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不管在什么岗位,在职或者退休,都要坚定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不计较个人得失,时刻以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詹纯绵几十年来恪守的人生信条,近日记者专访了这位退伍华侨老兵。
1970年底,受共产党员父亲的影响,还在学校读书的詹纯绵投笔从戎,去到一线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退伍归来,几番辗转,最后定居在了沙河华侨城,将中共党员精神发扬光大,以党带侨,与其它侨胞一起为建设沙河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值建军节,一起听听退伍华侨老兵詹纯绵的故事。
“说起来当时是上世纪40年代,在汕头市,我的父亲因逃难,跑到码头随便上了一艘船,钻到煤仓里面去,船开了他还不敢出来,后来饿得不行了才出来。老船员一看这个小孩是哪里来的?但是因为我父亲人很勤奋,老船员们就收留他,靠着在船上做帮工生活。当时甚至不知道要往哪里开,最后船到达泰国的码头,我父亲就下了船,在那里谋生。在泰国码头上时接触到了共产党泰国支部的一个领导工人运动的成员,我父亲就从此入了党,逐步成长为了一个很成熟的共产党员。”
“要说起回国这段历史啊,还是很曲折的……”詹纯绵回想起那段历史仍会动容。“当时在泰国的共产党支部要撤退回来,我的父亲一直在泰国搞工运,抛头露面嘛,难免遭到敌对党的针对。我的妈妈带着我哥哥和我从船员家属通道上了船,我父亲就和码头的工人扛着大米上船。”
回想起父亲当时的伪装妙计,詹纯绵仍会笑出来。“当时还是给特务发现了,追上船,折腾了有几个小时。我父亲很熟悉船上的各个角落,哪个门通向哪里、哪里应该怎么拐,我父亲都知道,甚至船员工人和一些旅客啊,都对我父亲很熟悉,所以他们愿意帮助我父亲,把我和我妈妈、哥哥三人找地方藏了起来。直到船到点要离开码头,船长说船要走了,特务也不管,仍然不放弃搜查,十分嚣张。船已经驶出暹罗湾,进了公海,船长又问了特务一遍‘你们走不走?’就在这个时候,特务抓到了我父亲……”说到这里,也许是当时的记忆太过惊心动魄,那是尚且年幼的詹纯绵第一次直面亲人可能死亡的危机,现在再提起往事,一直努力压抑的情绪仍也控制不住红了眼眶。
“当时他们要抓我父亲下去,我父亲也没办法,但船长和船员不同意,他们说船已经到了公海,但特务说没办法啊,我要执行我的任务,一定要有个交待。怎么办嘞,最后就把我们一家抓到一起照了一张像,算我们被抓到了,但船长不让走,这样就只能把我们放了。最后船长给了他们一艘小艇,让他们在公海下去了。”
1953年,詹纯绵一家回国在广州上岸,首先选择了回到祖籍地汕头居住,因为父亲是党员,所以去往广州学习组织纪律、熟悉党的纲领政策。1954年,侨办还未成立,北京中侨委调任詹纯绵父亲前往北京任职。“1957年,我父亲带了一批干部到广州,在广州再次分批下基层,我的父亲就到了海南万宁县,当时兴隆华侨农场已经成立,我父亲就在这边定居了下来,在了海南岛继续参与建设。”
回忆起军旅生涯,詹纯绵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当报务兵的时光。报务兵的第一年就是学习,学习电报的各种知识;第二年分到台里,新兵不能独立上机,要由老兵带领分辨信号;詹纯绵运气很好,因能力突出,第三年就上阵掌台。
艰苦岁月已过,谈起往日的光辉荣誉,詹纯绵已经是一身轻松淡泊,谈起受过的苦难也可以绘声绘色地笑着讲出来,记忆之深刻宝贵,又怎么会容易淡忘呢?
“现在已经没有正式讲报务员的故事了,我觉得很可惜,要讲的话其实是非常多的。在当时几条人命换一个电台,非常宝贵。我们应当有这样的故事留下来。”
1985年8月28日,国家从沙河华侨工业区划出4.8平方公里,建设具有工业、商业贸易、旅游、房地产、文化艺术设施的主要外向型的工业区——深圳特区华侨城,作为新时期侨务工作的窗口和基地,大批归侨侨眷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其中就包括深圳湾畔的沙河建设。
“当年我退伍后,就一直渴望出来外面,因为世界变化的速度太快了,什么条件我不管,我一定要来寻找美好生活,是吧,要让日子过得好一点。”
詹纯绵前半生随父辈辗转多个城市,出生在泰国,回国后陆续到了汕头、广州、北京、万宁,最后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来到深圳,当时的他不会想到自此往后自己会定居深圳。因为受父亲共产党人的影响,回国后加入了军队,退伍后来到深圳更是进入了康佳工作。他见证了中国的强大、深圳的发展。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依林 二审 汪新林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