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陋轩记帖》 原帖尺寸:纵29厘米 横620厘米
临帖尺寸(局部):纵35.2厘米 横62.7厘米
释文:何陋轩记: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
王守仁(1472-1529),本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和书法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
王阳明禀赋异人,相传其母怀孕14个月尚未分娩,他5岁时虽不会开口说话,但已能默记祖父读过的书。阳明少年便有大志,12岁王阳明就读私塾,一次与私塾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先生教导他:读书当以科举为先。他却说: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阳明正值少年,发誓要学好兵法。
青年的王阳明,崇拜大思想家、哲学家朱熹,遍读朱熹之著述,对其“格物致知”笃信不疑,为了从竹子之中参悟其中蕴含的哲理,面对竹子“格”了七天七夜,史称“守仁格竹”,但一无所获,遂放弃了朱熹“格物致知”之说,提出了自己的“守静笃,致良知”观念。
王阳明十分看轻名利,他年轻时曾两次会试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欣赏但也想试试王阳明的才华,便对王阳明说:“你虽不中,但下次必定会中,你何不现在试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阳明不假思索,一挥而就,既令朝廷元老惊异,亦恐其日后恃才而目中无人。但阳明25岁,再考又未中,有好事者问,阳明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正德元年冬,宦官刘瑾擅政,抓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入狱,王阳明上疏申救,得罪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为驿丞。在龙场,他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拥戴。
正德十一年,兵部尚书王琼推荐王阳明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现福建、江西一带),数月之间,平定了多处盗贼叛乱。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其时王阳明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他设计迷惑宁王,争取时间,筹集兵粮。集结之后,仅35天平定宁王叛乱,宁王朱宸濠被捕,其用兵“诡异、独断”。
平乱后,王阳明上疏,告老还乡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留世以心学四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临终遗言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其书法行墨俊爽,笔意通神,楷、行、草书皆精湛,然与之思想之博大精深,书法是其小技耳。徐渭称:“右军(王羲之)‘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王守仁)乃不然,‘以人掩其书’。”
《何陋轩记帖》是王守仁现存真迹最佳版本,系他被贬偏远的贵州龙场驿,开始住在山洞之中,后当地民众为其伐木筑屋,他称为“何陋轩”,并挥毫写下此帖。
《何陋轩记帖》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原标题《王守仁《何陋轩记帖》》)
编辑 李怡天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高原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