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201期|生死时速
晶报记者 邹振民
2023-03-07 10:24

从死神的魔爪中逃生已经一个半月过去了,姜宁生至今仍然记不起自己那天是如何晕倒的。他唯一的印象就是——“胸口很疼,好像一直被人压着……”

2023年1月18日下午,距离兔年春节大年夜还剩3天,58岁的姜宁生在福田体育公园内的体育场跑道上跑步锻炼,突然眼前一黑,晕厥倒地,不省人事。千钧一发之际,幸得一位学过急救的跑友第一时间对他施行心肺复苏术,安置在跑道附近的“救命神器”AED也及时就位,介入抢救,并随即送往医院治疗,姜宁生最终死里逃生。

自2017年深圳市启动“公众电除颤计划”以来,全市已在地铁、火车站、机场、学校、体育场馆等公众场所安装配置“救命神器”AED共2.3万台,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一。

上个月刚刚结束的深圳马拉松,赛道上配备了126台AED,史上最多。

截至目前,这些公众场所的AED已累计使用200多次,成功助力挽救60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仅7岁。

姜宁生是其中的第58位。

1

关于这场生死劫难,姜宁生的记忆是缺失的,晕倒前后的所有细节,他几乎都想不起来,就像是“断片”了一样。沟通采访时,他的女儿姜雪表示非常愿意好好聊聊。

姜宁生是从老家安徽过来深圳跟女儿一块儿过年的,与他同行的还有老伴。“我妈退休了,我爸还在上班。我们老家冬天比较冷,所以自从我来深圳工作之后,爸妈几乎每年都过来深圳过年,这边天气暖和。他们是去年12月底来的,当时我已经‘阳’了。1月初,我爸也跟着‘阳’了。”

姜雪说,1月18号是父亲阳康后第一次去跑步。

“他特别喜欢跑步,已经跑了十来年了,几乎每天都跑,最少5公里,最多会跑十几公里。反正一天不跑,就浑身难受。配速还挺快,五六分钟一公里。”

由于常年坚持跑步,身高1米72的姜宁生,体重一直保持在116斤左右。“出院那天,体重掉到了110斤。”

姜雪在深圳的家就在福田体育公园旁边,父亲在跑道上跑步的时候,她和母亲能透过家里的窗户一眼望见。

“我爸阳康后,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跟我说他有点不舒服,呼吸不畅,我就不让他去跑步,可他不听啊,说他不跑没事干,浑身难受。然后,那天就到体育公园去跑步了,接着就出事了。”说到这儿,姜雪甚至有些生气,怪父亲没有听她的劝。

姜雪的母亲得知自己的老伴“出事”的时候,姜宁生已经躺在医院的急救室里了。

“当时我妈见我爸迟迟没回家,体育场上也没见到他人,就给他打电话,是医生接的,说我爸正在急救室抢救……”那一瞬间,母亲整个人都慌了,“她马上给我打电话,声音都是颤抖的。”

接到母亲的电话,姜雪也很害怕,但她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我是独生女,这个时候,我不能崩溃。”挂掉母亲的电话后,姜雪立马跟老板汇报并请假去一趟医院,“还好医院离我公司很近,中大八院。”

“到了医院,不能进急救室,医生说我爸情况稳定下来了,有生命体征,但眼睛是往上翻的,人没有意识。”后来,姜宁生被送进了重症病室。

直到第二天,姜宁生才苏醒过来。

姜雪清晰地记得,父亲见到她的第一句话是个问句——“你的脸怎么这么黄?”

姜雪说,父亲有可能是视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

“好在,他还认识我,认识我妈。”

可是,到了第三天,姜宁生不认识女儿和老伴了。“那天做了个微创手术,给他的心脏植入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打了镇静剂和麻药,隔天就把我认成了我的一个表亲。”

第四天,情况好转,姜宁生又能认人了。

住院期间,姜宁生甚至一度认为自己是在老家。

直至第七天出院,姜宁生的记忆力恢复了70%左右。

一个月后,90%。“但那天的事,他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以后或许也不会想起来。”姜雪说,想不起来也好,毕竟是一段痛苦且令人后怕的回忆。

事发时现场的抢救画面,有目击者用手机拍了下来,深圳急救的官微推文也发布了事件的整个过程,并放入了一段现场抢救视频。

姜雪在这篇推文的评论区留言说——

“与死神赛跑,感谢在深圳!感谢深圳运动康复门诊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深圳市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们及时抢救,给予姜爸第二次生命,感恩在这次事故中帮助我们的所有人!”

但姜雪迟迟没有点开推文里那段时长28秒的视频。

直到事发当晚接近9点钟,姜雪在小区微信群里看到有人发了另一段现场急救视频,她才点开看了,她当时的第一反应是——爸爸好瘦。

凌晨时分,她在群里回复了大家的关心:“在ICU,目前体征正常,谢谢大家关心。”

姜雪说,他们一家非常感激参与救治父亲的所有好心人,特别是第一时间为父亲做心肺复苏的那位女跑友,事后她曾通过急救中心电话联系施救者表示谢意,并希望当面致谢。对方婉拒了,称“是小事”。

“这种事只有真实地在你自己或者亲人身上发生了,你才会真切地感知到这是个有温度的城市,这座城市里的人是温暖的。”说到这儿,姜雪眼圈泛红,泪光闪烁。

▲深马赛道上的移动AED。

2

姜宁生倒下的那一刻,是下午3点49分,当时吴美英子也在福田体育公园体育场里跑步,这是她经常来的训练场地。

其实,在姜宁生倒地之前,吴美英子就注意到他了,“当时在跑道上训练的跑友,我们几乎都认识,他们也认识我们,只有他(姜宁生)是生面孔,当时我还嘟囔了一句‘这人没见过’。”

跑了两三圈后,出事了。吴美英子并没有第一时间目睹姜宁生晕倒,但很快耳边传来呼喊和求救声,她循声望去,看见一群人围成一堆,她直接以最快速度冲了过去,发现姜宁生已躺倒在地,吴美英子当机立断,一边大喊“我会急救,我会急救”,一边马上探查,发现姜宁生已经没了呼吸,意识全无,吴美英子立即跪在地上给姜宁生做心肺复苏。

与此同时,和吴美英子同行的几位跑友也迅速行动起来——毛盾跑去取AED,马健跑去找场地工作人员,黄士华留在现场维持秩序。而最先目击姜宁生倒地并打了120急救电话的那位市民,跑去附近的深圳运动康复门诊部找医护人员来帮忙。事后,这位市民表示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

正因为这几位深圳市民的默契配合,稍纵即逝的救命时机没有偷偷溜走。

人的心跳一旦停止超过10秒,就会丧失意识;超过60秒,自主呼吸逐渐停止;超过4分钟,大脑细胞会出现不可逆损伤;如果时间在10分钟以上,即使病人抢救过来,也可能是脑死亡。所以在心源性猝死急救上有“黄金四分钟”之说。

尽早开始心肺复苏和使用AED,是最有效的抢救方法。如能在1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并在3-5分钟内进行AED电击除颤,可使患者存活率达到50%-70%。

“当时给姜先生做心肺复苏之前,有过犹豫吗?”

“没犹豫,这可是人命关天的事,当时满脑子就想着救人,黄金四分钟嘛。”吴美英子是深商联的副秘书长,热衷跑马拉松,是一名精英级跑者。2019年,她通过急救培训,取得了初级救护员证。

这是吴美英子第三次救人。

“前两次都是中暑,症状比较轻,这次是最严重的,呼吸没了,脸发白,手脚冰凉。”吴美英子说,当时脑子里迅速过了一遍急救培训课上的操作流程,并开始对姜宁生的胸部进行按压。

“按了几十下吧,他好像有点要醒的样子,我就感觉有戏了。”

很快,福田体育公园工作人员秦军龙和深圳运动康复门诊部的医护人员温寿浩、农君霞、钟秋丽赶到现场接手急救,姜宁生的胸部贴上了AED电极片,开始电击除颤。

紧接着,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金地花园急救站120急救医生李白涛、急救护士王宇婷到达现场时,心肺复苏、人工呼吸、AED除颤继续交替进行,5分钟后,姜宁生的心跳和呼吸逐渐恢复,随后他被救护车送入中大八院接受进一步检查治疗。

当时,姜宁生全身上下只有一部手机,设置了锁屏密码,医院无法第一时间联系到他的家人,直到老伴打来电话。

吴美英子事后回想起来,在给姜宁生做按压时,自己是有些心理活动的,“当时心想一定要活过来,一定活过来,万一活不过来,我一定会内疚的……”

那天晚上,吴美英子辗转难眠,一宿没睡,“送去医院之后,也不知道具体啥情况,没有任何联系方式,也没有任何人通知我们,确认这个人没问题了。直到第三天,才从我朋友那儿传来好消息,说人没事了。”

后来,市急救中心给吴美英子打电话,说患者的女儿想当面感谢她,“我说不用了,这就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我的初心就是救人,只要人没事就好,其他都不重要。我觉得,换成任何一位深圳市民,只要他(她)会急救,碰到这种事,都会勇敢地站出来。”

直到现在,吴美英子也不知道被她救下的这个人的真实姓名,只是通过深圳急救官微的推文知道他姓姜。

吴美英子说,她很愿意通过这次救人,推广和宣传急救知识,“提高大家的急救意识,让更多的深圳人学会急救技能,这座城市会更温暖,更有人情味。”

▲深圳市急救中心的急救培训现场。

▲方平在车内放了一台AED。

3

说起急救科普,方平也许是深圳最具资历的专业人士之一。

他是深圳乃至全国目前做急救培训年均场次最多的AHA(美国心脏协会)导师,更多时间开展公益急救科普,“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年做100场,单位、企业、街道、学校、幼儿园……不光深圳的,全国各地都会去。我的目的就是要做急救科普,让更多的人了解急救,掌握急救技能,关键时刻用得上。”

方平是一位资深的金融从业者,在深圳生活了40年。2012年,他考了急救证,从那时起,做急救就成了他最大的“业余爱好”。

“我从小到大就是练体育的,身上什么伤都受过,经常会看一些医学方面的书。2012年去参加广州马拉松赛,第一次接触到了急救,就去参加培训,考了证。”

在急救领域,方平有很多头衔:深圳公羊会救援促进中心救援队长、白金十分钟急救公益科普宣讲师、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导师、深圳市减灾救灾联合会培训导师……

方平在自己的车后窗上贴着一行字,“我是应急第一响应人,如果有需要请截停我”。

他还在车上放了一台AED,并在后车牌旁边贴上了绿色的AED急救标识,贴纸空白处是他手写的五个字——“急需,可破窗”。

据统计,90%的心脏骤停猝死事件发生在医院以外,公共运动场所,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交通枢纽,购物中心,工厂等,均为高发地。这些地方不会时时都有医护人员驻守,因而难以对病患实施急救。

在美国,每年大约有40万心脏骤停病例,但抢救成功率只有10%;在中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多达54.4万。

心脏骤停像一个笼罩在人类头上的巨大阴影,随时随地准备着向任何一个人发起无差别攻击。如何才能拯救这些随时可能被死神夺走的生命呢?

一个已被广泛认可的正确答案是,AED。

方平说,深圳的AED覆盖率是全国最高的,政府非常重视。不过,与AED普及率领先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目前全球AED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是日本,每10万人大约配有七八百台,”方平说。

方平的急救培训课程适用于没有任何医疗背景的普通大众学习,只要年满12岁,均可参训。教学员们学会正确使用AED,是方平授课的主要内容之一。此外,还包括内科急救、创伤急救、环境急救、成人、婴儿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法等。

5天后,方平将在福田中心区开设他个人的第98期急救培训班。

▲深圳计划在未来5-10年达到每10万人配置300台AED的水平,共计达到6万台。

4

AED,是英文“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的缩写,中文名是“全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它可以识别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傻瓜式”医疗设备。

最早对在公共场所安装AED设备进行立法的是美国,该国规定在步行10分钟之内必须拿到一台AED。

2021年,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发布的《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设置要求》建议,每10万人应配置100-200台AED。目前,我国每10万人配置AED数量仅为15台左右。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AED布局,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孙达特别提到了推进AED的大面积普及与急救联动。他的3点建议中的第1点就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尽快增加AED数量。

据了解,深圳计划在未来5-10年达到每10万人配置300台AED的水平,共计达到6万台。

要让AED发挥救命功能,除了要增加AED的数量,还要攻克另外两大难关:一是要有会用的人;二是要让人敢用。

据统计,德国急救培训普及率高达80%,每年有超过100万的居民参加这种时长近8小时的急救培训课程。德国政府规定,所有驾照申领者都必须通过急救培训,才能参加驾照考试。德国《刑法典》更是明确指出,在保证自身安全前提下,对需要急救的人施救是市民应尽的义务。若没履行该义务,市民甚至可能面临刑罚。

我国每年急救知识的普及人群有1000多万,普及率仅为1%,会使用AED的占比更少。

在急救培训方面,深圳也走在了全国前列。红十字会、120急救中心、应急第一响应人、现场急救指南、美国心脏协会、澳洲复苏协会、欧洲复苏协会都在深圳开班授课。

深圳人参与急救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也非常高,各类官方认证的急救培训课名额供不应求。最近,深圳市急救中心联合深圳市卫生健康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开设了AED操作使用培训班,面向全市年满18周岁的市民,为零基础人群量身打造。培训时间从3月1日持续至4月10日,为期41天,每天开班一期。培训班的目的就是为提高深圳市民的应急救护能力,加强深圳市应急队伍建设。据了解,培训班报名情况非常火爆。

此外,深圳还在大力推进青少年急救培训,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应急处理技能。“当然,我们现在不提倡舍己救人,要告诉青少年在力所能及且保证自身安全的范围内参与应急救助,不能要求他们做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施救行为。”方平说。

提到深圳目前一共有多少人持有急救证或者参与过急救培训,方平说具体数据不好统计,并没有权威部门的统计,“但我感觉应该超过100万人了。”

姜雪也报名了急救培训课程,“经历过我爸这次的意外事故后,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掌握急救技能。我希望自己在关键时刻也能挺身而出。”

统筹 李岷

记者 邹振民

制图 淡亚鑫

(原标题《元故事|生死时速》)

编辑 陈晓玲 高原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周斐斐


(作者:晶报记者 邹振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