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湾区 042期 | 深圳郑毓秀:璀璨人生与黯淡尾声
晶报APP
2023-03-31 09:30

■蔡登山

郑毓秀(1891-1959),广东宝安(今深圳)人。祖父郑姚,在香港经营地产兼营造业而成为大商人。父亲郑秉义,在清政府户部任官。母亲出身将门,受过良好教育。一八九七年,郑毓秀随家人迁居广州,并在广州入私塾读书。其间,坚决反对缠足而获成功。

郑毓秀博士毕业照

一九〇三年,随母亲去北京,入北京崇实女校接受新式教育。一九〇四年,十三岁时祖母为她与广东巡抚的儿子订亲,但当她打听到对方是纨绔子弟后,于是向父亲要求解除婚约。随后郑家搬至天津,入美国教会办的中西女校读书。此时郑毓秀结交下不少天津、北京的朋友,当得知革命党人在日本活动十分活跃的消息,她要求父亲同意她赴日留学。

一九〇五年,郑毓秀赴日,其实并未入学,只在神户找到并加入同盟会,一偿她革命救国的宿愿,当时她只有十五岁。

一九〇六年秋,她返国并被任命为同盟会京津地区联络员,负责传递情报、接送革命党人、秘密运送炸弹进京等革命活动。一九〇七年,郑毓秀加入以专门刺杀清廷要员为目的的“敢死队”,也是其中唯一的女性。一九一〇年,她帮助进京行刺载沣的汪精卫运送炸弹。

年轻时的郑毓秀

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后,郑毓秀积极响应,踊跃参加醖酿在天津起义的活动,为革命党人秘密运送军火、传递情报等。

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六日,郑毓秀组织革命党十二人行刺时任清廷内阁总理的袁世凯。十天后,郑毓秀又加入行刺宗社党核心人物良弼的暗杀活动。前者败于事前联络不周,此次吸取了刺袁行动失败的教训,派革命党人彭家珍接近良弼,然后近距离将其炸死,当然彭家珍当场也炸得粉身碎骨。这种冒险犯难的胆识和气魄,使她赢得“女丈夫”之誉。

一九一二年二月,郑毓秀等人联络各女子团体在南京开会,决议组成“女子参政同盟会”,“要求中央政府给还女子参政权”,之后“女子参政同盟会”在郑毓秀、唐群英等人的领导下,围绕女子参政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四月一日,郑毓秀又与潘连璧、伍崇敏等人在天津创办《女子国学报》半月刊,以提倡国学,发达女权,辅助共和为宗旨。八月,郑毓秀在北京创办《爱国日报》,抨击时政。

一九一三年底,郑毓秀乘船与吴稚晖等人前往法国,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欧洲留学生涯。一九一四年春,郑毓秀取法文名苏眉(Soumay Tcheng),在巴黎索邦(Sorbonne)的一所女子中学学习法文。同年,考入索邦大学(巴黎大学的前身)攻读法政专业。

郑毓秀与李石曾合影

郑毓秀家境富裕,又领有公费,自然不同于一般留法的“勤工俭学”者。她在巴黎市区克莱松街六号有间十分宽敞的大屋,类似中国传统的三合院,还带着管家董五和厨子韩、李两女仆,其住所名曰“郑公馆”,座上宾客常满,也是昔日革命同志王宠惠、张静江、李石曾、胡汉民常常集会之所。后来因欧战影响,法国物价高涨,她的留法公费又积久未发,还是王宠惠转托当时在法国的李晋去电王正廷,向北京当局的教育部交涉,结果一次汇到与美金两千元等值的法郎,生活问题才获得改善。一九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郑毓秀以一向在法国从事国民外交的影响力,应召回国,报告欧洲战况,并联络中国与同盟国的关系,促使共同抗击德国。经过三年苦读,一九一七年郑毓秀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巴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并且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一九一九年一月巴黎和会期间,郑毓秀被任命为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成员,担任联络和发布新闻工作。她是代表团中唯一的女性,也是中国外交史上的第一位女性人物。西方列强操纵的巴黎和会欲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全数移转给日本,郑毓秀组织留学生到中国代表团驻地游行、请愿,要求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由于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和约的压力很大,北京政府便把签字与否的责任推给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团团长、外交总长陆征祥。

应否签字,一度困扰着陆征祥等代表团成员。如果签字,山东恐无收回之日;若不签字,又担心会得罪列强,更担心因此而不能加入国际联盟。因此陆征祥去电北京,请示应否签字。他建议政府:“隐忍签字,而将山东条款保留。”亦即是,在和约内注明中国对山东问题条款不予承认的保留意见,中国才能签字。无奈此时国内为学潮所困,总统、总理纷请辞职,中枢几于无主。直到五月二十三日,北京政府才发来“经熟思审处,第一步应力主保留,以俟后图。如果保留实难办到,只能签字”。五月二十八日,中国代表团召开秘密会议,针对签字问题:王正廷、顾维钧、施肇基主张不保留,绝不签字;胡惟德、王广圻同意签约。陆征祥于当天再电北京“请求”政府“立速电示”。六月十三日,钱能训内阁垮台,总统徐世昌任命财政总长龚心湛代理国务总理,组织看守内阁。又“电饬巴黎各委员,对于和约签字问题,令其审度情形自酌办理。”把球又踢回给陆征祥。顾维钧回忆说:“这自然把中国代表团团长置于极为严峻的困境。”

这使陆征祥左右为难,提出辞职又不准,便装病躲进巴黎近郊的圣克卢德医院。

就在巴黎和会签字的前一天晚上,即一九一九年六月二十七日晚上,郑毓秀率领数百名中国留学生和华侨工人包围了中国首席代表陆征样的下榻地,要求其不要在和约上签字。由于郑毓秀出色的辩论和外交才能,她被推举为代表与陆征祥谈判。而此时,陆征祥已接到北京政府的授意,准备在和约上签字。郑毓秀急中生智,在花园里折了一根玫瑰枝,藏在衣袖里,顶住陆征祥,声色俱厉地说:“你要签字,我这支枪可不会放过你。”陆征祥不敢去凡尔赛宫签字,保留了中国政府收回山东的权利。后来,郑毓秀还将这根玫瑰枝带回祖国,在客厅里悬挂多年。

一九二〇年九月郑毓秀回到上海。十月,应四川省长杨庶堪、黄复生、吴玉章等的邀请,赴四川宣传男女平等,鼓励女生出国留学。十一月,郑毓秀还亲自带张振华等二十名女生,与张申府、蔡元培、陈大齐等人同船赴法国。郑毓秀并为她们筹措旅费,至巴黎勤工俭学。其中张振华于一九三〇年获里昂中法大学农桑学博士学位。一九二一年,郑毓秀在巴黎出版法文本自传《革命的回忆》(Souvenirs D'en fance Et De Revolution)。

郑毓秀

在参与女权斗争的同时,郑毓秀也未放松对法律的学习。一九二四年,郑毓秀写成《中国比较宪法》,获得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女子在欧洲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第一人。但对于她的博士论文,胡适在一九三〇年十月十一日的日记上说:“……后来夏奇峰也来了,他最知道郑毓秀和王宠惠、魏道明等人的故事,谈的甚有趣味。郑毓秀考博士,亮畴(按:王宠惠)与陈籙、赵颂南、夏奇峰诸人皆在捧场。她全不能答,每被问,但能说:‘从中国观点上看,可不是吗?’(An point de vue Chinoise,nest ce pas?)后来在场的法国人皆匿笑逃出,中国人皆惭愧汗下。论文是亮畴做的,谢东发译成法文的。”

夏奇峰一九一四年以后在法国工作期间,郑毓秀也在法国求学。以郑毓秀当时在法国留学生中风头之健,她的事迹当为夏奇峰所熟稔。而一九二四年郑毓秀考博士,夏奇峰当时是在法国没错,他不仅参与盛会,况且他还举出陈籙、赵颂南、王宠惠等人也在现场的人证。至于夏奇峰说郑毓秀的博士论文《中国比较宪法论》是王宠惠代做的,以王宠惠是法学专家,而且是专研宪法的;加以和郑毓秀交情匪浅,这是大有可能的。就是由于别人捉刀,也才导致她在口试时,被问得招架不住的窘境。

据商业巨子李晋说,郑毓秀曾对王宠惠追求甚力。郑毓秀视王宠惠为法学师长,再加上同乡这层关系,两人自然都感到亲切。据说王宠惠每次到巴黎来是一定要去郑毓秀那里的,一行数人常常逛公园、游名胜以及购买新奇物品,都由郑毓秀引导指点。郑毓秀豪爽之外并不缺少女性的细致温柔,她知道王宠惠一生最感兴趣者莫过于书籍,因此,她经常与王宠惠出入的地方当然就是书店了。而且,每当王宠惠到“郑公馆”时,一盒上等的老牌雪茄和一壶清香四溢的红茶早已在客厅的茶几上等候王宠惠了。因为郑毓秀知道王宠惠虽多数时间在欧美度过,仍未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他爱的是红茶。两人在客厅落座,旁人往往就插不上话了。王宠惠一口广东官话,中间夹几句英文,也只有郑毓秀能对上他的家乡官话。两人谈笑风生,而旁人却不知所云。报人金雄白说:“民国初年,有两本专门描写海外留学生趣闻艳事的小说,曾经万人争诵:一本是有关日本留学生的《留东外史》,另一本是写法国留学生的《海外缤纷录》。”《海外缤纷录》属于鸳鸯蝴蝶派的章回小说,共四十回。浙江慈溪人陈辟邪著,二〇年代末在上海《商报》连载,后由卿云书局出版,畅销一时。作者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留学法、德两国的留学生生活。郑毓秀、王宠惠等人的事迹无可避免地也被写入,只是作者姑隐其名而以“陆秀女士”“黄老博士”代之,虽然小说家之笔不能尽信,但当时的传闻应该是满天飞的。

上海检察厅长郑毓秀

郑毓秀当时虽然爱上了王宠惠,无奈最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终未成姻缘。在法期间,她结识了魏道明。魏道明(1901-1978),字伯聪,江西德化(今九江县)人,小郑毓秀近十岁。他在江西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随父亲到北京,就读于法文学堂。一九一九年赴法国留学,经同乡介绍认识郑毓秀,起初郑毓秀并未对他多加留意,只将他视为小字辈,后来魏道明也进入巴黎大学法科,成为郑毓秀的学弟,两人经常一起讨论功课,魏道明言谈中肯,有独到之处,得以折服自视甚高的郑毓秀,使她一改原先对他的态度,视魏道明为知己。一九二六年魏道明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回国,不久郑毓秀也返国。他们在上海法租界开设了“魏郑联合律师事务所”,执行律师业务,郑毓秀并成为中国第一个女律师。当时上海租界犹存,于领事裁判权保障洋人权益,华人讼案不易得直,魏郑两人每挺身而出,不惜与英法等国领事力争,于是“魏郑联合律师事务所”名乃大噪。郑毓秀曾利用自己的关系疏通法租界当局,释放了被捕的名教授杨杏佛,也曾作为著名女伶孟小冬的辩护律师,调解其与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官司。

郑毓秀和丈夫魏道明

一九二七年春,魏道明任司法部秘书长,郑毓秀出任上海地方审判厅厅长,“魏郑联合律师事务所”不得不解散。郑毓秀后来追述说:法律界的伙伴关系结束了,而我们俩人间的伴侣关系却开始了。同年八月,郑毓秀和魏道明在杭州结婚。之后,郑毓秀被任命为上海法政大学校长。该校原是孙中山为培植国家法政人才所建的。郑毓秀担任校长后,着手校务制度的建立,且将欧美自由研究学风带入校内,在教授司法学时她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一九二八年郑毓秀被选为第一届立法委员,她还是五位“民法起草委员”的成员,她将妇女自主婚姻的权利,首次写进法律条文内。

魏道明、郑毓秀夫妇抗战时期在华盛顿

一九四二年,魏道明接替胡适任驻美大使,郑毓秀成了大使夫人,协助魏道明开展外交工作。一九四三年,郑毓秀陪同宋美龄访美,深谙政治的罗斯福总统夫人称赞郑毓秀“具有政治头脑,不同于历任中国大使夫人”。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夫人虽不过问政治,但仍和郑毓秀结为知己。

一九四七年魏道明改任台湾省主席,郑毓秀随夫赴台北。由于魏道明非蒋介石嫡系,一九四八年陈诚取代魏道明任台湾省主席,从此,郑毓秀夫妇淡出政治舞台。他们前往巴西经商。

由于不善经营,外加人脉不熟,以致亏损连连,数年后转赴美国。此时,他们想回台湾的机会已十分渺茫,蒋介石甚至“缓发”他们的通行证。在美国居住期间,郑毓秀夫妇痛感“英雄无用武之地”,每天聚集朋友搓麻将,消磨时日。

一九五四年,郑毓秀左臂发现癌症症状,被迫切除左臂,这对一世英名的郑毓秀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由于身体受伤,郑毓秀对金钱越来越看重,据说晚年的时候,郑毓秀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一个大手提包,那里面装着她的财富。客居异乡,被冷落的魏道明、郑毓秀夫妇度日如年。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十六日郑毓秀病逝于美国洛杉矶,终年六十八岁。

位于深圳西乡的郑毓秀雕像

尽管是如此“杰出”的女性,胡适生前对郑毓秀似乎印象极为不佳,他在一九三〇年七月十六日的日记中说:“见法国人Chadowrne与Fonterioy,他们为李石曾、郑毓秀办一个La China Novelle月刊,想要我参加,我婉辞了。”而到了同年九月三日的日记又说:“晚上听人说,法国人Chadowrne受李石曾、郑毓秀的委托,办一种法文月刊,名‘La China Novelle’。此君对人说,应请胡适加入撰述。此话被他的老板们知道了,这刊物就停办了。(此月刊的第一期文字已排成大半,我曾看见校样。)这又是‘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了。”在一九三一年一月二日的日记又说:“到Hussy家访顾少川夫人(案:顾维钧夫人黄蕙兰女士),即在那里打扑克牌。晚饭席上Mrs.Hussy提议发电报给郑毓秀贺年,我不开口。后来她真用铅笔写电稿了,我才说:‘请不要放我的名字。’这班女人太不爱惜脸面!”。甚至在同年的一月十七日的日记,胡适写道:“(杨)仲瑚做了郑毓秀的姐夫,遂得特区(公共租界)法院院长。我因此不与他往来。近日孟麟、昌之为同乡程庸熙医生被捕事,天天来求我去看杨君,不得已去访他,不遇,投一片而行。”先是拒绝在其相关的刊物写稿,再则不在众人联名的贺年电报上签名,到后来甚至因是其姐夫之关系,而不与之往来,对素来“理性”、政通人和的胡适而言,是件颇为不寻常的事。

■作者简介

蔡登山

台湾著名文史作家,曾任电影公司营销部总经理及出版社副总编辑,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之间,达三十余年。1993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任制片人及编剧,四年间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乾、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

著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鲁迅爱过的人》《张爱玲色戒》《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声色晚清》《一生两世》《多少往事堪重数》《情义与隙末》等数十本作品。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APP)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