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清华人物访谈 | 丁宝玉:拥抱改变的“实干家”,谱写创投蓝图的“领路人”

通讯员 徐惠中 叶思佳
2023-06-25 14:54
摘要

在丁宝玉眼中,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不仅仅是清华与深圳的相遇,也是基础科研与前沿科技和产业创新的碰撞

人物简介:丁宝玉,深圳同创伟业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深圳创业投资同业公会理事,深圳市人民政府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1984化学工程系本科、1989化工系生物化工专业硕士,1991年7月提前半年硕士毕业。1997年开始从事创投行业,国内最早的风险投资人之一,行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具有工程师和会计师“双师”资质,曾成功投资天智航医疗、启明医疗、腾讯音乐、信达生物、天瑞仪器等数十家境内外上市公司。

获2011年清科评选的中国创业投资家10强、2017年中国创业投资人10强;2016年投中-胡润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TOP35、投中2017年中国最佳先进制造产业投资人TOP10/2017年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TOP100中国创投委2012年度优秀创业投资家突出成就奖;福布斯中国2017-2022年连续年入选中国最佳投资人Top 100。同时担任清华大学校友会金融投资协会会长、广东粤港澳清华企业家协会主席。

30多年前的某个夏夜,清华园中,皎洁的月光下,一群年轻人坐在清华的操场上,弹着吉他,唱着歌谣。歌声随着晚风摇荡,温柔地轻抚着园子里的草木人息。

这群年轻人中,有一位名叫丁宝玉的青年,正与同窗们享受着此间美好。此时的他,或许不会想到,30多年后,自己会在2000多公里外的深圳,谱写着创业投资家的华章。

“在清华求学的时光,是我的青春岁月中最美好的时光。”丁宝玉微笑着说。谈笑间,他熠熠的眼光中,一幕幕往事悄然浮现,仿佛此时又回到了1984年的清华园。

“我1984年考入清华大学。从1991年研究生毕业至今,已经32年了。”丁宝玉说,直到今天,在清华园的点滴时光,依然常在他脑海里浮现,仍旧是那样亲切。“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不惧困难,乐观向上

是青春该有的模样

青春向着理想生长,不以山海为远,毅力坚强。乐观、向上、从容、自信,本是青年该有的模样。

丁宝玉1984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1989年毕业,并于同年免试推荐攻读清华大学化工系生物化工专业硕士学位。1991年7月,他提前半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忆起研究生毕业后的道路,丁宝玉不禁感慨道,人生总是充满着变化。硕士毕业后,在学业上表现优异的他曾有继续出国深造的打算,但由于各种原因和个人的规划思考,他最终选择留在祖国,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人生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来祝福你的。”丁宝玉说道,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如愿,或有迷茫、或有苦恼、或有遗憾。但多年之后再回首,终会发现许多过往也不过是人生中一件很小的事情,更没有绝对的利与弊。“人有时候不要在一件事情上过分纠结。”丁宝玉表示,保持这样平和、沉着、坦然的心态,对个人的未来发展往往具有积极的意义。

丁宝玉回到母校,工字厅前面的小山丘依然如故

不惧困难,乐观向上,是丁宝玉挺身向前的模样。如何直面人生中一个又一个新问题、新挑战,并一直保持前进的方向?对此,丁宝玉分享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智慧。

“一定要会读书、多读书!”丁宝玉坚定地说道。“人生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未知,我们或许能够从书中找到答案。因此,我们一定要多读书,从中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对丁宝玉来说,他不仅广泛阅读自己专业知识相关的书籍,也把哲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类书籍作为“手边常客”。丁宝玉不止一次地强调,人生是丰富的,多读书、好读书,用知识充实自我,拓宽视野,是青年学子重要的成长路径之一。

回到母校的丁宝玉(右)与恩师合影

从“闭卷”到“开卷”的新征程

步入社会,将“实干”刻在骨子里

说起校园和社会的差异,丁宝玉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学校中的考题,是‘闭卷考试’,而社会给予我们的则是‘开卷考试’。”在学校里,同学们的考试时间是相对固定的,而在社会上却不是。“社会给予我们的试题,既没有固定的‘考试时间’,也没有固定的‘考纲’和‘考卷’。如何为自己争取到考卷,是青年学子们需要勇敢跨越的第一步。”

1991年,丁宝玉从校园走进了社会。初来深圳的他入职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康泰生物”)。回顾自己最初的工作经历,丁宝玉的眼神中充满了感慨与感激。工作期间,他深入一线,从基层工作做起。在公司工厂建设之前,丁宝玉挨家挨户走访调研,帮助果农分析每棵荔枝树的年产量,与果农商谈的过程中,尽最大努力争取双方利益的最优化。

丁宝玉回忆道,在工厂建设的过程中,他承担了自己并不熟悉的工作。他曾多次代表甲方检查施工队的施工情况,“土方挖得是否正确?电线长度是否合理?结算情况是否正常?”这些都是丁宝玉每天逐一确认的问题。在工厂建好开始运行后,丁宝玉坚守岗位,24小时调试设备,随时待命,以防设备出现问题。

在旁人看来,这些工作似乎与丁宝玉的专业领域内容并不相关,但是丁宝玉却乐在其中。他表示,自己学习东西最多、知识增长最快的时期,正是刚进公司的这两到三年时间。“那段经历令我受益颇多,我学到了许多在学校里没有学过的东西。”丁宝玉认为,虽然社会和学校给予自己的知识内容不一样,但是他在步入社会后,充分利用了在校园里培养的综合能力,面对社会中不一样的“考题”,他充分运用所学,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思考底层逻辑,掌握了实际运用的能力。

凭借突出的工作能力,丁宝玉逐步成长为工程部经理、设备部经理以及销售部经理,并从中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工作经验。“后来,我都能自己设计空调等简单的建筑施工系统了。”丁宝玉笑着说。

扎根鹏城三十载

“我与深圳共生长”

立足深圳三十余载,作为“新深圳”的“老深圳人”,丁宝玉把青春献给了深圳,并和深圳一成长、一同改变,见证了深圳从“0”到“1”的发展,从“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蜕变。

犹记得,迎着改革开放的号角,许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创业机遇,在深圳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而丁宝玉也正是南下热潮中的一员。

说起最初这座城市的模样,丁宝玉坦言,30多年前的他,看到的是一座“稚嫩”的城市。据他回忆,他从北京一路南下,到达广州后再乘坐大巴车到深圳市中心。当时的深圳刚开发到上海宾馆附近,离其公司总部所在的南山科技园还有12公里的距离。“我们到达科技园后,人生地不熟的,半天也没找到公司在哪儿。”丁宝玉笑着打趣儿道。

他不会忘记,那日中午,自己和同行伙伴两个人坐在树下的草坪,撬开从北京带来的水果罐头,边吃边思考着未来的规划。二人有些期待,也有些许的犹豫和迷茫。“那时的深圳,还没有这么多气势恢宏的建筑,环顾四下无人的街道,些许冷清的园区还尚未完全脱去绿装。”丁宝玉幽默地说道,“想到家人们的期待、同学们的祝福,我俩不免有点失落,心想两个人怎么就跑到这儿来了。”

然而,事实却证明,丁宝玉的选择并没有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深圳速度蓬勃发展,深南大道从上海宾馆延伸到华侨城、再到南头古城,深圳也发展为现在的9个市辖区和2个功能区。时代际会,万物共生,城市在发展,城市中生活的人也在进步,丁宝玉既是见证者,也是建设者。他融入了这座快速成长的先锋城市,在与鹏城一起奋斗的岁月里,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丁宝玉(前排右六)与公司成员参与体育运动

勇敢迈向职业生涯转折之路

业企业的同行者”和“领路人

1997年,丁宝玉入职国内首批风险投资机构深圳市国成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国成”)。2003年,他出任国成香港中信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资的深圳国成世纪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2009年,丁宝玉作为合伙人加入深圳市同创伟业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同创伟业”),共同打造国内较为领先的民营投资公司。

作为国内第一批专业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同创伟业主要投资领域包括大科技领域、大健康领域、大信息领域以及大消费领域。自成立以来,同创伟业累计投资企业超过600家,成功助推110家企业上市,是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运作时间长、回报持续优异的本土品牌专业投资机构,旗下已设立超30支基金,管理资金规模近350亿人民币。同创伟业不仅是国内最为活跃的本土品牌的民营创投企业之一,国内重要的有限合伙制创投企业、第一批本土品牌专业创投机构获新股询价资格的创投机构退出IPO上市企业的有限合伙制企业。丁宝玉作为同创伟业的合伙人,连续多年入选福布斯中国最佳投资人Top 100。

回首往事,尽管在选择途中也难免经历纠结迷茫的时期,但是丁宝玉认为,来到深圳工作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年轻人不要怕远,要寻找和选择机会多的地方。虽然在选择的过程中可能会彷徨,但是在行动的过程中,在了解如何学习并掌握工作技能的过程中,我融入了深圳,也培养了自己的综合能力。”丁宝玉笑称,在收获并总结成功的经验后,他面对之后的人生挑战和各种新兴的东西,包括面临转行等重大转折,自己都不“怵”了。

接触碰撞创新!

清华和深圳共同的追求

“接触产生商机,碰撞产生火花。”这是丁宝玉反复提及的一句话。转眼间,清华大学在深圳办学已有22个年头。在丁宝玉眼中,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不仅仅是清华与深圳的相遇,也是基础科研与前沿科技和产业创新的碰撞。

交叉学科,是学术创新的重要体现清华大学在深圳的交叉学科布局,促使着不同的学科交叉碰撞,丁宝玉形容其为“二者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产生交叉创新的科技成果,在学术教育‘顶天’的基础上,与深圳的新兴产业通过产教融合,将科技成果‘立地’于深圳的土壤中,相互滋养。”丁宝玉表示,清华和深圳碰撞汇聚了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在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高地。

这种碰撞产生的火花,不仅仅绽放在清华和深圳的土壤上,还展现在前沿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的交织中。在参加清华大学建校112周年深圳庆祝活动期间,丁宝玉来到了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带领多名企业家参观了学院三个高质量科研平台,包括新材料方向、石墨烯方向以及自动化人工智能方向的实验室。企业家们感到非常激动,他们无不被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和学院师生优秀的科研能力吸引,纷纷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观学习。身为一名清华人,丁宝玉为此也深感骄傲和自豪。

丁宝玉出席深圳清华校友会金融投资协会2023年理事大会并致辞

“科研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从基础科研到技术创新,做好与优秀创新企业的对接,实现校企联合,可以增加课题的丰富度和创新度,同时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也会进一步引导基础科学的深入研究。”丁宝玉说道。

深圳,是创业的沃土,成功的家园。丁宝玉认为,深圳能拥有如腾讯、比亚迪、华为、大疆等优秀的企业并不是偶然。“深圳是一个新兴城市,因此拥有年轻城市的活力和热情。”对于年轻人来说,深圳市政府工作系统透明高效,给来此的每个年轻人机会。良好的人文气息和营商环境又带来了多产业链的配套环境,正向循环吸引着大批新的创业公司。

与此同时,一批又一批的清华人也选择扎根深圳,从清华园到深圳湾,将清华的精神传递到祖国之南。“当自强不息的清华人落地深圳,将更多的种苗种植在鹏城肥沃的土壤上时,丰硕的果实也随之产生了。”丁宝玉感慨道。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优秀的清华学子在深圳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并让其在深圳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赋能。

立足深圳,望眼世界,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潮头上,清华人的身影不断穿梭,勇弄潮头,逐梦远方。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清华人”是我们共同的名字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是我们清华学子在南国共同的‘老家’。”丁宝玉激动地说道,“每次回到校园,都像回到母亲身边一样亲切。”

作为清华企业家协会粤港澳分会主席,丁宝玉带领协会成员们帮助学弟学妹们学习创业,为大家分享创业经验,提供创业资金,并举办一系列特色活动,致力于助力清华学子的成长,让清华后辈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走得更高、更远。

丁宝玉(前排右二)与清华企业家协会部分成员合影,任2021-2023年度粤港澳分会主席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这个过程中,丁宝玉见证了越来越多的清华人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他说:“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清华人’。”作为清华大家庭中的一份子,丁宝玉期待越来越多的兄弟姐妹能够“常回家看看”,更期待着未来能通过更多的“碰撞”,为清华、为深圳的明天增光添彩,为祖国和社会的建设作出更多应有的贡献。

【后记】

笔者采访丁宝玉的当天,正值清华大学建校112周年深圳庆祝活动举行。那日的南国,草木葳蕤,天还下着蒙蒙小雨。丁宝玉作为在深校友之一,受邀来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参与活动,并给师弟师妹们作分享。

分享结束后,丁宝玉在路过草坪舞台时,忍不住驻足观赏。下雨天丝毫没有影响台上同学们载歌载舞的热情。台下的丁宝玉,看着雨中的文艺表演,沉浸在新时代青年的热血与激情中。他不禁思绪万千,为师弟师妹们的青春活力鼓掌。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一时间,丁宝玉仿佛回到了30多年前的清华园操场。那群年轻人的吉他弹唱声,仿佛穿越了时间空间,一次又一次地,抚摸着他的心田。(受访者供图)

编辑  梁晶晶  审核  邓明宇

(作者:通讯员 徐惠中 叶思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