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忆沩:十六岁的激情|深港书评·从深圳出发·深度写作
晶报APP
2023-05-18 08:58

■薛忆沩

像很多人一样,我也相信人生如梦。但是对于如梦的人生,我同时又抱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奢望,奢望它能够首尾呼应、前后连贯、因果相关……总之就是能够具备最大程度的逻辑性、合理性和完整性。阿奎那将“完整”列为“美”的三大特质之首。这是真知灼见。完整的人生通常就是一段美的历程,值得本人回味,值得他人玩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刚满十六岁的时候就梦想着将来要成为一个“大”作家,而四十二年之后,你果然就成为一个“大”作家,你的人生就如同是完成了一个数学的证明,你的人生也如同是实现了一次美学的创造。

完整的人生首先需要的是运气,而最根本的运气当然就是有幸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上获得必需的“神谕”。也就是当你正在左顾右盼、踌躇不前的时候,突然一个声音从天而降,告诉你,右前方那条布满荆棘的路就是你应该走的路。而接下来,完整的人生需要的就是勇气。你必须勇敢地走下去,排除一切干扰,抵制任何诱惑,吞咽所有酸楚,承受全部困苦……走向荆棘的深处,走向命运的尽头,走向在命运的尽头冷漠地等待着你的“死而后已”。

我碰巧能够对号入座上面这个例子里的“你”。十六岁那年,我有幸通过两个特殊的事件接收到震撼的“神谕”。第一个是世界性的大事件,它发生在1980年4月16日,也就是我十六岁生日过后的一个星期。那一天晚上,家里那台十二英吋黑白电视机的屏幕上出现了成千上万的民众在巴黎蒙巴拉斯区的街头为萨特送葬的场面。当时我正痴迷于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那壮观的场面更让我震撼于“存在”的意义和魅力。通往必然王国的道路顿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将人生贡献给文学,要用写作服务于社会。而第二次“神谕”乔装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它出现于1980年10月12日,与前面那个大事件相距正好半年。我当天日记的第一段全文如下:“在黑市书场购得格兰宁的《奇特的一生》。在新华书店购得一本《生物数学入门》和一本《数量遗传学原理》。”

四十二年后的今天,从这于无声处的文字,我听到的是又一声震撼命运的惊雷。

《奇特的一生》是一部传记文学作品,译自俄文。传主柳比歇夫是一位苏联科学家。二十六岁生日那一天,他在世界大战的战壕里对时间的流逝产生了极度的恐惧。接着他突发奇想,想通过记录自己每天使用时间的明细来实现对时间的掌控。这奇想的结果就是一部以“时间统计法”为核心的日记。以这跨度为五十六年的日记为素材,传记作家让传主“奇特的一生”再现于激情的文字。这种再现彻底改变了阅读者与时间的关系。

我的阅读从10月28日开始。从第二天日记的第一段,读者就能够清楚地知道这部作品在我这个已经非常珍视时间的中国少年心中掀起了怎样的波澜。“越来越多的事实使我对这位‘社会帝国主义’国家的唯理主义者产生了好感!”我在那一段的结尾处这样写道。而用来结束当天日记的那个问题更是清楚地暴露出十六岁的激情:“我问自己,是否也能对时间来一番统计呢?”

我的时间统计从1980年10月30日开始到1981年1月25日结束,一共持续了八十八天。与柳比歇夫的五十六年相比,这八十八天当然只能算是沧海一粟。而我也只是统计了部分课外时间的消费,其简略和草率甚至与蜻蜓点水都无法相比。但是对我个人来说,这洋溢着青春喜悦和文学狂热的八十八天却是一份天赐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短期效益,让我顺利地走过了人生旅途中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也确保了丰厚的长期效益,为我随后的人生旅途奠定了理性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双层基础。

▲《奇特的八十八天》刊于本月《作家》杂志。

在日常生活中,我有遵守时间的习惯和吝惜时间的癖好。在文学创作上,精准的时间线条是我所有作品的重要美学特征,一些评论家还因此给我贴上了“时间哲学家”的标签。毫无疑问,没有那十六岁的激情,我与时间不可能建立起如此亲密的关系。

我已经将全部八十八则时间统计整理出来,作为一份特别的文学史资料,交由《作家》杂志发表。这里特选出其中五则,与《深港书评》的读者分享。从这些遥远的断片,读者应该能够感知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一个冬天,哲学、数学、史学、文学……或者说知识本身吧,是如何借助“时间”这把最锋利的刻刀在北纬28度与东经113度的交汇点上激情地雕塑着这个十六岁的中国少年和那个未来的中国作家。

■一九八零年

11月8日 星期六 晴

上午

十分钟英语:复习课文。

二十五分钟海涅《论浪漫派》。

下午

十分钟《论浪漫派》。

十五分钟《文汇报》:楼肇明“朦胧美”一文。

晚上

二十分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一小时《文汇增刊》第六期。

十分钟唐诗:读张继《枫桥夜泊》。

共计两小时二十分钟。

(当天另记:“我对今天的结果感动寒心。时间去往何方?虽然有客观原因……不要抛下我,时间!”)

11月10日 星期一 晴

上午

两小时十五分英语:复习“关系代词”,学习“分词”。

四十分钟诗:抄录四首拜伦的早期作品。

五十七分钟高等数学:复习“定积分”。

下午

二十三分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十五分钟诗:试图写一首“春”。

晚上

十分钟英语:复习语法。

三十分钟《人民教育》杂志:阅读及抄录。

二十分钟数学:做几个习题。

二十分钟物理:复习“开密勒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

五分钟英语:课文。

十分钟唐诗:读王昌龄《闺怨》。

共计六小时十分钟。

(当天另记:“在东塘看到十八日到二十四日在展览馆举办全国书市的广告,甚喜。”)

11月18日 星期二 晴

上午

十分钟高等数学:复习“区间套定理”。

五分钟《欧洲哲学史上的人道主义》(作者:邢贲思):读于去书市的途中。

下午

两小时杂事:包括读《爱因斯坦文集》、读《人是机器》和给许良英写信,求《爱因斯坦文集》第一、二卷。

晚上

一小时四十分高等数学:又复习了“微分”等。

共计三小时五十五分。

(当天另记:“上午七点四十五分出发去书市,乘七路转一路公共汽车来到展览馆。其时大门紧闭而读者颇多,均站在户外。九点多钟,群众置‘需购票入场’的苛令不顾,一拥而入。妙!我这无票者也混进去。拥挤、嘈杂都忍受了,因为希望有好书。结果购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三人书简》《人是机器》三本,价仅过三元。”)

11月21日 星期五 晴

上午

四十分钟英语:“情态动词”。

四十五分钟读书:《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以及《李斯特论肖邦》(共读三页),其中有一句话好得很:“天才实际上是‘质’的现象,根据作品的数量和大小来估计天才是不会正确的。”

一小时高等数学:复习“导数的应用”及“泰劳余项”等。

三十五分钟《光明日报》(在公共汽车上读):“矛盾必分主次方面探讨”等文。

二十五分钟《人是机器》(拉.梅特里著):我决定读两遍以上。

五分钟文学:巩固《陈情表》(李密)。

中午

十分钟生物:复习“ATP及ADD”等。

下午

三十五分钟数学:王元著《谈谈素数》。

十五分钟化学:复习“乙醇”。

二十五分钟英语。

十分钟《参考消息》:“里根小传”等。

晚上

十分钟化学:复习“铁”等。

十分钟生物:复习“同比作用”。

十五分钟英语:复习第十一课。

十五分钟高等数学:复习“极值”。

十二分钟《文汇报》。

共计六小时零两分钟。

11月26日 星期三 雨

今后的统计均以“分”做单位。

上午

十五分钟英语:复习语法。

十分钟《健康之友》杂志:读了一些长寿老人的经验以及一篇关于性知识的文章(说这真不好意思!)。

十五分钟《红楼梦》第九回。

四十分钟《自然科学史》:关于“阿基米德”“亚里士多德”等。

八十五分钟高等数学:完成预定任务并读了几页下册。

三十分钟《红楼梦》第十、十一回。

四十五分钟物理:复习并做完关于“圆周运动”的选择题。

下午

三十分钟 《人是机器》:第一遍读完。结合前几天的统计,这第一遍阅读的时间大致是三小时……考虑星期日开始读第二遍。

六分钟小小说《恋人之死》:叙利亚式的。

三十四分钟化学:复习“醛”“酮”“胺”“酰胺”“氨基酸”等。

晚上

九十五分钟复习化学、英语、物理、生物等课程:仅限于看一遍书。

十五分钟《李斯特论肖邦》:关于那富于民族风格的“波洛涅兹舞”的介绍。

共计四百二十分钟(七小时)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APP)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