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中国话语 讲好中国故事 专家学者为新时代的国际传播积极建言献策
深圳特区报
2023-06-09 07:37

6月8日,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创新分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作为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系列分论坛之一,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创新分论坛邀请国内各主要媒体、平台、高校、智库的业内大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精准传播·话语构建”“深度融合·技术赋能”“创新迭代·赛道转换”“智库发声·聚合发力”四大主题,开展了四场充满智慧碰撞的沙龙对话。与会嘉宾聚焦新媒体时代的技术发展趋势、信息传播特点、话语体系构建、叙事方式创新等方面,为在新时代的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建言献策。

嘉宾围绕“精准传播·话语构建”主题展开对话。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指标评价体系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表示,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创新要注重范式创新、文明叙事和指标创新,他特别提出,中国有自己的传统定性定位方法,应当以此为基础建立自己的指标评价体系。

在论坛上,张维为以纽约和上海的各项指标为例,如果比较二者的官方GDP,会发现纽约比上海高4倍,但其实纽约的GDP很多都是由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产生的,水分不少。如果我们创造一个关乎民生的“五合一”指标,即家庭中位净资产、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社会治安水平、基础设施水平这五个老百姓最关心的指标作为评判标准,那么上海与纽约是可以一较高下的。

他还指出,西方习惯于从微观切入来看宏观,而我们在进行国际传播上往往比较喜欢宏大叙事,然后再呈现各种各样的微观,但不论是微观切入还是宏大叙事,两者本身并没有所谓优劣之分,宏大叙事也可以讲得很有深度。但传播效能的获得,则需要我们因时、因势、因具体案例,兼容并蓄,权衡比较,择优而行。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林涛)

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丁时照:国际传播要做到“快乐传播” 让有意义的事变得有意思

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丁时照在“精准传播·话语构建”主题沙龙中发言,分享了对国际传播如何实现高质量传播的看法。

“今天沙龙的话题是精准传播·话语构建,我觉得好的问题往往本身就藏着好的答案。”丁时照认为,精准传播是方式方法,话题构建是内容定位,有好的方法、好的内容,才能有好的传播。

在他看来,当前国际传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内外失衡、“遍撒胡椒面”“胡子眉毛一把抓”等,他认为,这与大家对国际传播比较陌生有很大关系,导致很多问题没有深究细研,这就产生了一个“低效传播”现象。这是当前国际传播遇到的一个问题。

互联网是全知全能的,但是传播中不能做到面面俱到。那么什么才是高质量传播?他认为,这就需要做到价值传播和有效传播。一方面,价值传播看起来最难,但更应该理直气壮,把“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种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进行传播,这是阻力最小,见效最快的、影响最深远的,另一方面,要进行“快乐传播”,让有意义的事变得有意思起来。他说,国际传播不是上课,不是传达文件,不是高考,因此“好感传播”“快乐传播”显得特别重要。“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做‘近悦远来’,但我觉得在传播中,应该叫‘近悦近来,远悦远来’,只要做到了精准传播,大家高兴,一定能达到有效传播。”

谈及高质量进行国际传播的实践思路,丁时照补充道,如果更多采用和平传播的姿态和心态,可能更能让大家真正地接受传播内容。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冯进容 林咪玲)

“侠客岛”微信公众号负责人张远晴:在国际舆论场要勇于发第一声

“侠客岛”微信公众号负责人张远晴表示,中国媒体要有勇气和担当在国际舆论场抢占先机,勇于“发出第一声。”

他举例说,前段时间,香港国泰航空空乘人员歧视讲普通话的乘客,“侠客岛”针对此事写了一篇评论,指出国泰航空不能只是道歉了事,还得从深层次反思企业文化,杜绝此类事件。该稿件除了被港台媒体广为转载外,CNN、路透社、ABC News等众多国际一线媒体也纷纷转引,这说明“侠客岛”在海内外舆论场有很好的影响力。

张远晴表示,这次成功的国际传播带来了两点启示。一是告诉我们什么是传播。“学者对于传播有各种定义。但作为媒体一线工作者,我觉得传播就是一种供需关系。你想知道的事,我能告诉你,我想告诉你的事,你还愿意听。”

在他看来,要想对外传播中国声音,首先要解决供给的问题。“有效的国际传播需要我们对西方媒体有非常精准的喂料,精准提供我们的事实与观点。”张远晴说。

张远晴认为,在谈话语创新之前,国内媒体还应该思考一个基本问题:国际社会关心的热点,我们是不是及时回应了?碰到国际热点,尤其是涉中国问题的国际热点,我们一定要主动作为,积极发声。

“在复杂的国际舆论场中,第一声很重要,那是在抢夺事件定义权,也是在抢占道义制高点。在这方面,中国媒体应责无旁贷冲锋在前。”张远晴说。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张瑜)

CGTN新媒体部主任张施磊:国际传播要有“从零出发”的心态

CGTN新媒体部主任张施磊介绍,CGTN新媒体全球粉丝超过4亿,其中海外粉丝3.6亿,每天的海外阅读量达8400万,有30个百万以上的海外博主。在过去10年,CGTN新媒体发展迅猛。

在未来十年,特别是人工智能爆发性发展日新月异进化的今天,怎样创新对外话语体系,怎样创新国际传播的话语策略,是很多人一直在深入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张施磊聚焦重要性、颠覆性、创新性和相关性,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聚焦重要性,张施磊提出了“三个转化”,包括把国内的主题主线转化成社会民生的报导,把国内的舆论监督转化成深度报道,把总书记的思想转化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中国担当。以“三个转化”为指导,CGTN在一些传播产品中做了一些积极尝试,赢得海外的高流量。

聚焦颠覆性,张施磊表示,要颠覆海外对中国已有的偏见和认知;聚焦创新性,要努力做到技术创新、范式创新;聚焦相关性,国际传播的内容要与时代相关、与中国相关、与世界相关,要向海外不断地释放中国的价值、中国的意义、中国的主张。

在张施磊眼中,做国际传播,最重要的是传播效能。只要能够实现传播效能,很多的创新点都可以激发。媒体人不要束缚自己,一定要永远都有“从零出发”的心态。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袁晔)

微信公众号“明叔杂谈”负责人明金维:破除迷思,增强国际传播的自信

微信公众号“明叔杂谈”负责人明金维表示:“任何一个大国在崛起过程中率先崛起的是经济,最后崛起的是软实力。只要我们做得好,我们一定能讲得好,未来只要把国家建设得好,共同携手把世界建设得更好,我们一定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同和赞成。”

在明金维看来,加强国际传播,应破除迷思。他表示,不要只盯着西方的主流媒体、主流政客,他们只是美西方社会的少数派。国际传播应该主动到广大乡村地区,和美国的企业、美国人民直接沟通、直接交流。

明金维表示,美西方国家现在经济体量大、影响力大,但是无论从国家数量还是人口数量来看,他们在全世界都是少数派。因此,国际传播应该面向更广大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他们才是国际社会真正的大多数。

明金维认为,还应该破除的迷思是认为国际传播只是媒体的事情。他表示,国际传播要有协奏曲,不仅要有媒体,更要有专家学者,更要有自媒体的参与,要在全世界的舆论场中,打一场所有对华友好的人士一起参与的全面人民战争的舆论战。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林霖)

嘉宾观点

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夏学平:

5G、AI、Chat GPT、元宇宙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应用,为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海外传播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新技术赋能,更离不开新的应用创新,如何把技术优势转换成应用优势或平台优势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副社长王更辉:

媒体融合要以传播力为目标,坚持做好融合生态的发展。具体而言要做到三个“一体化”:内容一体化生产,技术一体化支撑,经营一体化统筹。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熊澄宇: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媒体是时间的概念,新媒体是发展的概念。媒体不会停留在我们已知的任何一个现存的形态上,而是会一直向前发展,数字媒体之后可能是生物媒体。

媒体不仅仅是形式,也是和行为、动作结合在一起的。除了“新形态”“新业态”,今天的传播特别是国际传播,需要我们关注“新生态”。我们在塑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应该把文明互鉴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

要实现有效交流,就要减少文化误读,它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或者价值观的问题,还有文化的理解、语言的表述、一句话,就要让你的供给高度契合对方的内在需求,这样对方就会需要你。

新华社国际部海外社交媒体采编室主任徐海静:

从事国际新闻、国际传播,我们(媒体人)作为主力军必须努力去适应、把握、洞察趋势:从传统的文图报道向可视化、融媒产品生产转型。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陈刚:

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高速发展,表明了人工智能已然在内容生产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机器在人类传播过程中逐渐拥有了主体性的地位。同样的内容主题,它可以根据接受对象数据标签的不同,进行规模化、个性化、场景化的生产与发布。这样的技术运用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未来它可能会推动国际传播进入基于深度数字化的精准国际传播时代。

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

媒体人应当通过鲜活、立体、有温度的叙事手法,将有中国立场、中国视角、中国特色的故事传递给世界,让它们成为西方人了解当代中国的窗口。

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卢雅君:

科技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创新融合,会重新定义中国在当代人类文明中的角色。未来,我们希望借助科技的力量,用好世界的通用语言和符号,将中国文化的“一滴水”在世界观众的心中卷起“千层浪”。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辜晓进: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在叙事的观念和话语技术上做比较大的变革。叙事主体可以从叙事去功利化、叙事他者化、叙事草根化三个方面做出改进。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是要尊重重视人类的共同兴趣,要强化同理心,挖掘关乎个人的情感和命运的细节。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深圳新闻中心主任黎冬梅:

国际传播就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香港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又有直接对接国际的优势,香港是中西文化的深度交融地,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更是中国做好国际传播的最佳赛道。

新华社对外部徐泽宇工作室主创徐泽宇:

我们应当创新理念,在国际传播方面转换发声角色、发声方位、发声话语、发声姿态,这样的赛道转换更有可能成为消解偏见和误解的回音室。

(原标题《用好中国话语 讲好中国故事 专家学者为新时代的国际传播积极建言献策》)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