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3周年这一天晚上,2023深圳首届“深圳之夜”第四站广州站演讲分享会在覔书店广州黄埔大悦汇店完美落幕。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兼任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李凤亮从一个文化学者的视角出发,通过解读《咏春》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密码,阐述他对“以文运城”的思考。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观众好,我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活动,因为今天是深圳经济特区43岁生日,也是我重新回到广州工作满两个月。我曾经在广州读书工作13年,在深圳工作了15年。
最近,我在看完舞剧《咏春》后的第三天,又看了另一部舞剧《沙湾往事》,《咏春》的编导周莉亚、韩真也是《沙湾往事》的编导。我觉得这是两个“以文运城”的传奇。尤其是《咏春》,一个讲传统的岭南武术的故事,能够引起那么多年轻人的追捧,这是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其实我在现场观摩《咏春》的时候也很受感动,现场的年轻观众近乎疯狂。
《咏春》这样具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文化的故事,也跟我们思考今天的城市的文化营销、美学运营有关系。实际上文化和美学在今天城市运营的过程当中越来越重要,今天晚上我们在这里讲《咏春》故事,实际上也是在讲,在一个现代社会城市里面,怎么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文化工作的部署,总结起来就是:“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双创”原则,“双力”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系统深入,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是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实际上在这个过程当中,借着文化的传播,城市影响力也出来了。就像《咏春》变成了深圳城市文化传奇的一个传播符号。
今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芒福德讲:“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主要场域。
城市文明及城市品牌营销的几个切入口:有个性的城市建筑和规划,像是“基建狂魔”迪拜、花园城市新加坡;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标,比如英国伦敦大本钟、悉尼歌剧院;有影响的城市文化节庆活动,像是爱丁堡戏剧节、戛纳电影节;受欢迎的城市文化艺术产品,比如《剧院魅影》《猫》;城市文化企业,比如圣彼得堡交响乐团、腾讯集团;城市文化人物,如高迪之于巴塞罗那,莫扎特之于萨尔茨堡。
《咏春》是一个城市文化艺术品,同时由此触发,开展了一系列城市文化营销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咏春》现象”是现代城市深圳一次成功的文化营销,它既收获了市场的成功,具有较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取得了城市营销的成功,具有可持续的社会效益。
像《咏春》《沙湾往事》这样叫好又叫座是非常难得的。为什么它们能成为城市文化营销很好的产品呢?
从一个文化学者的角度看,《咏春》《沙湾往事》完美呈现了城市营销的几个切入点——
一是讲好了传统文化的故事。《咏春》讲了中国功夫、香云纱“双非遗”的故事,极易获得观众的文化认同。《沙湾往事》同样讲了传统文化的故事: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二是讲好文化英雄的故事。叶问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具有极强的传播点,某种意义上,叶问也是岭南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是南粤文化英雄。同样,《沙湾往事》聚焦的是另一拨文化英雄“何氏三杰”。
三是讲好艺术本身的故事。这是艺术规律。英雄故事有很多种讲法,选择舞剧这种艺术形式,就要符合它的生产规律。在这方面,《咏春》《沙湾往事》《只此青绿》《永不消失的电波》一脉相承,在当代舞蹈语言与跨界艺术表达的创新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那么,艺术和城市到底是什么关系?
故宫文创、香云纱、《咏春》、粤剧等受到年轻人的追捧,都说明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一个新时尚,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个现象。传统文化的复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现在每个城市都在“卷”,城市传播的最新的例子、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淄博的烧烤。一场烧烤把淄博推向了城市的一个巅峰,但在这个烧烤经营的背后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展示了感恩图报的城市故事。
我从事的是教育行业,研究的是文化产业和城市文化,特别喜欢观察文化在城市更新运营发展中的作用。《咏春》如果只是一个艺术作品,跟深圳这个城市没有关系,那它就缺失了一些东西,就像张志安教授讲的,《咏春》成为现代城市深圳的一个文化符号。也许深圳未来会有更多的文化符号,也会有自己在大剧院里面的像《剧院魅影》这样的驻场演出,这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荣光。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特别强调人文湾区的建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也赋予深圳城市文化建设一个定位——城市文明典范。
南科大创建了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去年举办了“城市文明典范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学术论坛,引起关注。其实这些年深圳作为一个现代城市,一直在走一种“以文运城”的道路。
这些年深圳做了很多“以文运城”的事,比如深圳礼物评选、深圳文化名片评选、深圳十大观念评选,包括这一次的《咏春》巡演和“深圳之夜”演讲会。
广州跟深圳不一样,历史更悠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也有自己的“以文运城”故事,比如地标“小蛮腰”、永庆坊微改造,还有法国总统马克龙来广州时夜游珠江等。
“以文运城”有些共同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首先找到自己的资源,找到自己的文脉。深圳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它“无中生有”地找到了咏春,深圳是全国第二个有56个民族的城市,这种“无中生有”就是一种“拿来主义”,就是一种包容开放。
在今天这样的流量时代,城市的IP怎么来升华?我觉得就是习近平总书记那句话,“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城市营销要找准路径,最基本的是依托城市本体,深挖城市特质,做到特色营销、精准营销。每个城市要找准自己的“城设”,人有“人设”,城市也要有“城设”。广州和深圳都有很强的开放城市和国际化的特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镇,我们应该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讲好新时代大湾区的核心城市的故事。新媒介时代,城市营销的重点对象是Z世代人群,要努力打造《咏春》等文艺爆款,提升城市的青春流量。面向未来,应让科幻、电竞等未来因素与城市文脉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提升城市魅力,加强城市营销。
今天跟大家从《咏春》出发,起于《咏春》,不止于《咏春》。我们看到,无论是像《咏春》这样的城市文化的精品,还是更多的城市文化活动,都在说明城市营销正在打开一个千变万化的广阔的未来。
编辑 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