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杰
在《散文写作十五讲》中,美国小说家、诗人菲利普·罗帕特将詹姆斯·鲍德温评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重要的美国散文家”。的确,在詹姆斯·鲍德温的作品谱系中,相比于小说(《向苍天呼吁》《乔瓦尼的房间》《另一个国家》等),他的散文作品更多,也更为知名,代表作有《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下一次将是烈火》《他的名字,在街上也不存留》等。
《村子里的陌生人》是鲍德温的第一部散文集,也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展现了他的成长经历、政治态度和价值观念。这是一部诚实恳切且尖锐犀利的作品,鲍德温以一个黑人作家的自觉与敏锐,时刻关注着美国社会中发生的种族冲突与社会矛盾,并不经修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与观点,显现了一个作家的责任与良知。尽管已经过了六七十年,这部作品仍彰显着不过时的记录和批判。
1
首先,这是一部“早熟”的回忆录。在这部散文集出版的时候,作者才31岁,还太年轻,人生的经历还未沉淀结晶,那些坎坷与成就尚未成型,就连鲍德温也觉得“没有到写回忆录的时候”。但“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序章如何铺展开来,那些线索往往已经隐埋在那些无可更改的过往之中了;只要是过往,就有被书写的必要与可能。
就像鲍德温,无论他的散文还是小说,其主题和思想都与这部散文集有隐秘的承继与延伸。毕竟,一个作家写来写去,最终写下了那些作品。我不太同意罗兰·巴特的“作品诞生,作者已死”这一断语,毋宁说,那些作品是充满鲜活生命力的骨骼和血液,再次“复活”了它的创作者。或者说,在作品诞生的那一刻,作家也获得了重生。
《生平自述》在三大部分之外,可视为这部作品真正的序曲,如一块楔子,撬动了文本前进的齿轮,也预告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是对他过往人生的简要概括,更准确地讲,是他作为一个黑人的生命经验。黑色是他的皮肤,黑人是他永远无法挣脱的身份属性。在美国,这具有根深蒂固的阶级象征和政治意义。
在文中,鲍德温毫不隐晦地承认自己是“西方世界的杂种”:“我想我生命中最困难(也是最让我获益)的还是这个事实:我生来是一个黑人,因此,不得不与这个现实休战。”而作为一位黑人作家,他所面临的困境也是独特的,“我所处的社会环境提出的极多的要求、带来的真实的危险,让我没有办法过于仔细地省察我的经历。”
《土生子札记》《巴黎的平等》《村子里的陌生人》扩充了《生平自述》的未及之处,如三块拼图,完善了鲍德温的人生经历,尤其是那些深刻影响他的重要时光碎片。
《土生子札记》的标题显然受到了理查德·赖特的小说《土生子》的影响,只不过这篇文章讲述了鲍德温这个“土生子”与其父亲的“纠葛”。父亲的葬礼贯穿全文,在主干上生出的枝蔓,讲述了父亲的人生与信仰、父亲与“我”的关系以及父亲对“我”的影响。这些点滴犹如镜像,映照出作者的童年往事与当下境况。鲍德温显然有“弑父”情结,表现为他对父亲的“蔑视”与“怨恨”、对父亲死亡之时的漠然,甚至父亲葬礼前夜他仍然会庆祝自己的生日。
《巴黎的平等》和《村子里的陌生人》两篇,前者讲述了作者在巴黎被捕入狱的不幸经历,后者是他在瑞士一个小山村所经受的当地村民的怪异“审视”。《土生子札记》最后一部分回顾了父亲葬礼结束之后随即而来的哈莱姆大骚乱,如果说那是一场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战争”,这两篇文章则是鲍德温作为一个黑人,在异国他乡经历的小型“战役”与“冲突”。
▲詹姆斯·鲍德温(1924—1987):美国著名作家及社会活动家,美国民权运动的主要文学代言人,亦被誉为20世纪美国文坛的良心,对诸多文坛大师均有深厚的影响。代表作品有《乔瓦尼的房间》《另一个国家》《下一次将是烈火》《村子里的陌生人》等。
2
在巴黎的法庭上,鲍德温听到了旁听席上的笑声,与美国白人的笑声如出一辙,他意味深长地写道:“当我深切地意识到这种笑声是普世的笑声,从来不会消失之时,我的人生,在我自己的眼里,就以一种深沉、阴郁、冷漠和解放的方式开始了。”
在瑞士的山村中,鲍德温在从未见过黑人的村民的猎奇式目光下,感受到了一场没有硝烟却异常激烈的“冲突”。鲍德温是村子里的陌生人,也是打破平静的闯入者。这种陌生与闯入,是黑色带到当地的冲撞力,以及由此而来的参差的凝视:村民有的友好,有的怀疑,还有的冷漠与鄙视。或者如他所说,“当一个人在黑色面具之下开始想让别人感知时,别人难免又惊又怕,想知道他是什么东西。当然,我们对他者的想象,受到我们自身个性的左右;黑人和白人关系的一大讽刺是,只有借助白人对黑人的想象,黑人才能知道白人是什么样的人。”进一步讲,或许也只有这样,黑人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其次,这是一部把黑人作为方法的散文集。黑色皮肤是黑人作家“走不出的风景”,似乎从来没有一个作家群体像他们一样,孜孜不倦地书写黑人的身份困境、种族难题和历史记忆。鲍德温也不例外,或者说更是“变本加厉”。在本书收录的10篇文章中,只有《身份问题》没有涉及黑人话题(这篇文章讨论了身处巴黎的美国留学生的人生追寻与身份困惑),其他九篇或深或浅、或多或少都在种族问题上“做文章”。鲍德温把黑人作为方法,对这一种族的自我与他者、历史与当下、政治地位与经济状况等展开了深刻的剖析,同时又提出了有力的质问,以毫不妥协的姿态向种族政治发起无畏的冲锋。
《村子里的陌生人》
(美) 詹姆斯·鲍德温 著
李小均 译
雅众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年2月
3
《每个人的抗议小说》《千千万万的逝者》《卡门·琼斯:黑暗是足够的光明》这三篇是评论类文章,鲍德温分别以哈里特·比彻·斯托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理查德·赖特的小说《土生子》、奥托·普雷明格的音乐电影《卡门·琼斯》(《胭脂虎新传》)为样本,分析了文本中的黑人形象,以及由此引申出黑人在美国历史与社会中的尴尬处境。
在《千千万万的逝者》中,鲍德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几篇文章的意义:“无论我们如何尝试,都不能摆脱我们的根,我们会一直找这些包含着关键的根,而这些会决定我们之后成为什么样的人。身为黑人的意义是什么,远非本文所能挖掘;但是,身为美国黑人的意义,通过审视为之编织的神话,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暗示。”他从《汤姆叔叔的小屋》《土生子》《卡门·琼斯》中解读出了隐藏在文本之中的潜在意涵,他对汤姆叔叔、比格尔、黑人版卡门进行了解构与建构、解码与编码,从而挖掘出了黑人的身份符号和命运隐喻。
《哈莱姆贫民窟》《亚特兰大之行》《相遇塞纳河》这三篇可作有趣的互文参照,通过对纽约哈莱姆区、亚特兰大、巴黎三地黑人遭遇的多重考察,描述了黑人在不同地域的状况与困境。正如作者所说,语境是讨论美国黑人问题的重要因素,“美国黑人问题的语境就是美国的历史、传统、习俗,以及美国的道德立场和关怀,总之,就是美国的整个社会结构。”而在哈莱姆,仇恨的象征是犹太人;在亚特兰大,仇恨的象征是黑人;在异国他乡如巴黎,黑人和白人的安全话题却是埃菲尔铁塔。种族政治是横亘在美国社会中一道纵深横阔的沟壑和一份产权不明的遗产,无法跨越又难以切割。
《村子里的陌生人》是詹姆斯·鲍德温在年轻时的写作,在勇敢撞击黑人问题的蓬勃气力之外,已然透露出老成的笔力与毒辣的批判。《诺顿美国黑人文学选集》曾如此评价鲍德温:“以优美的艺术性,通过将自己个人经历中最隐秘的部分和国家及世界命运中最广泛的问题结合起来,刺透了美国种族意识中的历史性障碍。”是的,这个美国民权运动的文学代言人、积极关注种族议题的社会活动家,用这部散文集描绘出了美国社会中黑白对立的黯淡图景,也极为恰切地诠释了“当我们谈论黑人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毫无疑问,其中的论断与评判,对当下的美国社会仍有警醒意义。
编辑 刘珂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00:11
小梅沙畔,邂逅今日绝美落日 图为拍摄于9月11日,捕捉到深圳小梅沙的落日美景,那温暖的色调,将海、山、城都渲染得如梦如幻 。#读特小记者#
03:09
《好日子》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