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文化自信源于万年文脉 | 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白念平
2023-06-07 17:25

从新华社高级记者、《瞭望》新闻周刊副总编辑到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从著作《城记》到《尧风舜雨:元大都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王军30多年来都在进行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

2016年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后,王军完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价值研究》,溯源古代北京城市营造思想,对紫禁城与明清北京城子午卯酉时空格局作出揭示与论证,指出“北京旧城平面布局保存了支撑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最具基础性的人文信息,彰显惊人的文化连续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以中国古代典籍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天文考古学为研究方法,王军还著有《尧风舜雨:元大都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渊源与承续。

“我们只有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研究清楚了,才有可能向世界讲述、讲好中国的故事。”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系统性的保护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人们生活、工作、信仰的场所,作为典型的文化符号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其保护问题一直引人关注。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局部的问题,而是系统性的,它涉及治理模式的现代化。”王军认为。老城要发展,居民生活亟待改善。如何既满足老街坊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又保留城市文化记忆、延续历史文脉?这是王军长期思考的问题,“加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需要系统性的改革,包括利益机制、财税体制。”

王军同时认为,历史上重要的建筑作为国之重器,承载着那个时代最为重要的知识与思想。譬如北京旧城,虽然是古代中国晚期的都城,但它所沿用的制度,根植于支撑农业生产力的发生与发展,进而创建农业文明的知识与思想体系。这样的物质空间凝固了一万多年农业文明的思想精华,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搭建传承交流平台,创造手工艺人生存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传承性,其核心保护对象是传承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尤其喜欢手工艺品。谈及故宫多种形式的文创创新,王军提出,政府可以通过搭建传承交流平台,创造手工艺人生存机制,帮助手艺人实现交易,“这样传统工艺不仅依靠热爱传承,还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支撑,”让传统手工艺品焕发新的生机。

近年,故宫和一些企业联合,用公共的元素做出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火出圈。王军告诉记者,故宫有两个科研基地:古陶瓷的科研基地、明清官式建筑的科研基地,老匠人在一块合作、搞科研,把宫廷的陶瓷做一些复原性研究,这些东西是跟非遗联系得更密切的领域,老工艺的保护抢救研究非常重要。他表示,“工艺和产品的结合,可以让文博活起来。”

学术研究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

历史文化遗产的背后,承载着历史的发展脉络,承载着文化自信。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万年文脉。”王军表示。一万年前,中国所在地区独立产生了种植农业,驯化了黍、粟、稻这几种重要的农作物,农业文化与文明不间断发展至今,这是人类历史仅见的现象。王军认为,“我们的文化高度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一万年以来一直在积累,并且越来越有生命力。到清朝末年,中国人口达到4亿,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近年国内掀起文博热,如何用好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来讲好中国故事?在王军看来,所有的中国故事,包括文博工作,重要的就是把研究工作做好,再讲好故事。

王军举了个例子, “都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那什么是龙?实际上我们能够说清楚,龙就是二十八星宿的东宫苍龙。我们古人是看东宫苍龙在黄昏时的运行位置来确定时间,周易的乾卦的潜龙勿用、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讲的都是这个‘龙’运行的位置,由此测定节气。但在英文中,‘龙’被译为‘dragon’,后者是西方故事里的恶兽,和中国的龙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王军看来,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应该夯实研究基础,营造无功利心的学术环境,厚植学术沃壤。“我们只有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研究清楚了,才有可能向世界讲述、讲好中国的故事。”

嘉宾简介

王军,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学研究所所长,曾任新华通讯社高级记者、《瞭望》新闻周刊副总编辑,长期致力于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著有《城记》《拾年》《历史的峡口》《尧风舜雨:元大都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等。

(原标题《王军:文化自信源于万年文脉 | 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关越 三审 王越胜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白念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