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自我身份,移民作家永恒的主题

张艾茵
2020-08-08 08:31
摘要

从《解说疾病的人》《不适之地》两个短篇小说集,到《同名人》和《低地》两个长篇作品,拉希莉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孟加拉裔的二代移民,这与她自身的身份极为相似

2000年,32岁的裘帕·拉希莉(又译作茱帕·拉希里)凭借处女作、短篇小说集《解说疾病的人》获得普利策小说奖,成为最年轻的获奖者,一时之间备受瞩目。

因为她“在情绪刻画中所展现的极致细腻的方式”,也因为身份属性问题,再一次把移民文学和离散叙事的主题引入大众视野,她也是继奈保尔、萨尔曼·鲁西迪之后,又一位广受赞誉的印度裔英语作家。

与另两位男性作家更为宏观的视野不同,裘帕·拉希莉把笔端伸向了最为日常的生活本身,用极为细腻的文字书写两性关系,并通过个体情感的输出延展到身份困境的思考,所以,她的作品跨越了地域和国籍的距离感,几乎不会产生阅读门槛。

从《解说疾病的人》《不适之地》两个短篇小说集,到《同名人》和《低地》两个长篇作品,拉希莉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孟加拉裔的二代移民,这与她自身的身份极为相似。

1967年生于英国伦敦的印度移民家庭,幼年迁居美国罗得岛,虽然已经完全融入西方的生活方式,却摆脱不掉骨血中的集体记忆和东方家族的脐带,因为父母一代的生活痕迹,也因为面孔上的差异性,自我身份的探寻必然成为所有移民作家不可能绕过的母题,只是拉希莉摒弃了宏大的叙事,让她笔下的故事更像耳边的呢喃,撷取艾丽丝·门罗一样的琐碎片断,调动迈克尔·翁达杰一般的情绪联动,阅读她的小说,就像与那些陌生又熟悉的男女擦肩而过,总会留下淡淡回味。

《解说疾病的人》 

[美]裘帕·拉希莉 著 

卢肖慧 吴冰青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0月版

包含了九个短篇故事的《解说疾病的人》,可以说是作家的一鸣惊人之作,也是奠定其文学风格的起点。小说的取材大都是家庭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是不同身份的人无意间的相遇,是平淡生活中的一点涟漪,却引发了情感上的决堤,又转瞬即逝。即将分崩离析的夫妻因为一场停电事故一度拾回了旧时温情,却在最后一刻互相抛出了利刃(《停电时分》);熟读美国历史的二代移民少女从经常来访的父母友人身上窥见到故土情怀,却发现这与她当下的生活无关(《柏哲达先生来搭伙》);为医生和病人搭起翻译桥梁的男人成为了偷情太太的告解对象,却惊觉自己一直以来都是情感交流上的失败者(《解说疾病的人》);因为难民身份沦落为看门人的老妇终于拾回一些体面人的尊严时,却被所有的居民赶出了大楼(《真正的门房》);勾引有妇之夫的年轻女孩内心没有道德的审判,却因为一个小男孩对“性感”的解读突然领悟到欲望的真相(《性感》);身处异国他乡的印度主妇和单亲家庭里的男孩在一段短暂的相处中旁观着彼此的孤寂,拥有相同的心境却没有能够进入彼此的路径(《森夫人》);一对新婚的印度裔年轻夫妇因为在美国新房中如何处理前任主人留下的宗教物品而产生争执,最终男方开始重新审视文化价值和爱情婚姻的意义(《福佑之宅》);患有“怪病”的孤女被亲戚抛弃自生自灭,在意外怀孕的极致刺激下找回了自我意识(《比比·哈尔达的治疗》);独居的西方老人遇上东方的年轻租客产生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碰撞,多年以后扎根在这片土地不再年轻的东方人对故乡的认知有了一份新的感悟(《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

这些故事里的人物大多拥有印度裔的身份,有因为各种原因离开故土在异国打拼的第一代移民,也有从出生就生活在西方的二代移民。他们的经历或多或少都与身份的自我认知相关,在表面的风平浪静下,隐藏的开关一旦被碰触,就会打开情感的缺口,而拉希莉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她能够轻松地抓住人类的共有情怀,又用短篇的体量,让情愫萦绕不散,充满余味。

《解说疾病的人》之后的《不适之地》一脉相承了作家在短篇小说的精湛之处,而在此期间,她也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创作,先后完成了《同名人》和《低地》两部作品。

《不适之地》 

[美]裘帕·拉希莉 著

 施清真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3月版

相较于短篇的余味,拉希莉的长篇多了一份厚重,她可以用更多的笔墨着重在人的起伏变化上,不再留恋片断,而是通过书写人的一生来完成一场充满宿命感的仪式。在《同名人》中是被父亲命名“果戈里”的二代移民“尼基尔”通过对自己名字的选择,展开了个体自我认知的反思;在《低地》里是出生在加尔各答的两兄弟在成长路上背道而驰的选择——哥哥苏巴什远赴外国且认同了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弟弟乌达安选择留在故土投身革命并为之付出性命——搅动了个人和身边人的命运走向。不难看出,前者是一次被动的回望,一种接纳和一份和解,而后者是一次主动的选择,一种必然和一份无奈。这两本时隔十年的作品也恰巧反映出作者创作心态的变化,从对身份的认知到命运无常的思考,跳脱出身份的局限性,回归于个体内在的探寻,让环境和际遇都变成了背景的底色,让人本身的故事不只停留在身份上,这也再次体现出作者不想仅仅被定义为移民作家的态度。

《同名人》 [美]裘帕·拉希莉 著 

吴冰青 卢肖慧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可以文化 

2019年5月版

裘帕·拉希莉作品 《低地》 

[美]裘帕·拉希莉 著 

吴冰青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可以文化 

2019年8月版

在《同名人》中拉希莉曾经写到“身为外国人,本身就是某种终生未了的妊娠——一种永无休止的等待,一种无法摆脱的负担,一种长相伴随的郁闷。”而这也成为了她创作的根基,成为她文学的母题,可是显然拉希莉并不想止于此,20年来,从短篇到长篇,再到近年来的《另行言之》和《书之衣》两部随笔集,拉希莉并不算高产,却是一个稳扎稳打和不断尝试改变的作家,这点也让我们尤为期待,在完成身份的书写,完成自我的和解后,未来在文学上是否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编辑 高原

(作者:张艾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