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七星河国家级保护区在鸟类科研监测过程中,监测到5处白琵鹭繁育巢区。其中较大一处有280余巢,白琵鹭成鸟600余只,幼鸟500余只。本次监测还发现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白琵鹭、鹊鹞、燕隼、震旦鸦雀等13种;IUCN物种红色名录的鸟类大杓鹬等8种;易危(VU)物种白枕鹤、丹顶鹤、鸿雁和红头潜鸭4种;近危(NT)物种罗纹鸭、震旦鸦雀、斑尾塍鹬3种,总计14目34科78种5925只。对比往年数据鸟类种类和种群数量均有提升,保护区生态环境逐年向好。
鸟类繁衍生息的天堂
据科研人员介绍,七星河保护区连续13年监测工作中,白琵鹭种群数量每年都超千余只。白琵鹭是国家Ⅱ级保护鸟类,这一种群连续多年在同一地点呈现规模化繁育实属罕见,但在七星河保护区却成为常态,这得益于七星河保护区多年来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和恢复力度。
白琵鹭繁育巢区
七星河国家级保护区地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通道上候鸟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同年被评为“中国白琵鹭之乡”。近年来,保护区始终以生态保护与恢复为重点,实行全缘封闭式管理杜绝人为干扰和破坏,同时与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国内诸多院校建立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探讨研究保护区生态恢复的实施方案与目标方向,并先后制定完成了《黑龙江宝清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管理计划》、《黑龙江宝清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等项目。
丹顶鹤“夫妇”带着幼鸟
水边觅食的白琵鹭(左一二)和白鹭
近年来,七星河保护区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围绕国家“双碳”目标,先后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联合开展了湿地碳汇、黑龙江三江平原沼泽草甸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等项目,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
(原标题《七星河国家级保护区:珍稀鸟儿盛夏季节育雏忙》)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