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不规范地名需依法规范
读特评论员 庄媛
2020-08-12 00:26
收录于专题:特评

近日,民政部网站挂出“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民政部2020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称将推进重点领域立法,做好“修订地名管理条例有关工作”。

“您从奥莱小镇走来,再去罗马商业广场逛一逛,兜兜转转还可以一品康桥长郡的韵味儿,静静的还可以去听一听美洲故事,在夏威夷碧水春城体验幸福考拉,如此仿佛把整个世界都走了一圈。”近年来,一些地方盲目贪大媚洋、哗众取宠,“大、洋、怪、重”地名层出不穷,更有部分含有文化底蕴的地名无端消失,各地普遍存在的地名不规范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吐槽和质疑。有网友调侃称:早上在“威尼斯”起床,中午到“维也纳”办事,晚上在“曼哈顿”吃饭逛街,不出城也能“周游世界”。虽是玩笑话,却也折射出多年来“大、洋、怪、重”地名持续泛滥导致的社会尴尬。

地名是“城市的脸,市民的眼”。地名从来不是空荡荡的概念、冷冰冰的建筑,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路标角色、定位功能。它饱含着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统,承载着居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牵动着无数游子难以割舍的乡音乡愁乡情乡味。作为某一特定区域或者特定建筑物的专有名称,地名也同建设规划、测绘地理信息、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等现代化建设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地名“任性”命名更名,“大、洋、怪、重”地名泛滥,不仅影响地名的空间指位定向功能,对城市整体形象也是一种伤害,削弱了城市认同、文化特色,也不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说到底,这也是文化不自信的一种表现。

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怎么整治。地名整改的本质,依然是为了服务居民、给居民以便利,所以一定要综合考量、审慎稳妥,避免“一刀切”,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清理和整改地名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在地图上改几个字就能完事。它具有公共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涉及到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什么样的地名必须改、怎么改?地名改了,那么路牌、工商登记、身份证、户口本等相关信息是不是都得更新?由于改名造成的各种不方便和成本谁来解决?种种问题都凸显了工作规范化、精细化的必要性。

因此,规范地名必须依法而为,在法治框架内科学管理。此前,民政部等部委就发布过一系列文件,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对不规范地名的清理整治行动。但是,中央和地方关于地名管理的规范性依据,主要是1986年由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一个不得不正视的事实是,经过30多年的社会发展,地名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地名管理条例》规定的一些内容已不适应当前工作需要,比如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范围和内容较窄、程序规定较为原则、监管措施缺失等等,亟须与时俱进地修订完善。

各地普遍存在“任性”地名问题,欠缺法律规制、管理不规范是主要原因。做好修订地名管理条例有关工作,有助于填补和完善地名管理相关制度空白和缺陷,提升管理的约束力和有效性,提高我国地名管理的水平。相信随着相关法律制度的修订完善和严格执行,整治不规范地名能最大程度地赢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地名“任性”命名更名有望得到遏制,从而真正实现地名管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

编辑 关越

(作者:读特评论员 庄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