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四链”深度融合 推动深港合作迈向新台阶|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专家谈
深圳特区报
2023-04-11 10:20

创新链、人才链及资金链要落地于产业链,香港在人才链和资金链方面优势明显,深圳在产业链、创新链方面优势比较突出,要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打造深港新型合作关系。

当前,深港合作向战略纵深发展,在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旅游消费、国际教育、口岸经济及先进制造业等诸多方面合作交流,形成了“多位一体”的合作局面。未来,深港合作应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发力,在城市建设方面加快协同,以科技+文化为驱动共建全球文化新中心。

一、深港合作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

香港与深圳同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同宗同源、血脉相连,深港合作是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深圳的发展得益于新一轮的产业大转移,一批港资企业跨越深圳河来到新建的经济特区,为深圳发展注入动力,尤其是香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北上和深圳劳动力优势进行有效嫁接,形成了“前店后厂”的港深发展格局。

随着深港两地产业转型升级,合作交流不断向纵深推进,尤其在成立前海合作区之后,为香港现代服务业赋能深圳、深圳支持港人港资港企提供了发展舞台,为了更好地对接香港,2021年前海合作区总面积将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扩张幅度超7倍,为深港合作注入新的动能。《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明确提出“加快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引导技术、人才、设备及资金在深港两地优化配置。此外,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为加强两地科技合作和助力香港青年创业就业,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上不断创新。比如,通过改革“五流四制”(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和法制、税制、科研体制、园区管理体制)来推动创新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动。

深圳各区也在努力探寻与香港的合作空间。在教育领域,龙岗区推出了“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以深港合作为特色,紧紧抓住香港打造“东部知识及科技走廊”机遇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为了推动香港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及鼓励科创企业跨越“达尔文之海”,宝安区创设了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为了深港在经济、社会民生等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合作,深港口岸经济带罗湖先行区为深港两地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为了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吸引香港优质资源,盐田区设立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

二、拓展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

2022年7月,香港创新科技局正式更名为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说明了香港“再工业化”的决心,这也是香港借鉴新加坡保有一定比例制造业的经验所致。香港的“再工业化”不是简单地提升工业占比,而是要从两面发力:一方面借力深圳,深圳制造业基础雄厚,拥有完备的产业链,尤其是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实力突出,是世界知名的“硬件之都”;另一方面,香港要发挥自身的科技研发实力,在香港科学园、将军澳工业园、河套合作区等地持续发力。同时,深圳在发展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上,需要与香港通力合作。因此,香港往“二产”回归、深圳朝“三产”跃升的双向奔赴,在前海、河套、北部都会区等地形成了交汇,在这里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也代表了深港产业的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次第花开”。

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向就在于服务型制造,在采购、制造、运输、交易、交付等环节进行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比如外贸商和跨境电商需要对接下游需求,将需求反映到制造环节,贸易后置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加速推进智能制造。加大产业数字化是智能制造的另一种表达,对现有的工序进行优化升级,比如提升良率或机器代人。通过AI、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嵌入制造过程,通过跨产业、跨产品开发新市场和新模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前海、河套等地开辟新的应用场景,积累经验并推而广之。加大布局产业孵化器与加速器。2022年,香港5所大学跻身世界百强、两院院士逾40人、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孵化”和深圳“加速”成为产业链和创新链协作的共赢模式,让更多的独角兽企业在深圳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三、探索合作区管理新机制

为更好推动深港合作,提高合作层次和水平,建议设立“深港特别合作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在这个合作区里商事主体实行国际通用规则,无缝对接国际市场,区域内所有商事主体一视同仁,GDP和税收两地协商分成。并且,实施“半封关”管理,即对于进入合作区的人不做监管(或者备案管理),但是出合作区的人需要审核、监管,同时对进入合作的人设定一个合理的时间期限。如此,提高全球高端要素的吸引力,比肩“硅谷”成为全球创客中心,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最好的区域之一,助力大湾区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合作区将会推动深圳国际化、现代化进程,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区,也必将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产业融通、制度创新的新高地。

四、形成新型“前店后厂”模式

这里“深圳制造”中的“深圳”,主要指宝安、龙岗、龙华等制造业强区,其中位于宝安的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是承接香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新型“前店后厂”,即香港方面各类机构为了利用深圳制造业和成果转化的优势,可以在深圳设立“分园”“分区”,深圳方面可以在香港设立“离岸研发中心”,互为条件、互为因果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创新链、人才链及资金链要落地于产业链,香港在人才链和资金链方面优势明显,深圳在产业链、创新链方面优势比较突出,要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打造深港新型“前店后厂”关系。

纵观深圳各区与香港合作的平台,河套合作区聚焦科学技术创新,罗湖专注于口岸经济,盐田沙头角侧重旅游消费,而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满足了香港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有实力将香港科技创新和深圳制造业紧密连接到一起。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所在区的制造业基础雄厚,拥有大湾区最好的产业生态,与香港产业互补性很强。而且前海扩区后,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有一部分在前海合作区,加上前海政策赋能,双方完全有条件探索出适合香港创新+深圳制造的新型合作关系。同时,在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内深港双方可以开展联合招商,向全球推介合作区的优势与魅力,将其打造成香港走向内地的第一阵地和内地与香港谋合作、促发展的最佳窗口。

五、打造科技+文化驱动的全球文化新中心

当前,全球的文化中心正发生着转移,传统文化重镇假如没有科技力量的加持,很可能会在新一轮文化中心竞逐中落于下风,能成为全球的文化重镇的地区均表现为科技+文化的双重属性,比如传统文化中心纽约、伦敦等城市加入了数字文化元素(传媒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才保持住了新媒体中心的桂冠。硅谷成为全球文化中心的新贵,也是科技+文化“东岸模式”深耕的结果。近年来,香港的国际文化中心地位有所下降的重要原因,一是文创产业GDP占比较低,二是香港的科技元素也不够明显。香港要想成为全球文化重镇,需要把握文化发展大潮,即科技+文化的双轮驱动。

深圳经过四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成为了国际知名的科创之都,其背后的支撑力量就是文化力量。但是,深圳的文化属性相比香港而言,不足以支撑建设全球文化重镇,而香港和深圳可以携手打造全球文化新中心。2022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发布了其《全球创新指数(GII)2022》(第15版)报告中,在科技集群TOP100中,深圳-香港-广州位居第二,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不断涌现,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创新能力得到全新提升,说明深港已经具备了建设全球文化中心的重要条件。围绕着科技创新,深港两地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发明专利、PCT国际专利有效申请量均居全国前列,需要打造一种全新演绎的湾区文化作为大湾区成为世界级湾区的支撑,香港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深圳的创新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基础和前提。深港联手打造全球文化新中心,既是“一国两制”的生动实践,也是“文化自信”的精彩演绎。(杨海波)

(作者系深圳市深港澳合作创新研究会会员、深圳市宝安区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

(原标题《促进“四链”深度融合 推动深港合作迈向新台阶》)

编辑 高原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