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CBD中心公园一大波实景图曝光,又一次让东莞站在了聚光灯之下。
2万平方米超大中央开放草坪,3万平方米核心生态湿地与栖息地,1500平方米自然探索乐园……这个堪称“都市绿肺”的公园,集多功能于一体,将打造成东莞的“中央生态绿心、城市活力舞台”。
说起公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纽约中央公园、伦敦海德公园、东京上野公园、北京北海公园等世界级公园,它们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赋予其丰富的功能内涵,让城市居民就地就近享受公共空间带来的乐趣。正因为如此,“高配置”的东莞CBD中心公园备受瞩目。
实际上,这样以人为本的公园建设理念,一直贯穿于东莞的城市发展规划之中。东莞,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推进公园城市建设,逛公园已成为东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东莞,正以“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方式“编织”宜居幸福生活,通过城市综合环境打造和提升,连续多年保持人口净流入态势。
每到周末或是节假日,除了商场和文旅场所以外,最火爆的要数各大公园了:随处可见人头攒动,或是休闲运动,或是集体团建,或是野餐露营,从草坪上到树荫下再到小湖边,都有人的身影,稍微来晚了一步,就只能“屈居”角落了。
每一天,东莞人都要花点时间去公园,逛公园这一习惯,仿佛已经刻进了东莞人的DNA里。
为什么?因为超简单!
在东莞,逛公园就像买菜一样方便。
为了改变“有山无林,有林无景”的旧貌,东莞一直以来坚持优化城市绿地和公园品质,不仅建成了黄旗山城市公园、东莞植物园、燕岭湿地公园等一批高品质公园,还有东阳公纪念公园、中坑公园等一批社区公园,更有一个个经边角地改造而成的口袋公园。
最新数据显示,东莞共有21个森林公园、24个湿地公园,大大小小的公园更是高达上千个,截至2022年,东莞绿化覆盖率达44.2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9.62m²/人,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07%,村(社区)公园普及率达95%。
这也就意味着,走出家门就能看见公园,走几公里就能找到一个大型公园,东莞人逛公园就像买菜一样:方便、日常,说东莞是座“公园之城”,一点都不为过。
仅仅数量多、景色美,还不足以让人流连,能够锁住东莞人灵魂的,还有这些公园强大的功能属性。
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东莞围绕人的需求,从使用者的角度积极建设多样场所、策划多种活动,通过设施嵌入、功能融入、场景带入等精细化管理举措,让公园的功能内涵不断得到丰富。除了跑道、公厕、健身设施、儿童游乐设施等基本操作,更有一些公园被赋予了党建、传统文化等特色功能。
厚街鳌台公园巧妙地将历史、人文和记忆镌刻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之间,人文与景观交相辉映,让人得到精神与生活的双重享受;以党建文化为主题,南城元美公园内专门建设了党建文化主题公园,成为东莞市各级党组织主题教育平台……
依托公园,跑步、健身、遛娃、团建抑或是其他活动轮番开展,无论男女老少,总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心头好”。
公园为东莞带来了什么?
然而,公园城市的建设,并不是公园与城市叠加那么简单。
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在有限的土地资源空间中,既做好城市山林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休息、游览以及开展科学文化活动的园地,才能让城市在自然中有序生长。
翻开东莞的城市版图,可以发现,在繁华的城区当中,有一块环湖而建的区域。2001年,东莞将大岭山、寮步和大朗三镇靠近松山湖的部分边缘地带划分出来,以湖泊为中心,重新建设新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松山湖应运而生。
秉承“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理念,20多年来,把生态作为发展本底,把创新作为动力源泉,松山湖已从曾经的环湖荔枝林变身成为如今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不仅保留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集聚了大批科研创新元素,还充满了人文艺术气息。
仅仅一个松山湖,或者滨海湾还不够,东莞需要更多的适合时代发展、适合东莞的现代产业园区。最近,东莞市党政代表团赴惠州市学习考察,其中主要的就是学习惠州产业园区建设经验,加快建设东莞高品质现代产业园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可以说,建设高品质现代产业园区是东莞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山水林田间,一座拔地而起的“产业公园”,既能以空间容纳代表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又是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高品质空间,实现产、城、人的有机融合。
这一卓越的“先手棋”,正是“城园融合”的生动写照,背后也折射出东莞营城理念的转变。
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东莞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在都市之中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活圈,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品质家园。
对于城市品质的变化,年轻人最先感知。根据《2020年Q2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东莞青年人口流入率位列全国第一。据莞e申报及统计部门相关数据显示,在城市的吸引力之下,东莞青年群体(16-35岁)总人数已达575.34万,占全市总人口数的42.13%,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东莞、栖息东莞的背后,是这座城市越来越有发展前景,越来越宜居。
打造更多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身体被钢筋水泥包围,心灵就渴望一片喘息的绿洲。如今,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东莞的坚定实践,公园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支撑起了人们对美好人居的期盼。
清晨,伴着鸟语花香,110岁的东莞人民公园在一片热闹声中苏醒:耍太极、跳舞、下棋、散步、遛娃……这里不仅有东莞仔女的童年记忆,也让老年人得以“放飞自我”。年过六旬的陈阿姨说:“公园翻新改造后越来越好了,我退休后每天都要来这里打打卡,听听歌,跳跳舞,很开心。”
凭借山水相依的高颜值,松山湖不断释放“磁吸”效应,开启了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四年前,被松山湖的气质所吸引,博士王维从北方来到这里,一边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内做着研究,一边在山水田园间享受生活。他说:“这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我在这里找到了实打实的归属感。”
2023年,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绣花”理念和需求导向,东莞将积极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口袋公园升级改造,建成不少于66个口袋公园,实现“一社区一公园”全覆盖。同时,对全市所有公园、绿地摸底排查,登记造册,对具备公共服务功能的公园绿地纳入管理体系,并积极推进东莞植物园二期建设,全面提升植物园的园林景观、科学内涵和社会服务功能。
集生态湿地、公共服务、自然探索于一体的CBD中心公园,“山-海-城-台”辉映、城文景交融的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可以预见,在未来,东莞的公园将会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丰富,人与城与自然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东莞人的城市生活圈将更加宜居。
如果说,爱上东莞有N种理由,那么公园一定是其中一种。“诗与远方”已准备好,只等你来!
(原标题《政知工作室|在东莞,看见公园之城》)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刘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