《岁朝村庆图》 明 李士达

纸本设色 132.9cm×6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首先是“立门神”。在左上角的一处房舍中,可以看到房间里供奉了钟馗的画像。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立桃人”的习俗,这就是“立门神”的前身。

到了唐末五代之后,民间则多以“钟馗”作为门神,据说这源于钟馗为唐太宗驱邪的典故。

在宋代人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就有:“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的描述。

第二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敲锣鼓和放鞭炮了。

在画面的庭院中,有人在敲锣打鼓,还有一个小孩正准备点燃爆竹,站在他身后的红衣小孩,眼睛紧盯着爆竹,双手却早早地将耳朵堵上了。

河的对岸,也有小孩正燃放爆竹,憨态可掬。

其实早在汉代就有岁朝时燃放爆竹的习俗,据说是为了驱逐瘟邪来保平安。

敲锣鼓的习俗虽然已经不可考,但是这两项活动经常一起出现在《岁朝图》中,为画面增添了最喧闹的节日氛围。

画面中还描绘了众人欢聚一堂宴饮的场景。

据说在汉魏时期就有“留宿岁饭”的习俗。而且这饭还不能吃完,要留下一部分撒到大街上,寓意除旧迎新。

从色彩上来说,这是一幅典型的浅绛山水画,也就是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用赭石敷色的淡彩山水。

这样的处理方式,使画面中的冬日景色丝毫不显萧瑟,而呈现出一丝暖意。

而且,在一般的山水画中,人物经常承担的是“点景”的功能。但是在这幅画中,画家却花了很多笔墨来表现人物形象,而且无论男女老少,形态都十分生动。

在寒冷的气候中,表现的却是火热的生活。这既符合这幅画本身作为风俗画的特点,又为画面内容增添了几分喜庆的意味。

稔岁庆丰,承载着农家人对于生活的朴素热爱。它既是对这一年辛勤劳动的嘉奖,又是对于来年美好日子的企盼。在年复一年的烟火中,让我们也看见了生活本来的模样。

编辑 李怡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