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简称:中广核研究院)、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堆芯三维功率分布的在线测量方法”获得中国专利金奖。通过该专利实现了高精度的堆芯内部参数在线监测技术,显著提升了核电厂的运行管理。
近日,记者参加由深圳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市知识产权局)组织中国专利金奖深圳企业采访行活动走进中广核研究院了解到,该专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广核集团各核电站,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社会效益方面,该专利的研发助力中广核华龙一号堆芯通过了英国核能监管办公室(ONR)的通用设计评估(GDA)审查及欧洲核电用户组织(EUR)认证,解决了出口堆型在线监测系统上的瓶颈问题,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的空白。

获奖专利提升核电机组运行的灵活性和经济性
“专利获金奖,离不开研发团队十余年的努力,更离不开国家、省、市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长期支持。”中广核研究院物理软件研发主管工程师李文淮向来访的记者介绍了获奖的专利。他说,堆芯监测的实质就是监测堆芯三维功率分布,通过监测堆芯功率分布,可以监测堆芯的关键安全参数,以确保核安全,同时,堆芯监测还可以监测堆芯的关键运行参数,以提升核电机组运行的灵活性和经济性。

中广核研究院物理软件室主任卢皓亮说,专利已经形成产业化。基于本专利技术研发了堆芯三维在线监测与运行支持系统,作为核反应堆运维服务的核心产品之一,目前已在我国20余个核电机组上应用。后续,该专利技术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方面,目前我国在运商用压水堆核电机组54台,其中23台已应用此专利进行技术改造,后续将在其他在役及在建电厂进一步推广使用。预计到2035年我国将拥有120台核电机组,市场前景广阔。另一方面,该专利技术也助力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核能装置研发部署,助力反应堆安全、经济运行。
砥砺创新勇攀高峰“十三年磨一剑”
核反应堆技术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自主创新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中广核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厉井钢介绍,2006年,中广核研究院(即当时的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成立,集团抽调大亚湾核电站部分技术骨干到研究院开展堆芯设计相关工作,在他们的策划下,2012年,堆芯三维在线监测系统正式纳入集团重大专项子课题,李文淮等年轻工程师正式开始了中广核堆芯在线监测系统研发。
核电厂实际运行数据对于专利技术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验证技术概念的正确性,并定量评估专利方法的置信度,时任中广核研究院堆工中心副总工程师张洪,在2011年至2015年间,多次到核电站档案室查阅了历年来反应堆的实际运行数据和相关分析报告,大幅提升了专利技术研发进度和质量。
高精度的理论分析模型是本专利实施的关键一环。研发团队从2010年开始启动了自主核设计软件包PCM的研发并取得了重要的技术突破。在2014年,由时任中广核研究院堆工中心软件研究所所长厉井钢的带领下,在第十五届全国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学术会议上进行中广核自主核电软件workshop的专题推介会,获得了国内同行的热烈反馈和肯定。
搭载专利技术的堆芯在线监测系统陆续在宁德、红沿河等电厂接入机组运行数据进行测试。在运行过程中,发现理论计算的氙毒、临界硼浓度等参数会周期性振荡,而且振荡幅度随着时间逐渐加大。这个问题直接成了系统走向应用的最大拦路虎。项目组,研发工程师王军令接手了这个棘手的攻关任务。经过2年多的不断尝试与持续优化,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商业应用扫清了技术障碍。
探测器厂家没有提供信号处理方法,自主研发的信号处理方法可靠吗?精度能满足工程要求吗?工程应用参数知之甚少,迫切需要实验数据支持。时任堆工中心总工程师的李冬生和试验牵头人卢皓亮调研了国际潜在合作单位,跑遍了国内可能承接试验的电厂和试验堆,终于解决了关键验证问题。作为中广核“兰庭®”软件包的成员之一,搭载该专利技术的堆芯在线监测系统成为中广核华龙一号首堆自主创新成果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十三年的孕育、诞生、成熟过程也见证着研究院人砥砺创新、勇攀高峰的生动实践。
知识产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之所以能够获得中国专利金奖,离不开中广核研究院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中广核研究院法务部副主任章捷介绍,研究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工作,并将之纳入公司“十四五”及中长期规划中,制定了明确的知识产权目标和工作路线图。

在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流程方面,研究院按照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建设标准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制度和流程。目前已经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并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针对重点科研项目,研究院开展项目全周期的知识产权管理,制订项目知识产权工作整体规划,成立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大团队,建立项目知识产权工作机制,配合项目研发工作,同步开展知识产权风险分析及规避、知识产权成果梳理及保护等工作,在此过程中,将相关工作按照不同阶段、不同专业进行分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让知识产权对科研工作真正起到促进和保驾护航的作用。
中广核研究院扎根深圳多年,知识产权硕果累累,中广核研究院总工程师卢向晖认为,这跟深圳的优越的知识产权环境密不可分。他说,深圳作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和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多年来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有着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卢向晖说,研究院作为扎根深圳市的中央企业,是我国重要的核能科技力量,自觉肩负助力广东省建设科技创新强省的重要使命,目前正在立足深圳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环境支持,推动建设“中国南方原子能科学与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一批重大原子能科研基础设施和示范工程项目,补齐核能科技创新学科短板,推动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展。
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广核研究院学科带头人胡婧表示,作为创新之城,知识产权的高水平保护是深圳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于2019年3月1日正式实施,是我国首部涵盖知识产权全类别、以保护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2020年,在条例实施一年后,市人大常委会根据综合改革试点最新要求和执法检查情况对条例进行了修订。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法规护航下,科研工作者研发更安心。胡婧说:“作为新能源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将在日常科研工作中注重知识产权的相关工作,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努力为将深圳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产业集群聚集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原标题《聚焦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 | 中广核研究院:填补了国内空白!这项金奖专利让核电厂运行管理显著提升》)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高原 三审 刘思敏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11月9日,我们将迎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赛事临近,无论你是投身运动热潮、感受竞技魅力,还是想为拼搏健儿传递心意,都不妨来鹏友圈,留下对“十五运”的专属祝福!带上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一同为运动健儿呐喊助威,为“十五运”热烈喝彩! 【本期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已进入冲刺倒计时,想解锁超省心的观赛方式?赶紧打开“十五运全景魔方”(https://huodong.dutenews.com/H5/nationalGame/pc),一键解锁观赛全攻略!无论是赛事速递、赛程全览,还是购票指南、规则科普,都能在这里轻松找到!快到鹏友圈带话题晒出你的使用截图,和鹏友们分享专属观赛攻略吧! 【本期话题】#十五运观赛神器#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01:00#十五运读特小记者推荐官# 深圳,创新之城,活力之都,邀您共赴十五运之约 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以创新为魂,活力为韵,正张开双臂欢迎四方来客。在这里,高楼林立,平安金融中心直插云霄,深圳湾“春笋”展现滨海艺术魅力,市民中心如大鹏展翅,彰显行政心脏的活力。 深圳还是“千园之城”,1320座公园如绿色明珠镶嵌城市,大鹏半岛的碧海银沙与梧桐山的云海日出,让人流连忘返。漫步南头古城,千年文脉与现代文创交织;走进大芬油画村,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十五运会期间,深圳更添独特魅力。在宝安欢乐剧场等智能场馆,AR导航、AI机器人服务等前沿科技,让您体验未来之城的精彩。赛事之余,您可参与“全民全运”系列活动,在虹桥公园自由式小轮车赛场感受激情,在深圳湾畔的马拉松赛道尽览山海美景。 十一月的深圳,阳光与激情同在。让我们相约深圳,在十五运的青春礼花中,共赴一场创新与活力的盛宴!
 01:11#十五运读特小记者推荐官# 亲爱的全国各地朋友们: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我的城市,那一定是“奔跑”。深圳,就像我们班那个永远充满奇思妙想的同学,永远在创造,永远向前。 站在莲花山顶俯瞰,你会看见这座城市的心跳——高楼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深南大道上车流如织。但深圳的魅力不止于此。周末的深圳湾,白鹭在红树林上空划出弧线,远处香港的青山若隐若现。科技园的深夜,大厦里依然亮着点点灯光,那是无数梦想在发光。 这里是大疆无人机起飞的地方,是腾讯QQ诞生的摇篮。走在华侨城创意园,旧厂房变身艺术空间,咖啡香混着油墨味;盐田港的巨轮鸣着汽笛,把“中国制造”送往世界每个角落。 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带着各自的乡音和梦想,把这里变成了家的模样。 朋友们,欢迎你们来看看这座“奇迹之城”。来感受创新的脉搏,看看科技与自然如何共舞,体会什么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座城市,会用它年轻的心跳告诉你:梦想,永远值得奔跑。 深圳准备好了,期待与你相遇!

看一下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