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笔记 | 铁保《行草临王帖》

吴练
2023-08-21 07:43
该文章被2个专题收录
摘要

铁保《行草临王帖》,运笔娴熟,虽为临帖,但毫无滞呆之感,可见其对临写对象把握之精深。

铁保《行草临王帖》

原帖尺寸:纵26.5厘米 横16.3厘米

临帖尺寸(局部):纵30.6厘米 横53.2厘米

释文:二月十六日,得书知示,复甚差耳。姑意如何也,复远及。王廙再拜。 顷灾雨晴,便大热,得书再拜。 洽白,辱告来问,洽故尔劣劣。冀以复叙。远白不具。王洽再拜。 献之,承承,姑比日复小进,过其尔不得一极和,忧悚犹深。不审比服散,未必得力耳。

铁保(1752-1824),字冶亭,号梅庵,本姓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清代大臣,著名书法家。

铁保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后升为郎中、户部及吏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嘉庆四年(1799年),因弹劾他人而被贬至盛京(今辽宁沈阳),后以吏部侍郎出任漕运总督。嘉庆九年(1804年),因漕运畅通,加任太子少保。嘉庆十年(1805年),升任两江总督,赏一品顶戴。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山阳县令冒赈,鸩杀李毓昌事件,遭免职,并流放新疆。道光四年(1824年),因病去世。年七十三。

据《清史稿》载,铁保居官不傲,为人慷慨仗义,爱憎分明,率意天真,乐为部下担责。1752年,铁保出生于京师,16岁入国子监,受到良好中华文化教育,以诗文与书法驰名朝野。其父诚泰为泰宁镇总兵,弟玉保官居兵部侍郎。

铁保虽居高官,但他更醉心于书法。从他的一首诗中尽可看出:“他日儿孙搜画箧,不留金币但留书。”

铁保楷、行、草书皆精深。楷书取法颜真卿,又师多家;行书得右军,宋代米芾,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真谛。草书深得王羲之之韵,并取法怀素、张旭等大家。铁保与刘墉、翁方纲、成亲王并称清代书法四大家。

著名学者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一书评其书法:“铁公《神道碑》楷书模平原,草书法右军,旁及怀素、孙过庭,临池功夫,天下莫及。”

铁保《行草临王帖》,运笔娴熟,虽为临帖,但毫无滞呆之感,可见其对临写对象把握之精深。

此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原标题《铁保<行草临王帖>》)

编辑 郑蔚珩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高原 三审 张露锋

(作者:吴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