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大湾区 | 港深地名故事:深圳湾与后海湾
香港商报
2022-09-29 13:36

深圳和香港,历史上同属一个县,山相连,海相连,一衣带水。在深圳市与香港西部交界处,有一片浩瀚的水域,这就是深圳湾。作为一个地理实体,按理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地名。深圳湾却因为香港曾被英国殖民者强行割让和租借等原因,分属不同的管制,地名出现不同的叫法。

历史上,深圳湾原来的名字叫后海,与前海相对,因在县城的后面而得名。据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新安县志》记载:“后海,距县城五里,通于海,自西而东,北接梧桐山,绕护县城。”流入后海的河流主要有三条。一条是大沙河,在城东北数里,发源于阳台山、丫髻山、董公山等山,流经新围、大涌等地,二十余里至白石村,入后海。一条是滘水,也就是深圳河,在城东四十里,发源于梧桐山、莆隔(今布吉)、龙跃头(香港新界粉岭)、双鱼岭一带的山地,西流曰钳口河,北出曰大沙河,二支分流,至滘山合流而西,取名滘水,经横岗山,逶迤四十余里,入后海。1898年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起,作为租借香港的新界部分99年的界限,从此成为两地的界河。一条是香港锦田河,主干流源自大帽山,流经雷公田、大岭、石岗,流向锦田市以南,在元朗的涌口村以北与山贝河汇合,最后流进后海。

现在我们常说的深圳湾,就是古时候的后海。它地处南头半岛之东,深圳河在东北的湾顶注入。湾门南起香港烂甲嘴,北至深圳市妈湾下角,方向朝西南,口宽 6.5 千米,纵深 17千米,弧长约40千米,面积约75千米。湾顶水深2米,湾口水深4.2-4.5 米,最深处6.8米。

1984年后海片区。陈宗浩 摄

深圳南山区也有一个后海湾,它是深圳湾大湾里的小湾,位于深圳市南山区东北,深圳湾北部。湾口朝东,口宽4.3千米,纵深1.8千米,弧长6.2千米,面积约7.5千米,水深0.4-1.3米。后海湾有一个自然村落,因东临后海,取名后海村,在清康熙《新安县志》里就有记载。后海村原是一片荒海滩,属梁德怀所有。后海一带多为渔民,历来不养蚝,只以捕渔为生。干隆三十七年(1772年),沙井蚝民在后海一带的养蚝业与当地渔民的捕渔业发生了不少矛盾,当时渔民看到沙井蚝民占据了不少海面作蚝田用以养蚝。有碍其捕鱼捉虾,便利用晚上偷偷地把蚝田捣烂,把围养的竹竿拔掉,引起双方的争执。后来,直至发展到为此打了一场官司。管辖后海蛇口一带的官府,出于对当地渔民的保护,下令禁止沙井蚝民在后海一带开辟蚝田养蚝。干隆四十六年(1781年),由于梁德怀不愿再卷入官司,以急需银两的理由,将荒海滩出卖。当时由天后庙司理黄文进牵头,以义庆堂所存公款100两白银,买下此片海滩,沿海渔民在此落脚,逐渐形成村落。1953 年,沙井蚝民向县政府申请在南头后海增放石头养蚝,走上向深海养蚝发展的道路,开启了宝安县先进的养蚝方式,后海养蚝称为样板。公社化以后,成立后海大队。据1971年宝安县调整划分蚝田统计,后海村有蚝民161人,分到蚝田865亩43丈。1982年,后海村将土地租给外来人员耕种,蚝田开始受到污染。除部分村民继续养蚝、种荔枝外,多数村民不再种地、养蚝。改革开放以后,引进华丝制衣三厂、冠升表业、旋都服装公司、巴黎美制衣厂、永捷电子公司等多家企业。1988年开始对旧村进行改造,先后修建后海名苑居、后海统建楼、后海村等住宅区。如今,后海湾填海造地,成为南山后海中心区。这里紧邻深圳湾口岸,对外交往便利。规划占地面积2.26平方公里,共分为140个小地块,建筑面积492万平方米,是深圳市城市客厅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位以金融、文化、商务总部办公为主导功能,建设有商业文化发展轴、深圳湾广场、人才公园等高端优质配套设施。

开蚝现场,拍摄于2003年。后海股份公司供图

深圳湾也曾被称为深湾,它不是深圳湾的简称,是英文Deep bay的汉译,意思是湾口窄而纵深较大的海湾。1753年,爱尔兰地理学家、水文学家、制图师亚历山大•达尔林普尔(Alexander Dalrymple)来到印度的马德拉斯,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服务达十余年之久。他在1754年和1760年对珠江口测量,并制作海图《中国海岸及附近岛屿》,描绘珠江口东侧的岛屿和海岸,注明船只航行的线路和水深。1840年6月,英舰“复仇女神号”号到达珠江口,参与了鸦片战争,绘制《珠江口及其岛屿图》,已经将深圳湾标注为Deep Bay。1866年,和神父(Simeone  Voionteri)历经四年绘制的《新安县全图》,也是标注为Deep Bay。在香港元朗区流浮山有一条深湾路,与深圳湾大桥相连,它因沿着后海湾(Deep Bay)修建,故名。它的沿途有上白泥村、坑口村、流浮山街市、井栏围、辋田村、辋田围、南沙莆、尖鼻嘴等村落。

1997年7月,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图:香港回归祖国纪念》,是一幅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地图,反映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界用蓝粗的虚线表示,我们可以看到深圳界内标注“深圳湾”,而香港界内却标注“后海湾”。2007年,跨越后海湾的深圳湾公路大桥通车。香港为统一大桥命名,沿用深圳所拟含有“深圳湾”一词的名称,但“后海湾(Deep Bay)”仍为香港对该海湾的官方名称。

后海开蚝的场景。吴序运 摄

香港的后海湾(Deep Bay)过去由于有着来自珠江及深圳河的淡水与南中国海的海水交汇,很适合红树林生长,所以当地的渔业(如基围虾)和蚝业都十分兴盛。早在清代光绪年间,沙井就与香港厦村签约在白泥到流浮山一带的滩涂养蚝。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的香港政府将包括米埔的香港边境地区划为禁区,香港的后海湾除了养蚝业,就没有任何的发展。米埔及内后海湾湿地是从前村民养殖鱼虾的基围,废弃后成为“鸟类天堂”,是中国多样的湿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米埔及内后海湾湿地(Mai Po Inner Deep Bay Ramsar Site)被《拉姆萨尔公约》列入“国际重要湿地”,为中国第七块国际重要湿地。物种多样的生态价值赢得国际公认,至今记录的野生物种数量超过2050种,并以鸟类闻名中外。

米埔及内后海湾湿地与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在海湾南北遥遥相对,共同守护着南中国这一片生态,为推进生态文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深港的力量。

(原标题《港深地名故事:深圳湾与后海湾》)

见习编辑 陈丽玲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张雪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