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人才是关键。“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今年全国两会,“新农人”逐梦沃野获得点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引导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记者从麦可思研究院了解到,通过对多届、海量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三年后的跟踪调查数据汇总,结果显示:大学生“新农人”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支新兴力量。
从农毕业生比例增长明显
《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近五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农、林、牧、渔业”行业类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相关行业的就业比例(1.0%)较2017届(0.7%)增长了43%。本科毕业生学农从农的意愿在不断增强。
近些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下沉趋势已愈发明显。研究数据显示,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2021届本科生比例(58%)较2017届(54%)增加了4个百分点。
麦可思研究数据同时显示,近些年来“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的大学生“新农人”比例也在升高。具体来看,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就业的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半年后在“农、林、牧、渔业”行业类就业的比例为1.4%,相比2017届(0.9%)增长了56%。更多大学生“新农人”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
从农毕业生的月收入、就业满意度均呈上升趋势
为引导、支持更多大学生从农、兴农,多地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如今已有不少大学生从“新农人”成为“兴农人”,带领乡亲共同致富。麦可思数据显示,近些年来从农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正在稳步提升中,月收入、就业满意度均呈上升趋势。
2021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农、林、牧、渔业”行业类就业的月收入为5089元,相比2017届(3923元)增长了1166元;2021届本科生的就业满意度为74%,相比2017届(65%)提升了9个百分点。
毕业五年后,从农大学生月收入翻倍
麦可思还对从农大学生毕业三年后、五年后的月收入及涨幅情况分别进行了跟踪研究。数据显示,2018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在“农、林、牧、渔业”行业类就业的月收入为7551元,相比其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4304元),涨幅达75%。2016届本科生毕业五年后在“农、林、牧、渔业”行业类就业的月收入为8899元,相比其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3769元),涨幅达136%。
当下农业政策利好不断,但是学农专业人才流失问题也需要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调查数据显示,专业相关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专业对口工作岗位招聘少,工作环境不好,专业无关的工作收入更高等多方面因素,让不少学农大学生在毕业后并没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人才流失与人才培养成本的沉没。
为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更好地支撑服务农业强国建设,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将“大力推进农林类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涉农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农林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专业的调整、优化、升级与新建,增强学科专业设置的前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加快构建多类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适应性强、高素质的复合型农林人才。主动对接乡村人才振兴新要求,校地联动着力提升学生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农林人才。”
(原标题《关注毕业生就业 | 大学生“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刘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