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265期│“唱响”文博会
晶报记者 徐黛茜 张羽淳 统筹 李岷 摄影 罗秋芳 赵茜庆 孙龙 孙雪娇
2023-06-11 08:41

■晶报文博会报道团队

晶报957乐队初亮相

6月10日下午,第19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的第4天,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9号馆,深圳报业集团展区内一支乐队正在演出。“对这个世界如果你有太多的抱怨,跌倒了就不敢继续往前走”,这是周杰伦的《稻香》的歌词,乐队主唱兼吉他手站在展区内一边唱一边随着节奏律动,许多人在展馆内听到,寻着声音聚拢过来,还有观众跟着乐队主唱一起哼唱起来。

这支乐队叫“晶报957乐队”,顾名思义,乐队成员都来自晶报。在文博会现场演出的一共是3位,乐队主唱兼吉他手小丘、键盘手小枣、鼓手畅畅。演出时间定在下午4点30分开始,当他们还在展区调试设备时,就有许多人驻足,有青少年围着小枣,看她是怎样在电子琴键盘上弹奏出旋律的。还有人看到大屏幕上写着“晶报957乐队”,询问工作人员这是什么乐队?演出几点开始?工作人员告诉他们,这是一支由晶报记者与编辑组成的乐队。许多人知道这儿即将有演出,赶紧先找到座位坐下来。

演出开始前,小丘清了清嗓子,咳咳两声,在现场说,“大家好,我们是晶报957乐队”。他看向小枣和畅畅,三人相视着点点头,拨动琴弦、按下琴键、扬起鼓棒,演出正式开始。第一首歌他们准备的是《稻香》,这首歌被大众熟知、歌词很打动人,也能鼓舞到人,“什么时候听到都会让人心情好许多。”小枣说她们都很喜欢这首歌。

现场表演《稻香》时,台下已经坐满了观众,已经有人站在旁边,什么年龄段都有,“至少有二三十位。”整个演出时段里,展区里外都挤满了人。他们为在文博会现场的演出一共准备了两首歌,另一首是蔡健雅的《红色高跟鞋》,两首唱完,现场的观众意犹未尽,“再来一首,再来一首”,几位热情的观众呼喊着,有人提出说再来一首民谣风格的。

“我们还真的有准备,一首《平凡之路》。”乐队领队张定平在演出结束之后接受采访时说,他没想到现场的观众会这么热情,“小丘还和观众一直互动,演出效果、气氛都达到了高潮。”他觉得也是因为记者与编辑组合成乐队的这层身份会吸引到来参加文博会的游客,大家都想看看平日里埋头对着文字的人在一个需要更外放的场域是怎样的。

张定平回忆乐队的组建过程,“一点都不容易,弯弯折折。”乐队的成员许多都是被同事发掘拥有一门才艺,就被推荐过来。张定平也是接到领导们任务说,要有一支晶报自己的乐队,以后在晶报的活动中也会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张定平是综合办的一名职员,以前读大学时组建过乐队,他担任主唱,之后参加工作,和同事一起去KTV,就被发现了他的才能。

乐队的名字里的”957”被很多人问什么意思,晶报总编辑胡洪侠在他的公众号“夜书房”里曾说,“这个乐队是前几天匆匆成立的。我给乐队所起这个名字的含义,晶报员工尽人皆知,其他人则不明所以。这就对了。”

乐队里的小丘、古枣、畅畅都是被同事推荐来的,他们本身是摄像记者与编辑。而这次为文博会准备的两首歌曲,是他们第一次站在舞台上唱出来。文博会前的这半个月,他们就利用下班时间去公司里空闲的演播厅里排练,畅畅经常是练一会儿,又收到工作任务,回去工位上改稿子,又继续回去练习。张定平说大家都是凑出时间来,有的时候还能看到大家很晚都在排练。而且他们都是第一次参与到一个乐队里,虽然带着技能,但合拍起来也花了许久时间。

周六这天,文博会的人流量也增多,乐队中午就带着乐器去到文博会,他们需要在现场进行组装、调试。前一天他们还说心里真的也没底,毕竟文博会这么多人,很怕出错,但演出完之后,他们都觉得超过了心里的预期。他们说到也是因为工作的机会有了成为一个乐队一员的体验,而且也因为工作才拥有像文博会这样的舞台,他们觉得很受鼓舞。张定平说,“感觉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候。”他们说希望能通过这次演出,让更多人可以看到晶报的文化,让晶报传播得更远。

(晶报记者 徐黛茜)

跟着大师学粤剧

今年文博会,我有一个新身份——晶报主播。在6月7日下午5点,晶报直接播《粤唱粤好戏》在9号馆深圳报业集团展厅内直播成功,说起这段经历我可以用“圆梦”来形容。自从来到晶报以后,我一直都负责娱乐演出方面的报道,每年都会接触几场大型的粤剧演出。虽然作为一个东北人对粤剧一窍不通,但是接触得多了难免也会产生兴趣。看着台上的粤剧演员们一丝不苟的忘情表演,以及工作中专访过多位粤剧表演艺术家,让我更能体会到粤剧的魅力。于是,想学粤剧的念头多年来一直埋藏在我的心里,想不到,这次文博会给了我实现的机会!

本次文博会的直播内容,领导们给了我足够的发挥空间,只要是文娱领域相关的都可以!想着直播什么样的内容不仅能吸引直播间的观众也能让文博会现场市民驻足?那就一定得有点噱头,我直接把目标锁在了粤剧主题,如果能让粤剧演员穿着戏服带着妆容现场教学,跟着我一起体验粤剧身段的美,那将多有趣啊!我越想越兴奋,于是迅速通过深圳粤剧团联系到了粤剧演员谭芳梅。

谭芳梅是深圳市粤剧团主要演员,她曾获广东省中青年演艺大赛“铜奖”,湛江紫荆花戏剧曲艺大赛“金奖”。谭芳梅对于本次活动非常重视,提前两个小时便赶到会场。要知道,深圳市粤剧团在罗湖区,开车到宝安国际会展中心至少要一个半小时。6月的深圳“热情似火”,当我在检票口看到谭芳梅手拎两个大大的黑袋子赶过来时,我内心充满了感激。她不施粉黛,皮肤白璧无瑕,脸上渗着晶莹的汗珠,见到我的第一句话便是:“我的剪子被扣下了,只能现场把胶带剪好,让你久等了。”

到了会场,谭芳梅请求我提供一个化妆的地方给她。我环绕四周,展区当日无比热闹,观众席坐满了人,台上在热闹地进行问答互动,而其他角落都是新媒体体验区域,也吸引了很多人在此,我左顾右盼也没有一个安静的角落。这时,谭芳梅看到面前的一张长形披着红色丝绒的抽奖桌问我:“在这里可以吗?我只要能放道具就行。”“当然行!只要您不介意!”说罢!谭芳梅便把化妆箱放了上来,三下五除二地开始现场装扮上了。

粤剧演员的面部化妆称为“妆身”,谭芳梅这一番操作还成了当天的一大看点。妆身过程中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谭芳梅丝毫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全程非常专注。从妆容到戴上华丽的头饰,谭芳梅一气呵成。转眼间,《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扮相便出现在我面前。

直播开始之前,谭芳梅来回踱步,嘴里不知道念叨着什么。同事成江凑过来跟我说:“怎么她看起来比你还紧张!”直播,意味着不能重来,不能出错!没人比我更理解她的感受,我凑过去与她闲聊家常,试图分散她的注意力。一个紧张的人还要让另一个人别紧张,现在想想,真是好笑。

直播间在一个封闭的“玻璃房子”里进行。“今天在文博会现场,晶报直接播邀请到了深圳市粤剧团演员谭芳梅,带领我们一起感受粤剧身段的美,感受意想不到的惊喜。”直播开始,开场白一气呵成没有卡壳,这是开了一个好头。在随后的直播中我越来越放松,开始让谭芳梅现场教学。开唱前的“吊嗓子”我还学得有模有样,没想到了学唱粤剧,确把我难住了。谭芳梅教我唱的是经典粤剧《帝女花》中的选段,“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

当时为了直播效果,我特意没有任何准备,就想来个临场发挥,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不过在谭芳梅的耐心教学下,她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我发音,终于还是唱下来了!教学的过程中,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粤剧演员,我发现即使是随意唱一句,她的眼神都能随着唱词来实现相应的内心情感表达,这就是所谓的一秒入戏!随后,谭芳梅示范在演唱中如何把控舞台、如何走位,唱与手势等的表现怎样更好,她还教了我花旦出场的台步。这些在以前看来特别简单的动作到了自己表演就显得如此困难与笨拙,也更让我体会到什么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狭小的直播间内,谭芳梅没办法完全施展开,经常走着走着便出了屏幕,但她依旧把每个动作都展现得完美无瑕。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市民站在玻璃窗外驻足围观,这让我内心很欢喜,这真是“戏一旦开腔,八方来听”!30分钟的直播在“热火朝天”中结束了,封闭的室内,谭芳梅的嘴角闪烁着汗珠,她对待表演认真的模样还印刻在我心中。作为粤剧演员,用心、用情、用功都必须做到全力以赴,这就是让人敬佩的戏曲精神。

(晶报记者 张羽淳)

看不够的文博会

本届文博会我很荣幸成为“深报主播天团”的一员,于6月9日下午2点跟视听中心的主播贾瑞芳一起直播逛展。本届文博会突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充分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我们被分配直播的展馆是13号馆文旅消费馆·一带一路国际馆和14号馆非遗·工艺美术·艺术设计馆。我们的直播主题是:太惠了!在文博会,“买买买”才是正经事!可想而知,此次的任务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挖掘到馆内既实惠又有特色的文化消费产品推荐给大家。

▲文博会云南展区。

漫步在“一带一路国际馆”,能看到肤色各异、语言不同的人们从身边擦肩而过,浓浓的异域风情让人有置身于古西域集市的错觉。我们第一站来到的就是印度展区,因为展位上展出的细密画作品展、本土的香料,手工艺制品、水彩手绘画、印度传统服饰十分吸睛。此次文博会,印度展团共携9家展商从本国远道而来,带来了茶叶、饰品、家具等10个大类的产品,很丰富。

马来西亚的燕窝、手磨咖啡吸引了不少女士驻足,现场还能直接品尝。法国展区远远望去就是一片薰衣草的海洋,此次展出的护肤品都适合孕妇、敏感肌使用,价格方面特意针对文博会做了促销活动,一套护肤品的价格只要200多元人民币。

一路上,我们不仅品尝了马来西亚的燕窝还涂抹了法国的护手霜,真的是在文博会就能体验出国一日游,重点价格都很亲民,要不是工作在身,我一定当场就买买买了。整体逛下来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此次参展的文化项目更加多元,从传统非遗到先进科技产品,应有尽有。各国文化产品也并不只是拥有单一文化元素,体现文化融合的产品更受买家青睐。

从一带一路国际馆出来,我们便来到文旅消费展区,远远地就能看到红彤彤的陕西展区,走近一看仿佛置身于大唐盛世。浓缩版的“唐代集市”打造沉浸式体验,体验“唐朝人”的烟火气。东市西市是中国古代城市的惯常格局,《木兰辞》里就有一句话叫做: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陕西馆也设有“东市”“西市”,参展商在这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和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在“西市”一个小小的展位里,挂满了风格各异的剪纸、农民画。当时直播的时候我们已经准备从陕西馆离开,这时我突然想到,到陕西不吃肉夹馍怎么行?于是又让直播队伍折回找到了“陕西味道”。肉夹馍、凉皮、八宝甄糕、冰峰等陕西特色小吃看得我口水直流。穿着唐朝服饰的小姐姐为我热了一份肉夹馍,还带我品尝了八宝甄糕,果然是“舌尖上的陕西”!云南展区运用大量数字多媒体技术,沉浸式表达“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这里会让你马上想到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云南展区复刻了这一场景:木质吧台,用扎染布艺和民族风格靠垫装饰的台阶,吸引了很多逛展的市民坐在这里休息品茶,瞬间便让我感受到了一股质朴宁静。

从13号馆走出来,我们便直奔14号馆非遗·工艺美术·艺术设计馆。14号馆最亮眼的展区就是“第十届百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联展”。里面的每个作品都非常“养眼”,就算你是一个行外人,也绝不影响欣赏他们的美。展出的作品涵盖雕刻雕塑、刺绣、艺术陶瓷、金属工艺、漆器、工艺画、挂毯、景泰蓝等。我最喜欢的便是《金龙献瑞》,在贝壳花纹颜色变幻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金龙鱼发力向上游的动态和神韵。

在文博会,你可以同时奔赴“诗和远方”,既可以拥有“好看、好玩又新鲜”的愉悦体验,又可以不出国门便纵览世界。

(晶报记者 张羽淳)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徐黛茜 张羽淳 统筹 李岷 摄影 罗秋芳 赵茜庆 孙龙 孙雪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