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能火多久?

读特记者 邓晓偲
2020-08-10 18:00
摘要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舆论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将莫言推至神坛,可是小说之外,阅读他的这些演讲,我们或许会发现,对有些作家而言,诺贝尔文学奖只不过是一次寻常不过的加冕

莫言作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级作家,可谓是火遍了大江南北,他获诺奖后甚至是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莫言摆脱了现实主义的窠臼,演绎出驳杂怪异的记忆和叙述流程。”如评论家王德威所言,从天堂到茅坑,从正史到野史,从主体到身体,莫言以荤腥不忌、百味杂陈的写作姿态,以及充满瑰丽文采与奔放想象的文字象征,展现出一位世纪末中国作家的独特情怀。

这8年来,公众对莫言的关注度与热情也不曾褪减,社会各界和读者对莫言仍旧充满期待,但对莫言的理解和关注终究要回归文学。去年,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了莫言短篇小说精品系列(共六册),集结了创作起步至2012年走入诺贝尔文学奖殿堂期间的全部短篇小说近80篇;今年八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推出了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部小说《晚熟的人》,从历史深处到当下现实,从开天辟地到气象万千。他依然是读者熟悉的那个莫言,带给我们陌生全新的阅读体验。

但演讲,或许是比小说更加清晰、直白的表达。其实在《晚熟的人》出版前不久,《莫言演讲全编》(《讲故事的人》《我们都是被偷换的孩子》《贫富与欲望》三册)也由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低调出版,这也是莫言演讲作品首次大规模集结编选了莫言在过去25年来的106篇演讲。这106篇演讲涵盖了莫言走上文学道路的初衷、他的文学理念、他对自己作品的深入解读,以及他对社会和文化的深邃思考,还隐藏着莫言为何能走上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的秘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舆论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将莫言推至神坛,可是小说之外,阅读他的这些演讲,我们或许会发现,对有些作家而言,诺贝尔文学奖只不过是一次寻常不过的加冕。

莫言能火多久?当一个作家能清醒多久,能够知道自己的来路与归途,始终明白自己身上的使命,知道自己应该关注什么、书写什么,我们对他的关注就始终能够持续多久。

“莫言演讲全编”(共三册)

《讲故事的人》

《我们都是被偷换的孩子》

《贫富与欲望》

莫言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

2020年5月

■为了过上“一天三顿吃饺子的幸福生活”而写作

在《讲故事的人》中的多篇演讲里,莫言常常从自己的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讲起他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他在高密农村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这片土地培育了他的文学创作灵感,更是他多数小说的创作素材来源。在《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里,莫言讲述起年幼辍学的经历给予了他亲近自然和徜徉在幻想里的自由;在《福克纳大叔,你好吗》,莫言讲述了如何从福克纳的创作中得到启示,将高密东北乡变成自己的文学王国;在《我为什么写作》里,莫言坦承自己最初是为了过上“一天三顿吃饺子的幸福生活”而写作:

“我是一个在饥饿和孤独中成长的人,我见多了人间的苦难和不公平,我的心中充满了对人类的同情和对不平等社会的愤怒,所以我只能写出这样的小说。当然,随着我的肚子渐渐吃饱,我的文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渐渐地知道,人即便每天吃三次饺子,也还是有痛苦,而这种精神上的痛苦,其程度并不亚于饥饿。表现这种精神上的痛苦,同样是一个作家的神圣。”正是这种对文学、对人、对生活的真诚,对故乡的热忱,使得莫言的笔下的人物和故事具有了丰富而生动的内涵和打动人心的力量。

■作家要触及人的灵魂,触及时代的病灶

莫言也曾多次谈起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和他朴实而深刻的文学观:“站在人的立场”“把所有人当成人来写”“作为老百姓写作”“触及人的灵魂,触及时代的病灶”;而做到这一切的方法,是“用耳朵阅读”“贴着人来写”“借助想象力,赋予小说独特的气味”等等。莫言在《我的文学经验》《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等多篇演讲里细致而全面地和读者分享了他写作的经验和方法。

莫言的文学观也是建立在自己对自我、对社会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正是在这样对人的普遍而辩证的同情和悲悯、对自己的严厉审视下,他写出了关于计划生育问题的《蛙》,深刻剖析刽子手心理的《檀香刑》,关于农村改革过程中食品安全问题的《四十一炮》,关于腐败问题的《酒国》,经历过半个多世纪苦难的母亲的故事《丰乳肥臀》,还有执着的单干户蓝脸的故事的《生死疲劳》等等。这些人物的原型都来自莫言生活的故乡,但又鲜活而丰富,仿佛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借由这一个个人物的故事和他们的眼睛,莫言写出了近一个世纪中国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个人的历史。

在这三部演讲集里,莫言对自己的十一部长篇小说、一些中短篇小说的创作缘起,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及小说背后的故事也做了细致而深入浅出、趣味盎然的讲述。这些演讲可以和长篇小说形成极佳的对照阅读。藉由这些演讲,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莫言长篇小说的丰富内涵,以及莫言在创作生涯中不断寻找自己的声音,求新求变的过程。

■远离马尔克斯和福克纳两座灼热的高炉

在这里演讲里,尤其是《我们都是被偷换的孩子》一书收入的篇目中,莫言集中和读者分享了自己通过阅读,从国内外文学大家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寻求共鸣,借鉴方法,并最终沉淀为自己的精神养料的经历。

莫言开始写作的时期正是外国文学被大量翻译引进的八十年代,莫言在多篇演讲中提到自己是如何从如饥似渴阅读外国文学,学习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到“远离马尔克斯和福克纳两座灼热的高炉”,从中国传统小说和民间文学中找到自己的声音过程。

而这种远离并不是将东西方文学传统对立起来,“被偷换的孩子”这个概念就来自莫言极为崇敬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同名小说,这个意象取自欧洲民间故事“戈布林的婴儿”,莫言以此来反思我们当代人是否还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也借此提出文学的功用之一是唤醒人们的纯净之心和勇气;《一个人的圣经》《让我受益匪浅的韩国小说》《试论文学创作中的九大关系》等演讲分享了莫言如何从阿摩司·奥兹、帕慕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布尔加科夫等外国文学大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们理解和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并深入讨论了文学与政治,与生活,与作家等之间的关系。此外,莫言从翻译角度出发的几篇演讲,则向读者展示了他的作品被译介、走向世界的过程,以及不同民族或国家的文学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交流。

■“悠着点,慢着点,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

在自己的文学历程和人生经历之外,在更多的演讲作品里,莫言立足当下,放眼世界与未来,对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文明的交流与传承等问题展开了自己的思考,表达了他作为一个作家对时代的担当。这些演讲中有谈论文学与青年,与影视,与互联网关系的,如《文学与青年》《细节与真实》《文学个性化刍议》等;有站在亚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高度,探讨文化交流、继承与创新的,如《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只有交流,才能进步》等;还有如《悠着点,慢着点:“贫富与欲望”漫谈》《东航西渡》《儒学与佛教》《我们的亚洲》等演讲,以及最新收录的莫言2019年在爱奇艺世界·大会网剧论坛上的演讲《老作家与爱奇艺》等,则展示了莫言对于人类命运和文明的思考,以及技术进步对于当下写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尤其在《“贫富与欲望”漫谈》一篇中,莫言提出了人类贪欲的膨胀带来的环境污染、食物浪费、科技的病态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并提醒人们“悠着点,慢着点”。

(晶报供稿)

编辑 贺曦

(作者:读特记者 邓晓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