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寒暑假生活可比以前精彩多了,他们可以到祠堂参加文化活动,增长见识、培养学习能力,让家长省了不少心。”近日,提起三水区白坭镇富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市民陈女士连连夸赞。
近年来,三水富景社区以“祠堂+文化”模式建设祠巷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有宗祠文化馆、家风家训馆、名人馆等场室,还扶持培育了乒乓球协会、曲艺协会、龙舟协会等13个文体协会。这是佛山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一个生动样本,群众的幸福生活看得见、摸得着。

三水区白坭镇富景社区借力祠堂开展活动。部门供图
当前,佛山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质增效,共建起5个区实践中心、32个镇(街)实践所、786个村(居)实践站、1000多个特色实践点,搭建了“中心+所+站+点”四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在佛山各地遍地开花,文明之风吹进老百姓心坎里,广大群众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文明,文明让生活更幸福”。
线上线下促联动
理论宣讲零距离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首要任务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佛山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红色场馆等重要阵地功能,统筹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党校讲师团、社科宣讲团、五老宣讲团、农民宣讲团、百姓名嘴等组建文明实践宣讲队伍,深入党政机关、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开展政策宣讲。

陈铁军纪念馆。佛山日报记者 贺勇 摄
思想传递时代之声,理论照亮前行之路。2019年起,佛山“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知识竞赛已连续举办四届,累计吸引超过2.5万支代表队近45万人次参与,在全市形成崇尚学习、主动学习的浓厚学习氛围。2022年,除党支部赛、家庭/社团赛和个人赛外,还在线下开展“强国复兴有我争当学习达人”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把学习平台从“指尖”搬到“家门口”,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

2022年8月22日,佛山市“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知识竞赛决赛举行。部门供图
与此同时,各区打造特色宣讲品牌,广泛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特色化宣讲。如高明深入实施“七讲七进”大宣讲活动,擦亮“理响高明”宣讲品牌,通过讲、唱、传、演等多种形式,增强宣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2023年1月6日,在杨和镇豸岗村一处普通的农家庭院,宣讲员与30余名党员群众围坐在一起,聆听一场接地气的庭院式微宣讲。高明区委宣讲团成员谢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以拉家常的方式,向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朴素直白的话语引起了村民代表和党员群众的共鸣,村民们纷纷表示,今后将始终如一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庭院式”微宣讲现场,大榕树下近30名党员干部群众围坐一堂,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佛山日报记者 陈嘉懿 摄
为让理论宣讲“宣”声铿锵、“声”入人心,2023年,南海创新打造“南海有‘理’基层理论宣讲品牌”,搭建“干部讲政策、专家讲理论、百姓讲故事”的三大宣讲矩阵,通过创新宣讲形式打造“理论+文明、理论+艺术、理论+文化”菜单式“理论+”系列宣讲活动;整合部门资源,组织讲师深入基层一线,打造“理论进车间、理论进课堂、理论进家园、理论进驿站”系列“理论进”学习分享活动;创新传播形式,组织线上微宣讲、微慕课,线下比学赶超的“学习强国”学习运动会活动赛事,打造“答、辩、讲、演、听、看、读、评”等形式多样、参与感强、入心入脑的“理论赛”系列活动赛事,使理论宣讲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
一场场振奋人心的宣讲如火如荼开展,汇聚起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志愿服务汇暖流
文明新风入人心
“南海好人”陆建蒸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蒸姐。20多年来,她热衷参与各种志愿服务,还自主为小区居民提供各类公益性便民服务。“跟好人、学好人,自己也做好人。”陆建蒸说,2020年,她与同是“南海好人”的周国权、黄伟康以及热心人士熊伟光共同组建“南海好人”大沥志愿服务队,经常开展青少年心理辅导支持、中小学生慰问关怀助学、灾情物资捐助等志愿服务活动。
像蒸姐一样,佛山有许许多多志愿者在默默奉献。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超170万人,志愿服务组织超8600个。
广大志愿者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作为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重要阵地,构建了点多面广、功能完备的“15分钟服务圈”。近年来,佛山深化“志愿之城”建设,全力以赴抓好志愿者队伍、阵地、品牌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从2023年1月至今,全市累计开展40730场次志愿服务活动,产生服务时长超1082069小时,产生服务时长的志愿者共83500人。

顺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设“真香创意小金猪”粘土制作劳动实践课程。顺德区文明办供图
为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团市委依托8支常备队伍,带动组织N支特色队伍招募专业志愿者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并利用“i志愿”系统做好志愿者注册登记、培训管理、服务记录等服务;探索创新“1+1+N”社区服务新模式,推出“我有‘我’未来”——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行动,覆盖全市78个社区;开展“益苗计划”——佛山志愿服务组织成长扶持行动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打造志愿服务示范项目。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佛山蔚为风尚,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
实践路径有特色
文明之花遍地开
走进西樵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群众可以体验智能感应科技,探寻南海红色文化,也可通过文明闯关、拼山接水等小游戏云览美丽景色。附近居民都说:“有空就过来转转,在读书阁里看看书,和孩子一起参加亲子活动,还能和街坊邻里聊聊天。”
在佛山,这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实践阵地不断扩展,党群服务中心、图书馆、文化馆、景区、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场所开展多样文明实践活动。依托阵地平台,全市五区积极探索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路径模式,全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

2月4日,“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元宵”2023年佛山市家庭文明建设活动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三水人民体育场启动,市民快乐猜灯谜,畅享游园会。佛山日报记者 王澍 摄
禅城区以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为契机,搭建“中心+所+站+点”四级联动阵地体系,以“文明实践+地方特色”为建设模式,打造“一所一品牌、一站一特色”,打造标杆示范所、站。
围绕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南海区发布涵盖15个主题课程、100场宣讲课程清单供群众就近参加,开展艺术四季、“书香南海”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听鸿夜话”、叠滘龙船漂移比赛等活动,通过时代南海讲堂、“有为讲坛”理论宣讲平台开展各类学习培训。
顺德区坚持特色化发展,推出光影文化展、龙舟文化节、乡村旅游文化节等特色品牌活动,打造新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和乡村“复兴少年宫”示范阵地,建设“农民夜校”,擦亮“黄龙书院”“大巴党校”等品牌项目。
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五有”标准,高明区采取“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的实施路径,大力推动文明实践阵地整合融合、“8+n”志愿服务队伍培育、“五项任务”文明实践活动的经常性开展。
三水区构建服务群众“五大体系”,打造“祠堂+文化”、友善企业、好人工作室、志愿V站等56个特色实践点,以及“红绿蓝三色示范片(带)”,实施“百姓名嘴”“阿淼与文明”等品牌项目,开展淼城夜校文化文艺公益培训课程。
如今,城市每个角落都流淌着文明的旋律,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原标题《佛山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让群众幸福生活“看得见”“摸得着”》)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克 三审 朱玉林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11月9日,我们将迎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赛事临近,无论你是投身运动热潮、感受竞技魅力,还是想为拼搏健儿传递心意,都不妨来鹏友圈,留下对“十五运”的专属祝福!带上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一同为运动健儿呐喊助威,为“十五运”热烈喝彩! 【本期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已进入冲刺倒计时,想解锁超省心的观赛方式?赶紧打开“十五运全景魔方”(https://huodong.dutenews.com/H5/nationalGame/pc),一键解锁观赛全攻略!无论是赛事速递、赛程全览,还是购票指南、规则科普,都能在这里轻松找到!快到鹏友圈带话题晒出你的使用截图,和鹏友们分享专属观赛攻略吧! 【本期话题】#十五运观赛神器#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将于2025年11月9日举办。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会徽以“繁荣、包容”为立意,撷取礼花绽放瞬间,由三朵花瓣交叠旋转形成图案,通过提取花朵外形和色彩,环绕花心螺旋围合一体,形成同心礼花,寓意粤港澳大湾区交融互通、活力无限,背靠祖国、绽放世界。 十五运会会徽图案由代表粤港澳三地的花瓣交叠旋转而成。

【意外惊喜】2025年的秋天,来得比往年更早一些!今日气象部门正式官宣:深圳己经在10月21日正式入秋,比往年提前了整整18天,创下1998年以来最早入秋纪录。当凉风提前拂过梧桐山,仿佛在告诉我们:生命的节奏,从来不由惯例定义。就像这个不期而至的秋天,人生的转折也常常不期而遇。不必等待所谓的“最佳时机”,此刻的每一分努力,都在为未来铺路。那些你默默耕耘的日子,终会像提前抵达的秋凉,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季节从不辜负积蓄的力量,生活也会犒赏认真前行的人。人生不要停留在舒适区,只有不断升级自我,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