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情怀在深圳实现!来文博宫领略传统射艺的力于美
深圳晚报记者 白雪 实习生 李诗霆 /文 严文婷 /图
2023-04-08 11:20

张臂拉弦、瞄准、放弦、伴随着耳边“嗖”一下的破风声,8米开外,四五支箭矢穿过深圳文博宫角落一处幽暗的长廊,眨眼间便嵌在了箭靶上。与现代反曲弓射箭不同,眼前这帮射箭者没有纷繁复杂的射箭装备,手里只拿着一把简单的长梢弓。他们身上穿着的并非运动服,而是不同制式的汉服。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射箭者们一套汉服、一把长梢弓,除了快、准、狠之外,又多了一丝从容不迫的君子之势。

射艺爱好者练习射箭(从左至右依次为绿叶、六月、徽羽、刀刀)。 射艺爱好者六月张弓搭箭,蓄势待发。

圆武侠梦 因汉服结缘传统射艺

每个周日的14时以后,深圳文博宫附近的一处窄巷内,都会准时响起长箭入靶的重击声。在这里,射箭者们按轮次上前射箭,经验更丰富的同伴就在一旁为新来的射手们纠正身姿。身着紫色唐制下裙的女孩刀刀在张弓时因力量不足而稍有发抖,一名同伴耐心地说:“可以尝试找准发力的力线,找到瞄准点后才能更加稳当、轻松。”

在射艺社团鸣镝卫的队伍里,女性射手占比不少。刀刀说:“很多女孩一开始是因为对汉服感兴趣,了解汉服文化后又开始对传统射艺感兴趣,才开始学习。”刀刀说,当初在汉服活动上看到了鸣镝卫的传统射艺表演,便被他们射箭时的专注和力量感所吸引。“女孩也有武侠梦。”

鸣镝卫创始人之一的无双介绍,传统射艺被先秦儒家更是将射箭列入“六艺”之一,因此传统射艺的文化性和历史性十分厚重。传统射艺通过汉服吸引了很多年轻女性,同时还有本身对于传统射艺感兴趣的深圳年轻人找到了鸣镝卫,想要学习这门技艺。

资深教练 射艺切磋以“箭”会友

目前,传统射艺仍属小众运动,大多数人想到射箭,第一反应是现代竞技反曲弓。反曲弓结构复杂,由弓把、弓片、瞄准器、箭台、箭侧垫、弓弦等配件组成,是奥运会比赛项目的现代用弓之一,而传统弓仅由弓体和弓弦组成,结构简单。

“两种弓箭各有难点,传统弓器材很简单,却是最不容易上手的。”说这话的人是资深射箭爱好者郭昱麟,他经常来深找鸣镝卫的成员切磋射艺。

郭昱麟练习反曲弓和传统弓超过十年,是香港射箭协会的持证教练。在郭昱麟看来,器材、心态、技法的不同使得练习传统弓远比反曲弓更难,有时甚至要翻阅射艺的古籍才能提升技法。“最开始接触传统弓我上不了靶,练习2年后才能稳定射中靶。”在这个过程中,郭昱麟还去了广州,还到东亚国家学习传统射艺知识。

为了巩固自己的传统射艺技能,他也经常来鸣镝卫一起练习射艺。在他看来,传统射艺与现代射箭有相通部分,学习传统射艺不仅可以提升现代反曲弓技能,同时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我的背包里随时都放着一身汉服,穿着汉服拿起传统弓射箭,整个人其实会更加自信、有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郭昱麟说道。

青年热捧 从热爱汉服到爱上射艺

2012年,射艺爱好者残骑、无双等人因为对汉服文化、传统射艺的兴趣,自发在汉服深圳下设的兴趣小组,给成员系统性讲解传统射艺的礼仪、技巧等等,鸣镝卫也成了许多深圳青年在工作之余,结识同伴、组局练习的平台。除了练习,鸣镝卫的成员们也会参加比赛和表演。不少汉服爱好者们都是通过鸣镝卫花朝节巡游的箭阵表演中看见了传统射艺的魅力,同时也有人参加广东省射箭联赛、大湾区射箭公开赛等等,与高手同场切磋拿下好成绩。

无双介绍,成立鸣镝卫,希望传统射艺作为君子六艺之一,能够保持传承,与传统民族服饰汉服一样,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认可。无双提到,目前鸣镝卫的教学课程也需要从古籍中寻找先人对射艺的经验与技巧,明代《射学指南》目前也是鸣镝卫的教学大纲之一。

“鸣镝又称响箭,是飞行时会发出声音的一种箭矢,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而‘卫’则沿用了明朝时期以卫所称呼不同部门的习惯。”无双向深晚记者讲解了鸣镝卫名字的由来,他们期待着传统射艺也能像“响箭”一样,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原标题《深圳年轻人爱弯弓射大雕 从汉服到射艺 年轻人把传统文化融入了日常爱好》)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高原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白雪 实习生 李诗霆 /文 严文婷 /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