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国》⑦ | 中国船舶工业乘风破浪
吴松营
2023-08-17 08:01
收录于专题:飞阅深圳 | 专题

《海洋中国》吴松营 著

没有船,哪来海运?没有舰,成不了现代化海军。

70多年前,新中国的船舶制造工业从十分薄弱的基础起步;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船舶制造国家。中国船舶工业为国家发展海运事业和建设强大海军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强力地保证。

回顾70多年来中国船舶工业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49—1978年,是新中国船舶工业打基础的重要时期;第二个阶段是1979—2008年,是中国船舶工业乘改革开放的春风,加速发展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从 2009年至今,是中国经济跃居世界前列,促进船舶工业振兴、转型、升级的时期。没有船,哪来海运?没有舰,成不了现代化海军。

70多年前,新中国的船舶制造工业从十分薄弱的基础起步;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船舶制造国家。中国船舶工业为国家发展海运事业和建设强大海军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强力地保证。

回顾70多年来中国船舶工业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49—1978年,是新中国船舶工业打基础的重要时期;第二个阶段是1979—2008年,是中国船舶工业乘改革开放的春风,加速发展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从 2009年至今,是中国经济跃居世界前列,促进船舶工业振兴、转型、升级的时期。

“一五”是新中国船舶工业

打基础的重要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船舶制造工业主要是学习和引进苏联的技术,国家集中资金、物资和人才对江南、沪东、求新、芜湖、武昌、广州 等船厂进行技术改造,同时还新建了船用高中速柴油机、仪器仪表、特辅机、水声设备、水中兵器等一批关键配套工厂。这使中国船舶制造工艺流程有很大改进,机械化程度提高,造船周期缩短,造船质量和产量得到很大提高。船舶工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以高涨的社会主义热情和干劲,积极探索建造中国自己的万吨巨轮。

当然,船舶制造作为社会经济重要的行业,又是各项科学技术的综合体现,要在短时期内打好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化基础,赶上先进发达国家的船舶制造水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然要经历曲折艰苦的探索过程。

改革开放,中国船舶工业乘风破浪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市场经济蓬勃发展,钢铁、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和电子工业、电力工业齐头并进。中国的船舶制造工业则鼓起风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1979年12月,“远望号”测量船在江南造船厂建成交付。这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综合性海上活动跟踪测量船,代表了中国20世纪70年代船舶和电子工业的技术水平。

1982年1月4日,出口香港包玉刚兄弟的“长城号”2. 7万吨远洋散货船在大连造船厂完工交付。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艘按照国际标准、适应国际规范、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出口船舶。

2002年8月31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艘超大型油轮(VLCC)在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交付伊朗国家油轮公司。

2008年由美国华尔街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暴,曾经让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造船工业受到沉重打击。相反,中国的船舶工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但没有倒下,反而走上了一条更加成熟稳健的发展道路。这一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排名升至世界第二,造船完工量在国际市场份额占30. 2%。

2010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排名升至世界第一,造船完工量国际市场份额达到43. 4%。其中,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完成造船35艘,706万载重吨,成为国内首家年造船产量突破700万吨的企业。

2018年,中国造船三大指标世界排名仍连续保持第一,造船完工量10万吨以上的企业已经有38家,其中1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9家。中国已成为世界船舶出口第一大国。

2022年1月16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公布的2021年造船行业运行数据显示,2021年,造船业三大指标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实现了“十四五”的开门红。

在这份新出炉的成绩单上,中国船舶企业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均占世界总量的50%左右,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2021年,中国有6家船舶企业进入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10强。其中,中国最大的船舶企业——中国船舶集团,在2021年三大造船指标首次全面超越韩国现代重工,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实现完工交付船舶206艘,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 2%,实现新接订单合同金额1301. 5 亿元,创下自2008 年以来的最新纪录。

18种主力船型中,中国有10种船型的新船订单量位居世界第一。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造船业承接了3219 万载重吨散货船,占全球总量的76. 4%;承接了2738万载重吨集装箱船,占世界总量的 60. 9%。除了优势船型,中国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国际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尤其是双燃料船等重大绿色动力船舶有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船舶制造能力越来越强,在世界造船业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船舶工业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生产能力,还是产品品种、质量及技术水平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完整的船舶工业体系已逐步建立, 由此奠定了中国世界造船大国的地位。在世界前十大造船企业中,中国已占有五席。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挑起的对中国的贸易摩擦硝烟弥漫,搅乱全球商业正常运作。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世界经济雪上加霜。造船行业与全球经济贸易形势关联密切。当前不景气的世界经济形势给船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世界船舶市场低迷,经济效益下滑,行业失业人数攀升。

中国造船业作为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兼具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特点。目前,国内的1000家造船企业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船舶工业制造和生产能力等参差不齐,与世界先进造船技术水平、生产制造能力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国虽然是造船大国,但技术创新能力依然欠缺,不少高端和关键技术还要靠从外引进才能解决。总体上看,中国要成为真正的造船强国,既要克服外部复杂形势存在的重重困难,又必须克服船舶工业自身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明显弱点,努力提升发展质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前的大变局,对于中国船舶制造工业来说,既有严峻挑战,也有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骨干船舶企业,将在全球造船业竞争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当前,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中国呈现飞速发展态势,全球领先,推动了先进制造业发展,这也为中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赶超先进创造了雄厚的技术条件。

在新的征程中,中国船舶工业应该紧随国家战略需要,赶上工业互联网潮流,积极深化体制改革,主动进行结构性产能调整,持续推进造船模式转变,努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为船舶工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拓展新的道路。

一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首先要做到计划管理信息化。船舶企业应建立统一的涵盖整个造船流程的计划管理信息平台,优化造船流程的时间、空间顺序,形成以线表时间为节点的标准周期。有条件的船企应像其他行业的现代化企业一样建立数据处理中心,通过各种信息进行筛选与分析,从数据中心获取计划准时率、工时效率、工资计算、质量统计等信息数据,从而建立一个真正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造船企业。

二是要增强船企在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责任感。中国的船舶制造行业,是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重要方面军、生力军。海洋经济包括海洋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海洋养殖及捕捞业、海洋能源开发业、海洋旅游业及海 洋服务业等。作为涉海范围最广的行业领域之一,造船企业在海洋强国的建设上理应当仁不让、勇拔头筹。

三是要继续发展“高大上”的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目前,中国船舶工业在大型深水海洋装备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自升式钻井平台技术已经逐步取代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一,3千米级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已经批量交付并投入使用,大型起重铺管船、风车安装船等海洋工程类船舶已经陆续交付并投入使用。未来,中国将继续在大型海洋工程装备上发力,研发建造集“采—炼—储”于一体的具有多个模块功能的诸如 FLNG ( 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装置) 之类的大型浮式生产储存装置,进一步提高深水油气的开采能力和水平。同时,中国还将积极进行大型海上浮体在海水养殖、海上移民、基地保障、工业利用等方面应用的可行性研究,并尽早实现产业化,在海洋资源勘探领域有更大作为。

经过70多年的努力,中国船舶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产业能力愈加坚实,在全球造船行业确立了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产业规模占全球的份额超过四成,基本实现了全品种全系列,产品覆盖全球各地。当前,中国船舶企业要抓住机遇,解除各种思想束缚,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积极强化自主研发,不断实现创新突破,必能创造新的局面,为建设海洋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 张玉洁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克 三审 詹婉容

(作者:吴松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