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288期 │ 湾区人,文艺范儿
晶报记者 林菲 统筹 李岷 制图 勾特
2023-07-13 08:37

7月8日傍晚,西下的夕阳斜斜照射在龙岗大运中心体育馆一侧的看台上,座无虚席的观众们不得不打起洋伞抵御热气,伞下浮着薄汗的脸庞却都写满了期待与兴奋。当场内的音乐响起,五月天乐团登台,来自佛山的歌迷小母已经顾不得晒,将伞换成荧光棒,随着音乐节奏开始摇摆。天色慢慢暗下来,荧光棒连成一片光的海洋,定格成为记忆中闪亮的画面。

6月15日清晨,深圳开往东莞的列车晚点了,到达东莞市博物馆已经接近10点,敏珊没能按原计划领到“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每日限量发送的盖章纪念册,但好在赶上了精彩的官方讲解。听着讲解员讲述国宝曲折的回归故事,看着玻璃展柜中工艺精湛,同时也留下被掠夺时破坏痕迹的兽首,她内心五味杂陈。

“有人说我是澳门人,有人说我是香港人,我会说我是大湾区人。”今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何超琼的发言曾冲上热搜。

同饮一江水,湾区一家亲。2023年是“粤港澳大湾区”被连续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七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实施四周年。“大湾区人”这一新的称呼,已成为港澳与珠三角九市共同的身份认同。

今年初,随着大湾区丰富的文化大餐纷至沓来,文化市场迅速复苏回暖,人们不再满足于所生活的城市,而是不断地将探索的脚步往外延伸。以岭南文化为纽带,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正在形成,“人文湾区”的愿景正一步步化为现实。

1

5月底,我在某社交平台无意间刷到了一条推送——圆明园的牛首、猴首、虎首、猪首来广东展出了。激动地点进去,才发现这个“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以下简称“国宝归来特展”)是在我颇为陌生的城市东莞展出。我突然就想起了一句朋友说过的笑话:“来了深圳,就是东莞人。”由于东莞毗邻深圳,交通便利,房价也远低于深圳,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深圳人选择在东莞购房,也包括我的朋友。带着刻板印象的我有些疑惑,深圳人会去东莞买房,那会去东莞看展吗?

我接着刷社交平台,发现真有!有几个帖子就是深圳人分享自己从深圳去东莞看展的路线,顺带推荐了周围的美食。我把链接丢过去问朋友敏珊,“想去东莞看展吗?”“去。”朋友回复得那么干脆和快速,让原本还在犹豫的我开始期待起这一趟出行。

“国宝归来特展”设置在东莞市博物馆,开幕后迅速掀起一波观展热,一票难求。博物馆不断增加进馆人数和调整预约时间,我们好不容易才抢到了两个参观名额。

6月15日一大早,我和敏珊从深圳站出发,乘坐动车不到50分钟,就抵达了东莞站。一进东莞市博物馆展厅,圆明园标志性建筑大水法的造景映入眼帘。虽然是工作日,讲解员身边已经聚集了一大批参观者。

展览从东莞虎门销烟故事开始切入,巧妙地将作为近代史开篇地的东莞与1860年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致使流落海外的十二生肖兽首联系起来。此次“国宝归来特展”分为“盛世聚首”“妙相重光”“青铜时代”“雪域梵华”四大部分,共展出86件珍贵文物展品,其中人气最旺的当属展厅正中间的五大兽首,其中牛首、虎首、猴首、猪首为文物原件,马首为仿制件。虽然展览截止到8月27日,但四个兽首原件只展出到6月18日,马不停蹄要前往香港参加另一个展,难怪吸引到这么多大湾区城市的参观者闻讯而来。

“大家从后面看猪首,可以看到头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凹陷。据专家考证,这是当年猪首被掠时留下的,根据凹陷的大小、深浅等判断,可能是用枪托猛烈撞击的结果。”讲解员一句话,让围在猪首展柜周围的人都伸长了脖子想去看看那个屈辱的印记。讲解员又说道,“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不去修复它呢?因为很多专家不赞同复原,残缺也承载了历史。”挤在人群中的敏珊,盯着那处凹陷,神情中有一些悲伤。

看完“国宝归来特展”,用过午饭,我们商量下午行程。敏珊不是第一次来东莞,她曾带孩子来这里参观可园,可园是保存较完整的岭南四大名园之一,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但这次她建议我们就在市里走走,体验一下这座城市的人文风情。

2

我们去了东莞的著名老街振华路。这是一条传统的骑楼老街,上面住人,下面经营商铺。岭南的骑楼,是通过融合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建筑文化逐渐演变而成的。这种骑楼被认为是岭南文化特征的“活化石”,承载着近代岭南的商业及民俗文化。

下午两点的老街,散发着午后的慵懒气息。沿街走去,有海产店、特产店、画像店、生活用品小商店等,简单的装潢,富有年代感的摆设,时间在这里仿佛慢了下来。一家老字号画像店里,挂着满墙的名人黑白画像,栩栩如生,看店的阿婆吹着风扇、玩着手机昏昏欲睡。街上几乎无人游走,我们两个像闯入桃花源的外来客,我们打量着这条街,街边的老人也正在打量着我们。

“这里的骑楼让我想起了江门。”随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深入人心,敏珊也越来越多地关注起大湾区兄弟城市,常常带着孩子去发掘这些宝藏好去处。今年“五一”假期,他们一家就选择了江门作为出行目的地。

年初,电视剧《狂飙》的热播,带火了剧中虚构的京海市的取景地——江门市。他们从江门的华侨古村落启明里一路走到三十三墟街,这里也是骑楼林立。三十三墟街,因三十三级台级而得名,台阶尽头就是墟顶老街,可追溯到明代,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江门原点中的原点。如今,作为剧中旧厂街的取景地,这片老街迎来了新时代的流量,街上《狂飙》元素随处可见:高启强最爱吃的猪脚面、写着剧中名台词的折扇、剧中同款蓝色马甲……人潮涌动,竞相打卡。

敏珊不爱凑这份热闹,转身就去寻觅这座城市的质朴和宁静。她喜欢“街溜子式瞎逛”,主打一个随心所欲,走到哪算哪,累了旁边有咖啡店就进去喝一杯。她在江门没有吃猪脚面,反倒喝了两家咖啡。丈夫和儿子逛不动了,提前回酒店休息,她还在街上游荡,直到雨水阻拦她的脚步。

对敏珊来说,这些同根同源的大湾区城市,是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她最常去的大湾区城市,还是广州和香港。今年过完年,她就带着儿子去了一趟广州的粤剧艺术博物馆,解锁了许多粤剧知识。至于香港,深港通关后她立刻就去加注了港澳通行证,可是还没找到合适的时间过去看她心心念念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上一次去香港是2019年了,为了去看大英博物馆的一个展。”敏珊说,那一年,深圳也办了大英博物馆主题的展览,她兴致勃勃去看,结果都是3D打印的展品,让他们大失所望。这时,听说香港有真的藏品,他们就趁着六一儿童节去香港看了这个“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馆藏品展”。

▲不少深圳人常常到香港看展。

▲敏珊在香港看到了来自大英博物馆的藏品。

敏珊翻着手机相册,给我分享那时拍的照片。我越看越觉得熟悉,突然记起,那不是之前我在元故事《深圳的“普罗米修斯”》里写到的展览吗?那个展览里就有我一直在寻找的一套制造于深圳的太阳能灯具!太可惜了,如果我早点跟着敏珊享受大湾区生活圈,也许我就不会错过了。

3

当敏珊往外走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抱着同样的心情来到深圳。

7月8日的深圳分外热闹,在城市的东西两端,同时分别举办五月天乐团和陈粒的演唱会。大量游客涌入深圳,其中就有佛山人小母和她的朋友。

今年28岁的小母始终葆有对世界的好奇,总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体验开眼界、长见识的事情。特别是大湾区范围内感兴趣的展览、演唱会等娱乐文化活动,她都很积极参与。

我和小母是因为今年4月一起去香港看五月天乐团的演唱会认识的。她的朋友有事不能同行,她就通过朋友的朋友,将门票转让给了我。于是,我们两个陌生人就这么因为共同喜欢的歌手,在最尴尬的初相识阶段迅速破冰,在一起经历了演唱会上大声歌唱和欢呼到声音嘶哑后,结下了深刻的友情。

时隔3个月,五月天乐团的演唱会来到深圳,小母又和她当初没能去成香港的朋友一起抢到了演唱会门票。她们8日白天来到深圳,住在长龙地铁站附近的一家酒店。演唱会结束后,长龙地铁站A出口的西环路上绵延一公里的宵夜一条街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母在深圳五月天演唱会现场。

“这条街,让我感觉到了深圳的烟火气。”小母还记得上高中时,有一次和家人过年到深圳华侨城玩,晚上也是住在龙岗。可能那时因为过年,很多人都回老家了,她清楚地记得酒店前整条街都是黑的,唯一亮灯的就是肯德基。眼前的场景和记忆中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她又多认识了深圳一点。

2021年10月来深圳看话剧《如梦之梦》的时候,小母还去了深圳客家民俗博物馆。原先她认为深圳这座城市太年轻,没有什么历史底蕴,但那一次参观过后,她明白一个地方的发展,都是有迹可循的,深圳也有一段艰难的发展腾飞历史。这种打破自己固有认知的收获让她感到开心。

9日上午,我和小母还来不及聚一下,她就赶回佛山了。她原先计划8日下午去南山博物馆参观“盛世爱情——意大利庞贝精品文物大展”,也因为天气太热而放弃。小母住在佛山桂城,地铁到广州南站47分钟,从广州南站转高铁到深圳北站,只要半个小时。其实,改天再来,也多的是机会。

湾区融通,交通先行。2018年9月,作为大湾区横向“黄金走廊”的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运营,打通了香港和内地之间发展的“大动脉”;2020年11月,广清城际一期正式通车,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2021年12月,赣深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广东全域正式进入“三小时经济圈”时代……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到202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4700公里,全面覆盖大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广州、深圳等重点都市圈;远期到203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5700公里,覆盖100%县级以上城市。

未来,大湾区主要城市间可1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大湾区生活圈的“双城时代”将到来。

4

因为动车晚点,我和敏珊没能赶上领取东莞市博物馆为“国宝归来特展”发放的盖章纪念册。最近,年轻人间掀起了一种很新的旅游打卡方式——盖章。带上自己的集章本,或者在当地买上明信片,盖上特色的印章,成为一份旅行的纪念。在美术馆、博物馆、文创店、景区等出现印章的地方,几乎一定都围满了盖章的人。

敏珊是今年带孩子去北京圆明园游玩的时候,对盖章产生兴趣的。圆明园将不同的章分布在园区各处,本来只想随便逛逛的母子俩,为了集齐所有的章,把园内相应的景点都走了一遍,真正做到了深度游。

这次“国宝归来特展”也特意设计了几枚印章供参观者盖章留念,我们自备集章本,还买了几张主题明信片,带回了这段记忆的凭证。

7月初,深圳地铁也开展了一次集章打卡活动,分别在地铁2/8号线11个站点和盐田的10家图书馆设计了系列的专属印章。很多深圳的集章爱好者早就盖章归来,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盖章的路线、位置、经验和成果。

刚刚结束近一个月旅程回到深圳的荣荣,休息了两天,6日就带着我从后海地铁站出发,去集章了。

▲荣荣在深圳地铁集章。

今年3月,离职期间的荣荣有了许多时间出门走走,她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创店里买了她的第一本集章本,博物馆里精美的印章让她从此迷上了盖章。这次旅程,她从成都出发租车去了川西,回到成都后,一路从重庆、贵阳、武汉、柳州边玩边回到深圳。光是这趟旅行盖的章,就有厚厚一叠的A5活页纸。每一个章背后的故事她都讲得津津有味。

我问她为什么喜欢盖章,她俏皮地说,当然是因为章都设计得很好看,“盖章后,拿着章去逛展或者博物馆,像在寻宝。”

我和荣荣花了3个多小时,才集齐了11个地铁章,而由于时间和距离关系,我们只挑选了个别图书馆打卡。最后在灯塔图书馆的海边,我们一起欣赏了落日。

离别时,荣荣邀我下次再一起去深圳博物馆盖章寻宝。第二天,敏珊也给我发来一个朋友圈的截图,南山博物馆的新展“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展”有彩蛋——两枚官方的彩色印章,已经吸引了一大批参观者排队。

一枚小小的印章,却能折射出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机构的文化底蕴。颜值反映的是文创设计的水平;印章展现出来的符号,是文化形象的凝练;而通过这样简单的盖章方式与游客互动,是主动打破文化壁垒和地域限制的诚意,也传递出了将文化传播到更远地方的愿景。“卷”起来的印章,也正在丰富着大湾区的文化生活。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林菲 统筹 李岷 制图 勾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