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广东省渔歌之乡”“广东省小提琴之乡”授牌仪式在汕尾市举行,标志着汕尾继获批“中国散文诗之乡”“广东省戏剧之乡”后,又再添两张文艺“金名片”。
汕尾渔歌,俗称“瓯船歌”,是分布于广东汕尾地区疍家渔民世代口耳相传的古老民歌,与广府咸水歌、客家山歌并称广东三大民歌。其节奏缓和、乐音和谐、旋律优美细腻,唱词内容来源于生活和劳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
汕尾不断拓展以渔歌为素材的歌舞演唱,定期举办渔歌文化节,在旅游业中渗透渔歌元素,在学校教育中融入渔歌文化,鼓励创作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渔歌,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汕尾渔歌绽放出熠熠光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推崇传唱,累计培养渔歌人才600多人。
漫步在汕尾市城区善美广场,一座名为《马思聪——思乡曲》的雕塑作品引人驻足,从正面看是马思聪人像,从侧面看则是一把小提琴。
马思聪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思想、作品,对中国的音乐创作、中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小提琴的演奏和表演艺术创作等各方面都有深厚影响,对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马思聪的故乡,汕尾小提琴艺术氛围浓厚、群众性活动丰富。近年来,汕尾连续举办了两届全省性的“马思聪杯”小提琴邀请赛,获得参赛选手和评委专家的一致好评;在汕尾市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小提琴专业,培养专科学生近400人;举办了“歌唱祖国”弦乐演奏会,用小提琴艺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在市城区和海丰县设立了3个“马思聪小提琴培训基地”,培养小提琴学员500多人,获得20多项省级奖项、2个国家级奖项,全面助推了广东省小提琴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汕尾拥有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三个稀有剧种,汕尾渔歌、陆丰皮影戏、汕尾滚地金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遗址不胜枚举,文化资源灿若星辰,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
“我们将持续锻造汕尾文艺品牌矩阵,扎实推动文艺力量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展现担当作为,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汕尾文艺新的更大贡献。”汕尾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说。
(原标题《汕尾再添两张文艺“金名片”,以优势文艺品牌助推文化强市建设》)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刘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