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管委会大楼南侧300米处,一座崭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南外(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正逐渐揭开面纱,七星楼宇光华闪耀,优师荟萃蓄势待发。再过半个月,这所学校将迎来第一批深汕学子。
深汕特别合作区、深职院开启战略合作。
这是深汕合作区对标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引入深圳优质教育办学的第一站。展望未来,一张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民生事业宏伟蓝图正在深汕新城徐徐展开,一步步变成现实:全区首个保障性住房项目——深耕村内的公办幼儿园将于年内交付使用;深汕合作区高中园的3所公办普通高中将沿科教大道选址,计划在2023年建成;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汕校区进驻深汕科教走廊,校区建设办公室已正式揭牌,设计方案正在优化。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推动深汕合作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软环境。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深汕合作区以“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为发展思路,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新城规划建设之初,就在编制全区总体规划过程中谋划了集“产、学、研、管、用”于一体的国际科教走廊。当前,深汕合作区正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力度,保质保量加快在建学校项目的建设进度,不遗余力加快推进全区教育事业,实现教育事业内涵式、跨越性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稳中求进、行稳致远,切实实现高质量发展。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迈向跨越性发展
作为深圳最年轻的第“10+1”区,深汕合作区的教育事业与深圳其他区存在较大差距。
为增强全区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深汕合作区对标深圳标准,在改造提升现有中小学、改善教学条件的同时,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先后与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圳市百外教育集团有限公司等深圳名校签约合作。
今年7月27日,《深汕特别合作区2020年公办学校秋季学位申请指南》发布,该指南针对南外(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秋季招生使用。根据信息,学校将在9月开学,采取积分入学方式,招生计划为小学一年级4个班(45人/班),初一4个班(50人/班)。这标志着深汕合作区引进的第一所名校正式从图纸落到实地,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早在2018年10月11日,南山区人民政府与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就签署了框架协议,决定在深汕合作区共建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学校,覆盖幼儿园、九年一贯制学校、高级中学,办学规模为幼儿园12个班,九年一贯制学校54个班,高中60个班。
“我们的办学理念是‘像树一样成长’,办学目标是‘办学术型卓越学校,育国际化创新人才’。”南山区教育局副局长、南外(集团)校长夏育华表示,深汕学校将努力办成集团化办学品牌输出的“样本学校”,办成深汕合作区深化教育改革的“窗口学校”,办成培养孵化校级领导及骨干教师的“基地学校”,建成集聚人才和服务产业的“品牌学校”。
据了解,南外(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按照“北斗七星”建筑布局的设想落地,七栋单体建筑包括三栋教学楼以及四栋配套建筑,配套建筑有图书馆、食堂、体育馆以及其他学校少有的天文台。
今年6月,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学校强大师资阵容公布,学校由学术型校长朱伟明领衔,教育部“国培计划”体育美育骨干教师邓展望老师、深圳市教育信息化专家深圳市中小学机器人“优秀教练员”张华松老师也赫然在列,此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优秀毕业生加盟教师队伍。
为实现精致育人,学校提出全人创新“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包括全人教育全面发展、护航引航健康成长、人本管理自主发展;同时打造深汕精致课程架构,涵盖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等。
与此同时,由南外(集团)运营的深耕村公办幼儿园项目也已完成封顶,预计年内竣工并交付使用。秉承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理念,该园在设计和施工上精益求精:院落式布局缩小各功能单元距离;所有教学功能用房外墙玻璃内侧加设防翻越护栏;室外走廊楼梯栏杆比普通园高出20厘米;活动教室智能化设计施工按照深圳标准,满足5G教学;打造屋顶活动平台,可登高望远欣赏大自然。
南外(集团)运营的深耕村公办幼儿园预计年内交付使用。
除了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圳“五大名校”中唯一的民办学校——深圳市百外教育集团有限公司也将进驻深汕合作区。今年6月30日,百外教育集团与深汕合作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合作共建深圳市百合外国语学校深汕特别合作区分校,拟在深汕合作区鲘门片区投资建设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包括一座36班小学、一座48班初中、一座24班高中。
实际上,早在2017年6月,深圳百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凌国强便率队前往深汕合作区,表达了希望在合作区开办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外国语学校的意向。
“三年时间里,这座新城的发展有目共睹。”凌国强表示,深汕合作区坚持“筑巢引凤”,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也坚定了百外教育集团进驻深圳第“10+1”区的信心和决心,将加快百合外国语学校深汕分校尽早开工、开办,让百合外国语教育品牌在深汕合作区的土地上竖起来、亮起来。
南外(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即将迎来第一批深汕学子。
推进深汕高中园
补齐高中教育短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深汕合作区现有学校24所(小学19所、初中5所),在校学生7955人。其中6712名学生集中在鹅埠中学、鲘门中学、赤石中学、小漠中学、松正学校等10所中小学,占比超过84%。然而辖区内并无高中学校,这也是深汕合作区最大的教育短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为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今年年初,深圳市出台《深圳市高中学校建设方案(2020-2025年)》,明确在坪山区、龙岗区、光明区、深汕合作区各建一座高中园,每座高中园将建设3所公办高中,并预留一块地给民办高中。
深汕合作区《2020年工作要点》也明确,加快夯实教育发展基础,要求中心组团南外深汕高中部必须加快建设,协助市教育局完成深汕高中园选址立项。
据了解,深汕高中园位于深汕合作区规划的教育小镇选址范围内,高中园的3所公办普通高中建设用地将沿规划科教大道选址,占地面积约23.6公顷用地,基本功能分区和结构布局已初步确定。
与此同时,作为深汕合作区第一所高中,深汕高级中学(南山外国语学校深汕高中部)已完成部分前期招标工作,正在进行方案设计及建筑初步设计优化,同步推动规划、征地等工作。
深汕高级中学项目规模为一所60班3000学位的寄宿制普通高中,计划于2022年5月竣工交付,力争2022年秋季开学招生。该项目是深汕合作区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推进教育事业与深圳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成果,将填补深汕合作区高中教育空白。
为顺利推进深汕高级中学、深汕高中园等项目,6月22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主持召开全区年内第9次书记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学校建设运营工作,解决5所学校(园区)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加快项目建设工作进行部署。7月21日,深汕合作区召开南外(集团)深汕高级中学方案设计专题汇报会,总结梳理前期工作,协调项目参与各方解决其中的难题,为项目开工创造条件。会议强调,深汕高级中学是提振新城片区价值、辐射周边、惠及民生的重大项目。教育在深汕合作区新城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尤为突出,要求项目参与各方坚持高点站位,增强推进项目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协调解决;坚持督查督办,挂图作战,确保工作质效。
产学研融合
打造国际科教走廊
在深汕合作区东部片区,作为“五橫六纵”内部骨架路网体系的重要一“纵”的科教大道正加紧建设中,作为深汕合作区打造教育小镇、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功能集聚轴,未来将串联起深汕高中园、职业教育城、特色教育城、大学教育城,形成集“产、学、研、管、用”于一体的国际科教走廊。
产业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正处于起步爬坡关键时期的深汕合作区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新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尤其是伴随着一批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落地投产,深汕合作区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有力支撑。
今年4月10日,深汕科教走廊迎来了重量级的合作伙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深汕合作区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汕校区,为深汕合作区“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运用”发展模式提供技术支援和人才支撑,助力深圳第“10+1”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长足发展。
作为国内最早独立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之一,深职院办学成果显著,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资源丰富,致力于率先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深圳模式”。
2018年,深汕合作区与深职院就已开展交流洽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校长杨欣斌表示,推进深职院深汕校区的建设,既是深职院落实先行示范区建设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深汕合作区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打造产业高地的客观需求。
双方合作共建深职院深汕校区,不仅将满足产业集聚的深汕合作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现实需要,也是落实省、市要求打造产业高地的客观需求,更是全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战略举措。深职院深汕校区将为深汕合作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双方也将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良好局面。
据了解,深职院深汕校区将由深圳市财政投资并建设,项目分为两期建设。初步计划一期办学规模为1万人,二期到2035年的办学规模将达到1.5万人,按照深圳标准高质量打造一所服务本地、辐射粤东的应用型高等院校。
此外,双方还将根据实际需要建设包括特色产业学院、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行业培训学院和社区学院等在内的特色二级学院,探索具有深圳质量、深汕特色的产学研融合模式。
目前,深职院深汕校区选址已初步确定,项目已在深圳市投资项目登记平台登记,建设工作方案也已基本明确。7月21日,校区建设办公室正式揭牌,与此同时,深职院还将派驻一支专业队伍扎根深汕合作区,专门推进深职院深汕校区的建设。
“一个地区的发展,短期看项目,中期看政策,长期要看环境。经济是今天,科技是明天,教育是后天。教育事业和教育水平是推动深汕合作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软环境。”产耀东表示,今年是深汕合作区由广东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后的第一年,也是深汕合作区“全面履职提升年”,夯实教育发展基础是今年全区43项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当前,按照市委书记王伟中、市长陈如桂把深汕合作区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的总要求,全区正努力把握深汕合作区从广东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契机,紧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坚持教育先行的发展理念,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和建设强度,统筹推进全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统筹推进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截至目前,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已配备到位,9月1日正式开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深汕教育基金会成立前期工作正抓紧进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汕校区、百合外国语学校深汕学校、深汕合作区精致实验高级中学等项目加速推进,同时,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划在深汕合作区设立深圳信息技术大学,这座新城还成功储备了2所国外知名院校等优质教育资源。
编辑 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