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陶生帖》

吴练
2023-04-03 08:19
收录于专题:临帖笔记
摘要

《陶生帖》正是蔡襄的散卓笔书写的草书尺牍,此帖潇洒秀丽,刚柔并济,顿挫分明,从容大度兼具晋宋两朝神韵,乃蔡襄书法中最奔放且最具代表性之作,“可骇可喜”是其书写后的心境,也是其甚为得意之自我评价。

《陶生帖》

原帖尺寸:纵29.8厘米 横50.8厘米

临帖尺寸:纵31.2厘米 横43.8厘米

释文:

襄:示及新记,当非陶生手,然亦可佳。笔颇精,河南公书非散卓不可为,昔尝惠两管者,大佳物,今尚使之也。耿子纯遂物故,殊可痛怀,人之不可期也如此。仆子直须还,草草奉意疏略。五月十一日,襄顿首。家属并安。楚掾旦夕行。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依仁(安)里赤湖蕉溪,今福建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和茶学家。

天圣八年(1031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和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泉州、福州、开封、杭州知府。治平四年(1067年)去世,年五十五赠少师,谥号“忠惠”。

蔡襄为人正直,直言敢谏,奏疏以天下安危为要,恳切中见忠诚,认为国之安危取决于人事,君主要知人善任,辨别邪正,在《国论要目》一文中提出:择官、任才、去冗等改革主张。

蔡襄在民间口碑极佳,任官期间,以民生为本,戒除陋俗,倡绿植,于福州至泉州、漳州七百余里大道两旁栽树植树林。民谣曰:“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晚年辞官回乡,专心研究茶学。

蔡襄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蔡襄为宋四家之首,一是年长,一是其人格魅力。其胞弟蔡京书法亦佳,其官位更高,先后四次任宰相,然人品不佳,逐利而为,为敛财改盐法与茶法,铸币,对社会危害甚大。亦有说“宋四家”原为蔡京与苏、黄、米,因其恶名,时人故弃之。

《陶生帖》为草书尺牍,写于皇祐三年(1051年),是蔡襄书法鼎盛时期的力作,潇洒遒劲,颇得晋人风韵,疏密轻重,抑扬顿挫,一气呵成,柔中见刚,取法高古,亦有谦和之君子风度。

此帖以宋代出现的无心散卓笔书写,散卓笔,因为宋宣周诸葛氏创制,亦称“诸葛笔”。此笔长一寸半,散毫、虚锋、无心、耐用。帖中亦有记述。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云:近岁蔡君谟又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亦自成一家。

蔡襄自谓:“每落笔为飞草书,但觉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殊可骇也,静而观之,神情欢欣,可喜耳。”

苏东坡称:“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东坡题跋)

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陶生帖》正是蔡襄的散卓笔书写的草书尺牍,此帖潇洒秀丽,刚柔并济,顿挫分明,从容大度兼具晋宋两朝神韵,乃蔡襄书法中最奔放且最具代表性之作,“可骇可喜”是其书写后的心境,也是其甚为得意之自我评价。临此帖略有“烟云龙蛇,奔腾上下”之感受,然难得其韵。

《陶生帖》流传至今已九百多年,经多人收藏,保存完好。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原标题《蔡襄<陶生帖>》)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詹婉容

(作者:吴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