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媒体调研东莞道滘水环境治理新模式:污水处理站上“长”出开放式花园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文/图
2023-07-12 19:32

走进位于东莞市道滘镇的小河污水处理站,宛如徜徉在一座社区公园里:这片不大的空间里青草茵茵,绿树成行,与旁边的红色房屋交相辉映,一侧的篮球场整洁如新,污水处理站外的北海水道碧水潺潺,渔民泛舟水上,充满诗情画意……

7月12日,由中国报业协会融合发展中心主办的百家媒体调研“东莞道滘镇小河城乡水环境治理高质量发展创新模式”活动举行。中国报业协会携手各大主流媒体,以及广东各地城乡环境、城建水利相关单位,走进道滘镇小河污水处理站调研,并围绕“东莞道滘镇水环境高质量发展创新模式”主题开展座谈会,分享交流水环境污染治理模式与经验,为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言献策,助力“美丽河湖、幸福广东”高质量发展。

道滘镇地处东江下游,东江南支流、北海水道、赤滘口河贯穿全镇,镇内42条内河涌纵横交错、水网密布,水域面积占辖区总面积的21.8%。2021年,小河污水处理站建成后,道滘的水环境质量在东莞市评比中名列前茅。成绩的背后,正是道滘镇探索出了适宜自身环境整治、污水处理的恰当路径。

走访调研活动中,鲜花绿植簇拥的小河污水处理站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道滘镇副镇长叶泽明介绍说,这个污水处理站在启用前,因主管网负载过重,损坏严重,小河污水无法接通入镇污水处理厂,造成污水横流,环境大受影响。道滘镇政府在进行广泛调研、了解的基础上,并立足于道滘未来的发展,采用中联环院士工作站的技术,创新突破建成了分布式示范工程,破解了道滘水环境治理的难题。

中联环院士工作站总工程师刘培勇介绍,小河分布式生态地埋污水处理站按照标准污水处理厂建造,化验室、中控室、在线检测室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智能控制程度高。目前,每天可以处理小河片区工业、生活污水达5000吨,出水水质达到准四类标准,达标处理后的出水可以进行生态补水,用于公园绿地喷灌、道路洒水等。项目所采用的GMBR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污水厂臭味和噪声等二次污染问题,同时实现生态水厂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提升项目周边的环境品质。刘培勇用五个“零”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模式的特点:实现与周边环境“零距离”、项目建设“零占地”、环境影响“零污染”、再生回用“零排放”和污水收集“零转输”。经过3年多的使用,污水处理效果和环境“邻利”效应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小河污水处理站负责人赖伟鑫指出,污水处理站创新的生态地埋建设模式,与当地推行的地下二层至三层入地模式相比,投资节省40%,占地节省30%,运行费节省20%,运维可降碳30%。同时该技术应用范围广,可适合农村、乡镇、城市、市政污水、工业废水等处理。该模式的成立,创新解决传统单一大集中污水处理系统收集率低、进厂浓度低等问题,为大、中、小污水厂的建设带来了方向,为因地制宜、集中与分布结合、节能降耗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小河污水处理站不仅成为了该片区的开放式花园,还被打造成了党建基地,成为基层党组织将党建工作做到实处,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的范例。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张首映表示,中国报业协会组织媒体身临其境感受到滘水环境治理创新模式意义十分重要,这将为多地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助力“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推进“千万工程”贡献媒体人的力量。

(原标题《百家媒体调研东莞道滘水环境治理新模式:污水处理站上“长”出开放式花园》)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一平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