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邓承斌,198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是业內著名跨界设计师,涉猎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多个设计领域,现任深圳清华美院校友会会长、深圳清华校友会文创协会会长,深圳清华校友会副会长。顶贺环境设计(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
邓承斌是业内知名室内、建筑设计专家。先后获得过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金奖、深圳市建筑装饰设计作品展公共建筑室内设计二等奖、全国建筑室内设计行业十大优秀作品奖、深圳市建筑装饰设计作品展公共建筑室内设计优秀奖、深圳市第六届装饰设计作品展公共建筑室内装饰佳作奖、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佳作奖等业内知名奖项。曾获广东省功勋设计师、深圳特区报社/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颁发的“深圳优秀设计师”、(北京)国际建筑装饰设计高峰论坛组委会颁发的“IAID最具影响力的中青年设计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颁发的“2004-2006年度全国百名优秀室内建筑师”、深圳市装饰行业优秀设计师等荣誉称号。
邓承斌在建筑与室内设计方向的主要代表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馆B馆、广东湛江君豪酒店、浙江普砣山祥生大酒店、江苏南通有斐大酒店、郑州黄河迎宾馆4、5、6号楼、新疆克拉马依新行政区一府两院综合办公大楼、成都军区司令部作战指挥大楼及三号楼、昆山天主教堂、横琴国际葡萄酒中心城市综合体、澳门有线电视横琴基地城市综合体等。
今年,是深圳获批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授予“设计之都”称号15周年。作为中国首个获得“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15年来深圳不断释放设计驱动力,设计师群体也成为给深圳注入创新动能的“先锋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983级校友邓承斌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毕业,到成为首批投入深圳特区建设滚滚洪流的创业者,邓承斌深耕设计行业三十余年。秉承着清华人的执着与热情,他从不界定自己,锐意创新与挑战,完成了多项国内建筑、军用工业产品、品牌酒店及文化场馆的设计,在设计行业一路征战,演绎着清华人在深圳的别样精彩。
邓承斌为“尖刀三型伞降步车”画的设计草图
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邓承斌为部队设计了尖刀系列全地形侦察巡逻车、空降兵伞降车,也为武警消防部队设计了警用全地形巡逻、指挥车等,为部队现代化建设贡献清华人的力量。
在一个阳光明媚、微风习习的午后,记者来到了邓承斌在深圳的工作室,工作室里的茶桌旁萦绕着袅袅茶香,轻松愉快的交谈随之开启。“没有茶的谈话是没有灵魂的”,邓承斌笑着说。
“我对设计永远葆有热情和期待”
如果你曾到过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文学馆路45号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想必会为这么一个细节感到震撼:在每扇进入文学馆的玻璃门铜制门把上,均嵌有一只手模,手模上的手纹清晰可见。手模的主人,就是巴金先生。
这是一个绝妙的创意,设计者正是邓承斌。
中国现代文化馆大门上的巴金手印门推(图片来源于“巴金故居”微信公众号,作者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设计过程里,邓承斌曾苦思冥想: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条主线来形象地表达文学的意义?
在与时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作家老舍之子舒乙先生交流过后,邓承斌得知,文学巨匠巴金先生为文学馆的立项曾写千字文上书中央,这也使得中国现代文学馆成为国家100个重点项目建筑之一。针对这个细节,邓承斌在文学馆的前期设计中创造性地提出,可否用巴金先生的手模铸造成现代文学馆的大门把手,立意“文学青年通过与巴老握手,推开文学的大门”。
听到邓承斌的这个设计思路,舒乙馆长非常兴奋,立刻联系时年96岁的巴金先生,拓印了巴金先生的手模,也让今天我们每一位进入文学馆的参观者,都有机会通过触觉来跨越时空,与文学巨匠进行交流。
“很多时候,设计的过程是痛苦的,但痛苦之后带来的惊喜与享受,又让我对设计永远葆有热情和期待。”上述看似天马行空的设计,无疑给邓承斌带来了享受,也为每一位进入文学馆的观众,带来了惊喜。
“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与融合”
设计上的奇思妙想,往往都是厚积薄发。而邓承斌厚积薄发的动源,则源自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下简称“清华美院”)。
清华美院的前身,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9年,创立于1956年的工艺美院正式并入清华大学,并更名为如今的清华美院。1984年,中国首个工业设计系在清华美院成立。也正是在这里,孕育出了中国第一届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而邓承斌就是第一届工业设计系14名毕业生中的一员。
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其时的美院,大师荟萃。一众可以载入艺术史的著名大师成为了当年工业设计系的创系元老。
如新中国开国首席艺术设计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艺术设计教育学家王明旨,原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有“中国工业设计之父” 之称的柳冠中,刚刚卸任的清华美院院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鲁晓波,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等。
除了国内大师,在这里,邓承斌还接触到了许多国外工艺设计领域的“大咖”,如德国著名工业设计教育家克劳斯·雷曼教授、德国巴伐利亚设计学院的福特勒教授、意大利“设计怪杰”流金·克拉尼先生、日本著名人机工程学专家小原二郎先生等。他们都曾是当年工业设计系的授课教师。
邓承斌设计的尖刀二型步兵巡逻车、尖刀三型伞降步兵车(从左至右)
由于同時接受中、西方老师的授课,邓承斌开始注意到中、西方设计思维的共性和差异性,并尝试研究在设计中将中国传统的设计方法与现代工业化的设计的理念相融合。
“在美院学习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不同文化、不同时空维度的东西产生交流、碰撞与融合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它让你不把自己的思维定性于单一的维度,从而能发现更多可能。”
“打破边界,不去定义自己”
如何让自己的设计思维逃离“惯性”?邓承斌用清华美院两位大师的“独门”教学方法给了我们答案。
“概念设计、形式设计、形态设计”——这是时任清华美院院长的王明旨老师在给包括邓承斌在内的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中教授的设计三要素。
简单的十二个字,用白色粉笔写在了偌大的黑板上,却深深镌刻在邓承斌的心里。
那是邓承斌第一次系统接触到设计的方法论。“‘概念设计’指的是用语言来定义设计目标,比如设计一把椅子,用语言描述就是一个能坐的物体,那椅子就不一定是四条腿一个靠背,任何能满足坐的功能的物体形态,都可以成为一把椅子。”这种不设限定的设计思维方法,颠覆了邓承斌脑子里所有关于设计的条条框框,帮助他在内心拓展更加自由的设计空间。而“形式设计”和“形态设计”则强调设计要朝着更加易于落地的方向推进。
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柳冠中先生的“头脑风暴法”同样对邓承斌影响颇深。
邓承斌回忆,当时在多人小组课程上,老师给出课题的同时,还会提出一个看起来有些“奇怪”的要求,那就是——不随意反对其他同学的设想,即使听起来多么荒谬和天马行空,也要假设它是成立的,而后汇聚团队力量,让这个想法成为现实,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很多经典的作品最初都来源于也许看似荒谬的想法。像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卢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一开始都是被否定的作品,最后很多反而逆袭成为了经典。”
大学时代的邓承斌(右一)
在清华美院学到的设计方法论、创造性和无边界的思维,为邓承斌未来的设计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这些知识体系和思维范式催生了日后他在许多领域的跨界设计,让他在设计道路上不断突破自己的边界。“不要简单地限定自己,要给为自己探索预留更多的可能性。”
“在深圳,有无限可能”
选择一座城,托付终身。
邓承斌决定在深圳定居源于一次偶然的机遇。1992年,邓承斌在海外办一个画展,和主办方约在深圳见面。“深圳的日新月异吸引着我,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也蕴含无限的可能性,于是我选择留下来,融入到深圳的建设大潮。”
经过在各行业的摸索后,邓承斌选择了在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进行深耕,并通过自己的一步步努力,成为深圳第一批品牌酒店设计师之一。
邓承斌代表作之湛江君豪酒店
邓承斌代表作之横琴国际葡萄酒交易中心城市综合体
邓承斌代表作之澳门有线电视横琴天汇星综合体
从担任深圳长城家具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院副院长,到与同是清华人的太太何潇宁一起共同创办D&H设计(深圳)有限公司,时至今日,邓承斌已在酒店策划以及室内设计领域深耕二十余年,并与许多国际品牌的酒店管理公司进行了良好的合作。
湛江君豪酒店、南通有斐大酒店、上海宏安瑞士酒店、佛山瑞士酒店、普陀山祥生酒店、珠海来魅力假日酒店、常州玛丽蒂姆酒店……一座座D&H参与设计的地标式建筑,犹如一颗颗洒落在祖国大地各处的明珠,“每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别致作品,都见证了D&H的自我发现和突破的历程”。
“每一位设计师,都是一名‘造梦者’”
邓承斌认为,一件好的设计作品反映了设计师内心与这个世界对话及交流的方式,当人们在欣赏设计师作品的时候,也是在阅读设计师内心温暖的故事。
邓承斌代表作之昆山天主教堂
“好的作品一定是双向奔赴的结果,设计师与客户的关系好似恋爱关系,只有在交流中产生激情,才能诞生好的作品。”在邓承斌看来,每一位设计师都是一名“造梦者”,一双巧手、满纸创意,既是为自己“造梦”,也是为客户“造梦”,还是为进入这个空间的所有人“造梦”。
“每次设计的过程都是我的一段美好的经历,不管路途是多么艰辛。” 在西部战区(原成都军区)司令部作战指挥大楼的设计过程中,邓承斌将《孙子兵法》中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几个大字用在大厅的背景墙面上,让每一位进入大楼的军人看到,都感觉到自己的使命与担当,也让内心军人的荣誉感由然而生。
当被问到有没有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作品时,邓承斌说:“我永远不会满足自己现有的作品,我总会觉得下一个作品会更好。”
普陀山祥生大酒店设计草图(邓承斌设计)
邓承斌认为,好的设计作品还应该是对环境和人友好并充满善意的,“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预,才能让设计充满关怀,也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为了在深圳践行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邓承斌和他太太何潇宁选择了一座大鹏海边的民居来进行改造,取名“子居精品客栈”。
深圳子居精品酒店(邓承斌与太太何潇宁共同设计)
“子居”,取《何陋轩记》中孔子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子居”二字,寓意为君子之居所。
“君子之住所,再简陋又如何?”邓承斌对于设计的展示和材料的使用简直可以用吝啬来形容,“我们使用的都是可再生的环保材料和可利用的废旧材料,目的是在活化乡村和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空间方面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子居精品酒店也在法国巴黎荣获了世界精品酒店的设计金奖。
谈到如何看待在未来“建筑”与“人”的关系,邓承斌坦言,未来随着AI及交通方式的改变,技术一定会颠覆人类的工作、生活方式,人们也越来越不需要聚集在城市,拥挤在同一片屋檐下工作和生活。所以,未来的建筑与人的关系也必然发生改变,这也是目前每一位设计师需要努力思考和未来研究的目标方向。
“传承清华文脉,传递清华精神”
“我觉得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建院之初,就融入了清华的基因”。邓承斌向我们介绍,建院之初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有着吴冠中、常沙娜等一众艺术及设计界的杰出老前辈,他们不仅把清华的学术精神带到了美院,也让两校文化逐渐互融。
1999年11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邓承斌坦言,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清华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清华的精神和文化一直影响着他。
“艺术设计与纯艺术是完全不同的,纯艺术可以是艺术家个人感知世界的认知表现,而设计则完全是为实用而诞生的,是艺术与产品的结合体,比如工业设计就是通过设计的手段,将现有的工业技术成果及材料转化成产品的过程。”
在邓承斌三十余年的设计生涯中,他也始终秉持清华人“行胜于言”的校风,用自己的一个个作品践行着清华人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2015年深圳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校友会全体会员大会
作为深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校友会的会长,邓承斌一直希望在深圳的清华美院校友与清华其他院系的校友能有一个共同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在清华校友总会文创专委会、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和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邓承斌与校友们一起创立了深圳清华校友文创协会,并担任首任会长。
邓承斌把创立校友文创协会的平台看作是清华美院的校友与清华其他院系的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进行深度交流融合的重要尝试。他认为,“共同的兴趣与爱好,能促成校友间的相互认同,而通过举办论坛、展览和校友企业互访等活动,让校友之间能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交流与合作,会产生‘1+1=N’的结果,这也是团队合作的核心价值所在。”
邓承斌驱车穿越非洲塞伦盖蒂国家公园
带着清华人“行胜于言”的基因和深圳人“敢闯敢试”的韧劲,邓承斌表示,自己未来将继续在祖国之南,践行清华人的智慧与创新,借助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交流平台,讲好清华人的故事、传承清华人的精神,为祖国的设计事业的研究与发展,步步迈进,勇毅前行。(部分图片来自于“巴金故居”微信公众号)
编辑 梁晶晶 审核 邓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